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芯愉


大家都知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所有人(除了太上皇、皇太后)都要对皇帝行跪拜大礼。刘邦称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子之间的尴尬就不可避免,刘邦又是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呢?




刘邦的父亲刘煓(刘太公),本是沛郡丰邑一农民,刘邦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后,这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从小就不安于现状的儿子将来有一天会成为天下之主。倒是因为刘邦与项羽的“两雄相争”差点使他死于项羽之手。前205年,楚汉相争正处在白热化状态,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项羽闻之大惊,乃调集十万大军反攻,汉军大败,来不及撤离的刘太公和儿媳吕稚一同被楚军俘虏沦为人质,项羽扬言要杀了他们,岂料刘邦淡定回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据《史记》)。项羽知后大怒想要杀了他们,幸在项伯的苦劝下刘太公及吕稚总算刀下留命死里逃生。




过了一段在楚营的囚禁生活后,楚军形势急转直下,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楚军送还刘太公及吕稚。刘太公死里逃生,不免对自己的儿子当初见死不救闷闷于怀。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打败实力最强劲的对手项羽后的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朝既立,刘太公的好日子自然也来了,刘邦长年马上征战,疏于孝道,现在天下一统,正可以好好孝顺刘太公了吧。




可是,刘邦是天下共主,万乘之躯,天下臣子莫不伏地再拜以尽臣礼。按常理,刘太公虽然是皇帝之生父,但毕竟汉朝是刘邦所立,刘太公虽然是刘邦的父亲,照理也要按臣子的身份对皇帝行礼。兴许是父子之间都疏忽了这个大礼仪,刘邦称帝后照制度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行人子之礼,刘太公的管家知道这不合国制,乃直言不讳告诉他“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乃天下正主,太公虽皇帝之父,实为人臣,让皇帝拜见臣民,岂非颠倒秩序?”




刘太公听后颇以为然,刘邦再来府上拜见刘太公,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大为惊讶,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奉,乃改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不会有人说闲话了。刘邦虽然是世之枭雄,但他也非常懂得“忠孝”之道,事父恭敬,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到刘太公府上问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拥篲迎门”的典故。刘太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当过皇帝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为了父子之间的大礼仪问题,刘邦可颇费了不少心思。


大国布衣


题主误会刘邦了,刘邦如此聪明,怎么会让这样尴尬的事情发生呢。刘邦称帝后,对于妻子和儿子以及众大臣都有册封,只是册封的时间有差异。对于自己的长辈和亲族也考虑到了,但是唯独其父刘煓比较难以处理,那么后来刘邦是怎么巧妙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煓有四个儿子,刘邦则排行老三,其两个哥哥是刘伯和刘仲,三人拍辈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至于刘邦为什么不叫刘叔,现在很难搞清楚了。刘邦还有一个异母弟,名叫刘交,相比来说文化水平高点。

四子当中,刘伯早死,剩余的三个儿子中刘煓最喜欢刘仲,因为刘仲老实,操持农家活样样拿手。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喜欢闲逛、好酒色,经常惹下许多麻烦。于是刘煓经常骂刘邦,说刘邦是个败家子,不如刘仲会持家。那么刘邦称帝后是如何对待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呢?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西汉。当时刘邦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又追封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为昭录夫人,唯独他的父亲刘煓没有封号。这件事情也被后世之人大为非议,认为刘邦不尊敬自己的父亲。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按照常理,皇位由父传子。但是刘邦的皇位是自己打下来的,现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如果立自己的父亲为皇帝,那么朝廷就会出现两个皇帝,这样就乱套了。所以刘邦也是为了避免尴尬,选择了将这件事情暂时搁置。虽然暂时搁置,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有的。

汉朝初建,各种典礼制度尚未制定,所以大家遵照的都是一些旧礼。刘邦按照旧礼,每五天去向父亲刘煓问一次好,请一次安。刘邦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是刘煓的管家坐不住了。

那个管家对刘煓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现如今刘邦虽然为您的儿子,但是人家还是皇帝。你虽然是父亲,但是确是臣下。你让皇帝给臣下行礼,这样的话礼节就乱套了。刘煓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在刘邦再次前来请安时,刘煓抱着扫帚,立在门口迎接。刘邦大吃一惊,连问是怎么回事?

