劉邦稱帝,父親行跪拜之禮時是怎樣避免場面尷尬的?

芯愉


大家都知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所有人(除了太上皇、皇太后)都要對皇帝行跪拜大禮。劉邦稱帝的時候,他的父親劉太公還在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父子之間的尷尬就不可避免,劉邦又是如何化解這種尷尬呢?




劉邦的父親劉煓(劉太公),本是沛郡豐邑一農民,劉邦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後,這個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並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從小就不安於現狀的兒子將來有一天會成為天下之主。倒是因為劉邦與項羽的“兩雄相爭”差點使他死於項羽之手。前205年,楚漢相爭正處在白熱化狀態,漢軍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項羽聞之大驚,乃調集十萬大軍反攻,漢軍大敗,來不及撤離的劉太公和兒媳呂稚一同被楚軍俘虜淪為人質,項羽揚言要殺了他們,豈料劉邦淡定回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幸分我一杯羹。”(據《史記》)。項羽知後大怒想要殺了他們,幸在項伯的苦勸下劉太公及呂稚總算刀下留命死裡逃生。




過了一段在楚營的囚禁生活後,楚軍形勢急轉直下,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楚軍送還劉太公及呂稚。劉太公死裡逃生,不免對自己的兒子當初見死不救悶悶於懷。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打敗實力最強勁的對手項羽後的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漢朝既立,劉太公的好日子自然也來了,劉邦長年馬上征戰,疏於孝道,現在天下一統,正可以好好孝順劉太公了吧。




可是,劉邦是天下共主,萬乘之軀,天下臣子莫不伏地再拜以盡臣禮。按常理,劉太公雖然是皇帝之生父,但畢竟漢朝是劉邦所立,劉太公雖然是劉邦的父親,照理也要按臣子的身份對皇帝行禮。興許是父子之間都疏忽了這個大禮儀,劉邦稱帝后照制度五天朝見劉太公一次,行人子之禮,劉太公的管家知道這不合國制,乃直言不諱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皇帝乃天下正主,太公雖皇帝之父,實為人臣,讓皇帝拜見臣民,豈非顛倒秩序?”




劉太公聽後頗以為然,劉邦再來府上拜見劉太公,太公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知道父親的意思後大為驚訝,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奉,乃改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不會有人說閒話了。劉邦雖然是世之梟雄,但他也非常懂得“忠孝”之道,事父恭敬,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到劉太公府上問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擁篲迎門”的典故。劉太公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當過皇帝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同時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為了父子之間的大禮儀問題,劉邦可頗費了不少心思。


大國布衣


題主誤會劉邦了,劉邦如此聰明,怎麼會讓這樣尷尬的事情發生呢。劉邦稱帝后,對於妻子和兒子以及眾大臣都有冊封,只是冊封的時間有差異。對於自己的長輩和親族也考慮到了,但是唯獨其父劉煓比較難以處理,那麼後來劉邦是怎麼巧妙解決這個難題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劉煓有四個兒子,劉邦則排行老三,其兩個哥哥是劉伯和劉仲,三人拍輩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至於劉邦為什麼不叫劉叔,現在很難搞清楚了。劉邦還有一個異母弟,名叫劉交,相比來說文化水平高點。

四子當中,劉伯早死,剩餘的三個兒子中劉煓最喜歡劉仲,因為劉仲老實,操持農家活樣樣拿手。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喜歡閒逛、好酒色,經常惹下許多麻煩。於是劉煓經常罵劉邦,說劉邦是個敗家子,不如劉仲會持家。那麼劉邦稱帝后是如何對待不喜歡自己的父親呢?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立西漢。當時劉邦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皇太子,又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母親為昭錄夫人,唯獨他的父親劉煓沒有封號。這件事情也被後世之人大為非議,認為劉邦不尊敬自己的父親。那麼劉邦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按照常理,皇位由父傳子。但是劉邦的皇位是自己打下來的,現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如果立自己的父親為皇帝,那麼朝廷就會出現兩個皇帝,這樣就亂套了。所以劉邦也是為了避免尷尬,選擇了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雖然暫時擱置,但是該有的禮節還是有的。