刘煓回答说:你是皇帝,不要因为我而乱了朝廷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原来背后有高人支招。不过这样也好,省的自己尴尬。不过如此这般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刘邦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册封他爹。

刘邦酝酿了半天,然后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着: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从此以后,汉朝的朝廷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太上皇刘煓。刘邦为了避免两人经常碰面的尴尬,为父亲新修了一个城,新丰。然后将原来沛县的左邻右舍都迁进城去,陪太上皇解闷。又将御花园开辟出来一大块儿,作为父亲的菜园,父亲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因此,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在太公没有被册封之前,刘邦行的是父子之礼,对太公极其尊敬。在封刘煓为太上皇后,两人地位平等,仍执父子礼。这样,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臣下要给皇帝叩头的礼仪。后世也以此为范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执子礼前去问安。


每日趣评


刘邦的爹人称刘太公。作为中国第三个皇帝的亲爹,刘太公是挺尴尬的。

第一个尴尬,儿子是皇帝,刘太公却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称刘媪,前面和太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刘媪在河边淘米,一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人就看见一条龙盘在刘媪身上。刘媪回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这些屁话都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阿谀拍马的人胡说的,刘邦为了显摆也承认了。可这样一来,太公就尴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儿子,可儿子却说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葱?更有甚者,左邻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里都说太公头顶绿油油的,太公还没地儿说理去。


第二个尴尬,太公对刘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朴实勤劳的农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本本分分过日子。四个儿子,老大刘伯、老二刘仲除了种地,三脚踢不出一个屁。太公带着老大、老二勤劳耕种,算是迈入了富农的行列,就省吃俭用的供老三刘季、老四刘交读书,满指望两个小的能出人头地,广大老刘家的门楣。

刘交也是老实孩子,读书读的真好,有学问。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可就不行了,简直就是个祸害。读书没见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处乱逛,还曾经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汴梁城,想要当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是什么人,那是天上的人,那里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刘邦瞎折腾,没看到他有什么出息。钱糟蹋了不少,还净惹祸,官府动不动就来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娘老子都吃挂落吃牢饭。

太公气的对刘邦说:“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实实种地,苦哈哈的挣下一份家业。你呢?二流子,穷的媳妇儿都说不上。”

刘太公是真的对这个游手好闲的刘季恨坏了。


第三个尴尬,刘邦的事业刘太公没少“出力”。

刘太公身体真好,儿子刘邦中年才开始创业,当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儿子当上皇帝。刘邦创业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着也没少活受罪。

秦末还没有大乱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在芒砀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里人。官府抓不住刘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来,刘太公没少破费。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抓不住刘邦,就把刘太公、刘邦的老婆吕雉等都抓起来,威胁要活煮了刘太公,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刘邦这个兔崽子居然对项羽说:“咱俩当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别忘了给我碗肉汤喝。”太公当时差点没吓死。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你们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较什么劲那?


最后一个尴尬,就是当上“太上皇”了。

刘邦当上了皇帝,刘太公也从项羽那里出来了,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按理说可以过过清静日子了。

刘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儿当了皇帝,也有个样子了,每隔几天就来给爹磕个头,看望看望。太公过的也算舒心。

于是太公的管家就来说话了:“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人主,您老虽然是爹,却是个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给老百姓磕头的道理啊?”

太公听了就上了小心思,问管家该怎么办。管家说这么办这么办。

过了几天,刘邦又来看望爹了。刘邦的车还没停稳呢,就看到刘太公一身短打,抱着个扫把在门口迎接他。刘邦赶忙下车,过来要搀扶太公。太公抱着扫把,刘邦进一步,他退两步。刘邦心说,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广场舞呢?问怎么回事?

太公说了:“人主怎么能给我这个平民客气呢?”

刘邦明白了,爹是给我要待遇呢!这好办。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着就见到我这么有出息,我也封我爹当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刘太公也只是解决了个待遇问题,实际权力可一点没有。

有一次刘邦大摆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刘邦喝高了,对爹说:“以前你说我不如二哥会挣钱养家,你看看,我现在这份家业跟二哥比怎么样?”

老头儿老脸一红,刘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刘邦的乡亲发小,是太公的晚辈,太公看着他们光屁股长起来的。当着这么多人,刘邦让太公有点下不来台,尴尬了。


故纸汇



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作为要挟。刘邦深知项羽的个性,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随后喊话告诉项羽,你我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若把他杀了喝汤,别忘了分我一碗。

项羽虽然生气,但是还是听从了别人的劝说放了刘邦的父亲和他的妻子。深受惊恐的祝老太公,想不到儿子会弃自己于不顾,遭受绑架坐牢威胁种种惊恐,还好各种磨难在刘邦称帝后,总算苦尽甜来。


其实刘邦是个孝子,当初没有这一道言论,恐怕会受制约与项羽,大事难成。如今当了皇帝当然要遵从孝道,经常看望问安父亲。

有一次,老太公的一个侍从,现在来说就是一个服务员,比较懂礼节的服务员。告诉老太公,虽然他是刘邦的父亲,但是毕竟儿子是开国皇帝,哪有皇帝向别人行礼的道理?