漢朝初建,各種典禮制度尚未制定,所以大家遵照的都是一些舊禮。劉邦按照舊禮,每五天去向父親劉煓問一次好,請一次安。劉邦沒覺得有什麼異樣,但是劉煓的管家坐不住了。

那個管家對劉煓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現如今劉邦雖然為您的兒子,但是人家還是皇帝。你雖然是父親,但是確是臣下。你讓皇帝給臣下行禮,這樣的話禮節就亂套了。劉煓聽後連連稱是,於是在劉邦再次前來請安時,劉煓抱著掃帚,立在門口迎接。劉邦大吃一驚,連問是怎麼回事?

劉煓回答說:你是皇帝,不要因為我而亂了朝廷禮儀。劉邦這才明白,原來背後有高人支招。不過這樣也好,省的自己尷尬。不過如此這般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劉邦想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冊封他爹。

劉邦醞釀了半天,然後下了一道詔書,上面寫著:人間親情,莫過於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傳子,子得皇位後尊父的傳統。以前天下大亂,我披堅執銳,縱橫馳騁數年平定天下,這都是父親當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貴為皇帝,而父親卻沒有封號,這樣不好,以後尊稱我父太公為太上皇。

從此以後,漢朝的朝廷有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太上皇劉煓。劉邦為了避免兩人經常碰面的尷尬,為父親新修了一個城,新豐。然後將原來沛縣的左鄰右舍都遷進城去,陪太上皇解悶。又將御花園開闢出來一大塊兒,作為父親的菜園,父親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

因此,劉邦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在太公沒有被冊封之前,劉邦行的是父子之禮,對太公極其尊敬。在封劉煓為太上皇后,兩人地位平等,仍執父子禮。這樣,非常完美的解決了臣下要給皇帝叩頭的禮儀。後世也以此為範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執子禮前去問安。


每日趣評


劉邦的爹人稱劉太公。作為中國第三個皇帝的親爹,劉太公是挺尷尬的。

第一個尷尬,兒子是皇帝,劉太公卻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稱劉媼,前面和太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劉媼在河邊淘米,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有人就看見一條龍盤在劉媼身上。劉媼回家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這些屁話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阿諛拍馬的人胡說的,劉邦為了顯擺也承認了。可這樣一來,太公就尷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兒子,可兒子卻說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蔥?更有甚者,左鄰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裡都說太公頭頂綠油油的,太公還沒地兒說理去。


第二個尷尬,太公對劉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樸實勤勞的農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本本分分過日子。四個兒子,老大劉伯、老二劉仲除了種地,三腳踢不出一個屁。太公帶著老大、老二勤勞耕種,算是邁入了富農的行列,就省吃儉用的供老三劉季、老四劉交讀書,滿指望兩個小的能出人頭地,廣大老劉家的門楣。

劉交也是老實孩子,讀書讀的真好,有學問。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可就不行了,簡直就是個禍害。讀書沒見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處亂逛,還曾經跑到離家幾百裡外的汴梁城,想要當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是什麼人,那是天上的人,那裡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劉邦瞎折騰,沒看到他有什麼出息。錢糟蹋了不少,還淨惹禍,官府動不動就來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孃老子都吃掛落吃牢飯。

太公氣的對劉邦說:“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實實種地,苦哈哈的掙下一份家業。你呢?二流子,窮的媳婦兒都說不上。”

劉太公是真的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劉季恨壞了。


第三個尷尬,劉邦的事業劉太公沒少“出力”。

劉太公身體真好,兒子劉邦中年才開始創業,當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劉邦創業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著也沒少活受罪。

秦末還沒有大亂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在芒碭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裡人。官府抓不住劉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來,劉太公沒少破費。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抓不住劉邦,就把劉太公、劉邦的老婆呂雉等都抓起來,威脅要活煮了劉太公,如果劉邦不投降的話。劉邦這個兔崽子居然對項羽說:“咱倆當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碗肉湯喝。”太公當時差點沒嚇死。我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民,你們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較什麼勁那?


最後一個尷尬,就是當上“太上皇”了。

劉邦當上了皇帝,劉太公也從項羽那裡出來了,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按理說可以過過清靜日子了。

劉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兒當了皇帝,也有個樣子了,每隔幾天就來給爹磕個頭,看望看望。太公過的也算舒心。

於是太公的管家就來說話了:“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人主,您老雖然是爹,卻是個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給老百姓磕頭的道理啊?”

太公聽了就上了小心思,問管家該怎麼辦。管家說這麼辦這麼辦。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看望爹了。劉邦的車還沒停穩呢,就看到劉太公一身短打,抱著個掃把在門口迎接他。劉邦趕忙下車,過來要攙扶太公。太公抱著掃把,劉邦進一步,他退兩步。劉邦心說,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廣場舞呢?問怎麼回事?

太公說了:“人主怎麼能給我這個平民客氣呢?”

劉邦明白了,爹是給我要待遇呢!這好辦。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著就見到我這麼有出息,我也封我爹當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劉太公也只是解決了個待遇問題,實際權力可一點沒有。

有一次劉邦大擺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劉邦喝高了,對爹說:“以前你說我不如二哥會掙錢養家,你看看,我現在這份家業跟二哥比怎麼樣?”

老頭兒老臉一紅,劉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劉邦的鄉親發小,是太公的晚輩,太公看著他們光屁股長起來的。當著這麼多人,劉邦讓太公有點下不來臺,尷尬了。


故紙匯



項羽和劉邦打仗的時候,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作為要挾。劉邦深知項羽的個性,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隨後喊話告訴項羽,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若把他殺了喝湯,別忘了分我一碗。

項羽雖然生氣,但是還是聽從了別人的勸說放了劉邦的父親和他的妻子。深受驚恐的祝老太公,想不到兒子會棄自己於不顧,遭受綁架坐牢威脅種種驚恐,還好各種磨難在劉邦稱帝后,總算苦盡甜來。


其實劉邦是個孝子,當初沒有這一道言論,恐怕會受制約與項羽,大事難成。如今當了皇帝當然要遵從孝道,經常看望問安父親。

有一次,老太公的一個侍從,現在來說就是一個服務員,比較懂禮節的服務員。告訴老太公,雖然他是劉邦的父親,但是畢竟兒子是開國皇帝,哪有皇帝向別人行禮的道理?


老太公想想雖然是自己兒子,但是已經不是一般人了,自己不過人臣,但是真的要向兒子行禮,也覺得不妥。於是劉邦來的時候就靜靜的在門口恭候。

劉邦來的時候不明白老父親在此恭候自己為啥?聽了一番解釋後才明白父親此時地位尷尬,隨後封父親為太上皇,這樣一來,向父親行禮就沒有人說閒話。

老太公成了健在的太上皇,有生之年安享富貴。


戀戀荷顏


劉邦不同於其他的皇帝,是開國皇帝,而也不同於其他的開國皇帝,是一個有父親的開國皇帝,按父子之禮,劉邦作為兒子應該給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行跪拜之禮,而按君臣之禮,劉太公為一介平民又要向貴為天子的劉邦行跪拜禮,爹給兒子下跪,實在是有些尷尬,但是架不住劉邦有妙招了,為了解決這個尷尬,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太上皇。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由於劉邦的父親地位很低,歷史上很少有記載,只知道其是劉邦的父親,大家都叫他劉太公,在劉邦年輕的時候總因為劉邦不務正業而教訓劉邦。而劉太公被廣為流傳的一件事就是項羽為威脅劉邦,想要當著劉邦的面將其煮了,而劉邦卻說“分我一杯羹”的典故。

“東廣武城有高壇,即項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項羽堆,亦呼為太公亭。”顏師古云:“俎者,所以薦肉,示欲烹之,故置俎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的時候,項羽因為糧道被彭越所截,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想到了一直被自己關押起來的劉邦的父親,想要用其來威脅劉邦,將劉太公綁在祭祀畜牧的架子上,對劉邦說:“劉邦,你要不不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將你爹煮了,吃了”,而劉邦卻說:“好啊,咱倆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我爹就是煮你爹,要是煮了,記著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最終也沒有將其煮了,這件事是對劉太公記載最詳細的一件事。

劉邦是如何避免父親向自己行跪拜禮的尷尬的

劉邦做上了皇帝后,光宗耀祖,而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各種親戚自然要各種封賞。而其中有一個人比較特殊,那就是劉邦的時候父親劉太公。按理說,自己貴為天子,所有人都要向自己行跪拜禮,但是劉太公是自己的爹,爹給兒子下跪,怎麼想都有些尷尬。

而劉太公做的也是很好,為了表示對自己的尊重,見到自己就要先行君臣之禮,對自己進行跪拜。日子久了,劉邦還是感到十分尷尬,為了解決這個尷尬,張良給了他出了一個好主意,封其爹為太上皇,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劉邦一想這個主意好,於是便封其父親為太上皇,因此劉太公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用給自己行跪拜禮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要知道劉邦以前是沒有太上皇的,在當時屬於是新名詞,並不像現在這樣以為很正常,所以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行為。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出身,並且一手締造了這麼強大的一個大漢王朝,確實很是厲害,也很值得人們的尊敬。劉邦是一個高瞻遠矚有大智慧的人,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都有其獨特的手段,要不然也不能從一介平民做到尊貴無比的皇帝位。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是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一帶)人。在家中排行老三,原名叫劉季,也就是劉老三。古代排行老大稱為“伯”,老二稱為“中仲”老三稱為“季”。後來起兵造反當了漢王之後覺得不好聽,把名字改為劉邦。

該他當皇帝,跑也跑不掉,人家出身也不錯。想當年,劉邦的母親嫁給劉老太公後,整日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有一天,劉母去河裡洗衣服,洗著洗著,腰痠背疼,就在岸邊休息了一會兒,誰知竟然睡著了,醒來之後,發現有一條龍趴在身上。不久便懷孕剩下了劉邦。



劉邦不願意種地,劉老爺子就花錢給劉邦能了個亭長噹噹,相當於現在的鎮長。劉邦遊手好閒,但是口才好,為人仗義,與在縣裡當功曹的蕭何是好友。單縣的呂老太公與沛縣的縣令是好朋友,為了躲避仇家來到了沛縣。正巧過六十大壽,沛縣豪傑都來賀壽,當然劉邦也來了。來了就要送賀禮,只有劉邦,兩手空空就去了。進門就喊“一萬金!”劉老太公後大驚,迎到門口,看到劉邦相貌不凡,便請他入上座。酒席完畢,還打算把女兒呂雉嫁給他。你看人家,免費吃了頓飯還把老婆娶回來了,這就是命啊!

那劉邦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的呢?完全是因為工作做得不到位,交不了差,怕被砍頭。有一次,劉邦上司要劉邦押送一批農民工到驪山去做苦工,這夥人知道去了驪山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所以個個都憋著勁從半道上溜走。劉邦帶著人走了不幾天,發現人是越帶越少了,肯定沒法交差。就對手下的民工們說:“你們去驪山做工,十有八九是有去無回,與其看你們這麼慘,不如把你們放了,自己找活路去吧。”

劉邦話音剛落,就有十幾個農民願意跟著他一起找活路。劉邦就帶著這十幾個人躲到了芒碭山,過了幾天,竟然從山裡聚集了一百多個人,這就是劉邦打天下的最初班底。


在後來的歲月中,劉邦在蕭何、張良、韓信、盧綰、樊噲的鼎力幫助下,又聯合了英布、彭越等異姓王,最終打敗了項羽,贏得了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

劉邦稱帝后,蕭何根據秦朝制度,制訂了嚴格的君臣禮儀,所有人見到劉邦後都要下跪,這讓劉邦很有滿足感,也很受用。但是問題來了,劉老太公後見到劉邦後怎麼辦,應該誰跪誰?劉邦想了一個好辦法,封劉老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即避免了尷尬,又彰顯了孝道,一舉兩得。


品讀春秋001


皇位的繼承向來是遵循父死子繼的傳統,但是也有父親還在時,兒子就已經當上皇帝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兒子一般都會尊父親為“太上皇”,對其依舊行父子之禮。

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太上皇,比如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這些皇帝都曾當過太上皇。這其中出清高宗弘曆以外,其他大多數皇帝都不是自願去當太上皇的,實在是被逼無奈。

例如唐高祖李淵就是在宣武門政變後,被迫讓位給了次子李世民。而宋徽宗則是無力應對金兵南下,於是甩鍋給了太子趙桓。至於明英宗朱祁鎮,由於他曾在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導致明朝大臣只得令立新君,從而要尊他為太上皇。反正歷史上的大多數太上皇都是在無奈之中選擇禪位的,極少有自願讓賢的。

對於是歷史第一位太上皇,很多人都認為是漢高祖的父親劉煓。但其實,歷史上首位太上皇並不是劉煓,而是秦始皇的老爹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是秦始皇嬴政的親爹,但是嬴政的皇位並不是老爹禪位而來的,嬴政的上位走的是正常程序,他是在老爹駕崩後才登基的,之後他給父親上諡號“莊襄王”。

後來嬴政在統一天下,不再滿足於“王”的稱號,於是開始使用“皇帝”的稱號。

嬴政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他可不願在自己百年後讓大臣們去評議自己,所以他廢除了諡號和廟號,自稱“始皇帝”,至於後世子孫則稱二世、三世,以至千世、萬世。

不過由於廢除了諡號和廟號,秦始皇對於自己親爹的尊號就比較頭疼了。因為廢除廟號,他不能稱呼自己的老爹為“某某祖”,於是秦始皇便給自己的親爹上尊號為“太上皇”,而秦莊襄王便成為歷史上首位太上皇,只不過當時這個太上皇的含義跟今天有所不同。(霸氣的嬴政)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登基稱帝,隨後他封呂雉為皇后,封劉盈為皇太子。但是對於自己的老爹劉煓,劉邦還沒有想出一個理想的稱謂。

自古君權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國家最高的元首,誰見到的皇帝都要行禮。而當時的劉煓並沒有什麼名分,按理說見到劉邦時是必須行禮的,但劉煓畢竟是劉邦的親爹啊,爸爸給兒子磕頭實在不符合中國人的倫理觀。

而且“孝順”可是漢朝的絕對政治正確,所有漢朝皇帝的諡號前面都要加一個“孝”字,例如漢武帝的全稱就是“漢孝武皇帝”,另外還有“漢孝景皇帝”、“漢孝文皇帝”、“漢孝宣皇帝”,如此奉行孝道的王朝,怎麼能讓親爹跪倒在自己面前呢?所以劉邦在稱帝之後仍舊對老爹行父子之禮,每五日前去探望老爹一次。

對於劉邦的問安,劉煓起初也是照常接受,但此時他的管家提醒道:天無二日,您雖然貴為皇帝生父,但在大義上卻是皇帝的臣子,您不能讓皇帝拜倒在您的面前,這樣有損皇帝的威嚴。

劉煓覺得管家的說法非常有道理,於是當劉邦再來看拜見他時,劉煓便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見之大驚,趕緊詢問老爹為何如此?在得知詳情之後,劉邦決定給老爹一個名分。

(霸氣的劉邦)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劉邦認為秦始皇給自己老爹上的尊號不錯,於是就尊奉劉煓為太上皇,繼續以兒子的身份侍奉劉煓。至此,漢初“雙龍在天”的情況才終於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霸氣的陳道明)


千佛山車神


自古以來,子拜父既是倫理綱常,也是道德操守,凡是一個正常人都應該遵守,沒有什麼可爭議之處。天子的父親不是天也是人,按理說也應該遵守規則,然而劉邦這個皇帝卻是一個例外。

表面上,劉邦是封了父親為太上皇,大自己一級,實際上,皇帝的權利是也誰不能侵犯的,劉邦依然讓父親對自己行君臣之禮。為了避免有人拿遵守孝道說事,劉邦特意為父親建造了一座宮殿,把沛縣的左鄰右舍都遷居到裡面去陪伴他父親,自己則很少去拜見父親,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漢高祖。此時劉邦為君,父親劉煓為臣,父子二人見面到底誰該向誰拜首呢?漢朝以前都是父親死後把皇位傳給兒子,或者當父親的都做過皇帝,但是劉邦的父親沒有做過皇帝,所以前所未有的問題就出現了。劉邦因此想出了一個辦法,封父親為太上皇。自此以後,太上皇一直為歷朝歷代所沿用。可是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到底是皇上大呢,還是太上皇大呢?如果不把順序弄清楚,父子二人見面難免會很尷尬的。要說明這件事情,還得看看劉邦都做了什麼。


當年代王陳豨在代地反叛,劉邦派發小盧綰去平叛。盧綰最初別無二心,盡全力為劉邦效命,還派使者去聯絡匈奴,讓其不要出兵幫助陳豨。使者回來卻對盧綰說,劉邦已經殺死了很多異性諸侯王,現在沒有對你下手是因為各地叛亂不斷,你還有用處。要是你很快把陳豨消滅了,估計下一個劉邦要對付的就是你了。盧綰聽後覺得大有道理,所以對劉邦的調遣命令開始推脫,劉邦認為他已有反心,便派樊噲等大將前來圍剿。

經過盧綰的事變,劉邦認為封異性人為王都存在反叛的風險,不利於統治,於是才有了殺白馬為盟,非劉姓不封王,無功封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誓言。其實劉邦這麼做,只是想抬高劉姓的地位,給臣下灌輸一種尊劉的思想,也就是鞏固自己的皇權。

話說在劉邦稱帝以前,丞相的地位是十分尊貴的,掌管著朝廷上下所有事情的處理權,與皇帝幾乎可以平起平坐,並且丞相上朝議政是有座位的。劉邦為了維護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費勁腦筋想出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眾臣商朝議事,劉邦藉口奏摺上的字跡潦草看不清楚,叫丞相過來幫忙看看。丞相信以為真,走到了皇帝身邊查看,這時太監趁機把丞相的座椅搬走了。丞相回到自己的位置時發現座椅不見了,又不好意思向皇帝要,也就站著奏事了。從此以後,丞相在朝堂之上就再也沒有座椅了。

劉邦雖出身平民,從小又不學無術,但是腦袋是非常靈活的。為了把劉姓皇權推上最高的位置,在禮儀制度和思想管控上沒少下功夫,創造太上皇的制度也是如此,最後也確實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妖嬈夜話


劉邦稱帝之後,關於他和父親之間的問題,還真有點奇妙。

通過劉邦稱帝前後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看出他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你看劉邦在稱帝之後,就把自己已經死去多年的母親給封為了昭靈皇后,但是,劉邦活著的父親,什麼封號都沒有。

在次期間劉邦還把自己的兒子劉盈封為了太子,妻子呂后封為了皇后,可是,就是這個老父親什麼名號都沒有。

這說明劉邦對自己的老父親,還是有意見的。

這也不能怪劉邦的父親,畢竟早年的時候,劉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可能他的父親劉太公,沒有少訓斥他。到了他成事當皇帝之後,就對父親有了記恨。

劉邦稱帝之前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父親也不怎麼樣。

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劉邦在廣武和項羽對峙。

那時候劉邦的父親太公在項羽的手裡當人質,為了威脅劉邦投降。項羽命令手下架起了一口鍋,聲言要把太公給烹了。

劉邦看到之後,告訴項羽,我們兩個拜過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殺了你的父親別忘記給我分一杯羹。

後來還是項伯勸說項羽,項羽才沒殺太公。

你看在劉邦眼裡,太公這個老頭根本什麼都不是。

劉邦稱帝之後,為了給天下做個孝道的表率,他就經常隔三差五地去老父親太公那裡。劉邦見到老父親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可是,大家都知道劉邦那時候已經是皇帝了。所有的人見了劉邦都要跪,畢竟他是皇帝,只有向他行跪拜之禮,才能顯示皇帝的偉大。

可是,有一天劉邦見到父親之後,他的父親太公卻給他下跪了。

你要問劉邦這時候的是什麼心情?

我覺得應該是高興,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邦事後打聽這件事,到底誰告訴太公,讓他給自己下跪的。

經過打聽劉邦得知,是太公的一個管家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底下只有一個最為尊貴的人,那個人就是當今的皇帝劉邦。

雖然您是皇帝的爹,但是,為了顯示皇帝尊貴的身份,他也是不能跪你的。反過來你還要跪他。

一開始太公還不願意接受,但是,想了想這是在為自己的兒子樹立威望,所以,也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當劉邦打聽到這樣的意見是出自一個管家之口的時候,他發現這個管家非同一般,所以不但提拔了他,還給了他很多賞賜。

這說明劉邦還是享受自己的老爹給自己下跪的,並沒有不好意思之說。


史學達人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題主所說的這件事,發生在高祖六年(當時以十月為年首,其實是劉邦稱帝那一年的十一月),當時劉邦剛稱帝不到一年,其實是太公將要行跪拜禮被劉邦扶住了,沒跪下。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是古代父權與君權的一次擦槍走火事件。且聽我仔細分析。

起因

朝廷內部正等待建立秩序。劉邦以布衣得天下,不喜歡繁文縟節,所有秦朝的那些禮節都廢除了。結果高祖與大臣們聚會的時候,很多人喝醉了撒酒瘋,非常混亂。一是失了上下尊卑的禮節,二是容易出問題。所以劉邦比較鬱悶,這時候儒生叔孫通就建議劉邦重新建立一套合理的朝廷秩序大禮。但是當時還沒有完成。所以,很多禮儀上的事尚沒有一個標準,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外部反叛不斷。劉邦稱帝之後,反叛一直不斷,剛稱帝不幾個月,就有臨江王造反,又有燕王造反,又有利幾造反。其中有項羽的舊部,有項羽原來封的王。可以說是外部局勢仍舊危機四伏。這件事就發生在劉邦平定利幾之後。

可以看出來,當時劉邦雖然貴為天子,但是並沒有享受到天子應有的尊貴和威嚴。

事情經過

劉邦這個人,雖然之前戰場上的時候沒有為了保他老子放棄江山。但是到當了皇帝,還是蠻孝順的,只要在長安,每隔五天就去拜見他老子。由於劉邦也就是個平民百姓出身,也沒有在意什麼君權、父權的問題,見劉太公的時候,就跟普通老百姓見自己老子一樣。

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劉太公的家令是個有見識的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並跟太公說了。等劉邦再去拜見太公的時候,太公親自掃了路,在門口迎接,等見了劉邦的時候,弓腰退步,就要下跪行君臣之禮。劉邦一看吃了一驚,趕緊就把太公扶住了。太公的行為是想表達君權大於父權的意思。

後續處理

劉邦有一點非常好,有問題立馬就去處理。但是,這確實是個兩難問題,劉邦是要準備以孝治天下的,‘孝’與‘治天下’缺了哪一個都不是他想要的。要是真要親老子給自己磕頭,那說不過去,要是還像以前一樣跟普通百姓一樣,顯不出皇帝的君權至上,那該怎麼辦呢?但是,他從來不按常規出牌。劉邦給出瞭解決方案--給太公一個名譽皇帝稱號--太上皇。這麼一來,就解決了皇權與父權的矛盾問題,而且不是打壓一方抬高另一方的方式,是採取榮譽稱號的方式,給了一個虛擬的名分。通過抬高別人把他自己抬得更高了。封了一個不是皇帝的大活人以‘皇帝’的稱號,這是劉邦的首創。

後來劉邦厚厚獎賞了太公的家令,其實就是向上上下下傳達這個君權至上的信號。

一下子,朝堂上下就都知道這件事了,賞賜的那點錢,真是太值了,也屬於一次軟宣傳的成功案例。

通過這件事,大家各取所需,有人看到了‘名分’的重要性,有人看到了處事‘權變’的好處,也有人看重‘平常處見非常’的本事,等等吧。就是把這個小故事當做隨口的笑談,也是蠻好的。

謝謝大家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