老太公想想虽然是自己儿子,但是已经不是一般人了,自己不过人臣,但是真的要向儿子行礼,也觉得不妥。于是刘邦来的时候就静静的在门口恭候。

刘邦来的时候不明白老父亲在此恭候自己为啥?听了一番解释后才明白父亲此时地位尴尬,随后封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向父亲行礼就没有人说闲话。

老太公成了健在的太上皇,有生之年安享富贵。


恋恋荷颜


刘邦不同于其他的皇帝,是开国皇帝,而也不同于其他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有父亲的开国皇帝,按父子之礼,刘邦作为儿子应该给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行跪拜之礼,而按君臣之礼,刘太公为一介平民又要向贵为天子的刘邦行跪拜礼,爹给儿子下跪,实在是有些尴尬,但是架不住刘邦有妙招了,为了解决这个尴尬,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由于刘邦的父亲地位很低,历史上很少有记载,只知道其是刘邦的父亲,大家都叫他刘太公,在刘邦年轻的时候总因为刘邦不务正业而教训刘邦。而刘太公被广为流传的一件事就是项羽为威胁刘邦,想要当着刘邦的面将其煮了,而刘邦却说“分我一杯羹”的典故。

“东广武城有高坛,即项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项羽堆,亦呼为太公亭。”颜师古云:“俎者,所以荐肉,示欲烹之,故置俎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对峙的时候,项羽因为粮道被彭越所截,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到了一直被自己关押起来的刘邦的父亲,想要用其来威胁刘邦,将刘太公绑在祭祀畜牧的架子上,对刘邦说:“刘邦,你要不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将你爹煮了,吃了”,而刘邦却说:“好啊,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我爹就是煮你爹,要是煮了,记着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最终也没有将其煮了,这件事是对刘太公记载最详细的一件事。

刘邦是如何避免父亲向自己行跪拜礼的尴尬的

刘邦做上了皇帝后,光宗耀祖,而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各种亲戚自然要各种封赏。而其中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刘邦的时候父亲刘太公。按理说,自己贵为天子,所有人都要向自己行跪拜礼,但是刘太公是自己的爹,爹给儿子下跪,怎么想都有些尴尬。

而刘太公做的也是很好,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尊重,见到自己就要先行君臣之礼,对自己进行跪拜。日子久了,刘邦还是感到十分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张良给了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封其爹为太上皇,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刘邦一想这个主意好,于是便封其父亲为太上皇,因此刘太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用给自己行跪拜礼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要知道刘邦以前是没有太上皇的,在当时属于是新名词,并不像现在这样以为很正常,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行为。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出身,并且一手缔造了这么强大的一个大汉王朝,确实很是厉害,也很值得人们的尊敬。刘邦是一个高瞻远瞩有大智慧的人,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都有其独特的手段,要不然也不能从一介平民做到尊贵无比的皇帝位。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一带)人。在家中排行老三,原名叫刘季,也就是刘老三。古代排行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中仲”老三称为“季”。后来起兵造反当了汉王之后觉得不好听,把名字改为刘邦。

该他当皇帝,跑也跑不掉,人家出身也不错。想当年,刘邦的母亲嫁给刘老太公后,整日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有一天,刘母去河里洗衣服,洗着洗着,腰酸背疼,就在岸边休息了一会儿,谁知竟然睡着了,醒来之后,发现有一条龙趴在身上。不久便怀孕剩下了刘邦。



刘邦不愿意种地,刘老爷子就花钱给刘邦能了个亭长当当,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刘邦游手好闲,但是口才好,为人仗义,与在县里当功曹的萧何是好友。单县的吕老太公与沛县的县令是好朋友,为了躲避仇家来到了沛县。正巧过六十大寿,沛县豪杰都来贺寿,当然刘邦也来了。来了就要送贺礼,只有刘邦,两手空空就去了。进门就喊“一万金!”刘老太公后大惊,迎到门口,看到刘邦相貌不凡,便请他入上座。酒席完毕,还打算把女儿吕雉嫁给他。你看人家,免费吃了顿饭还把老婆娶回来了,这就是命啊!

那刘邦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的呢?完全是因为工作做得不到位,交不了差,怕被砍头。有一次,刘邦上司要刘邦押送一批农民工到骊山去做苦工,这伙人知道去了骊山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所以个个都憋着劲从半道上溜走。刘邦带着人走了不几天,发现人是越带越少了,肯定没法交差。就对手下的民工们说:“你们去骊山做工,十有八九是有去无回,与其看你们这么惨,不如把你们放了,自己找活路去吧。”

刘邦话音刚落,就有十几个农民愿意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就带着这十几个人躲到了芒砀山,过了几天,竟然从山里聚集了一百多个人,这就是刘邦打天下的最初班底。


在后来的岁月中,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卢绾、樊哙的鼎力帮助下,又联合了英布、彭越等异姓王,最终打败了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

刘邦称帝后,萧何根据秦朝制度,制订了严格的君臣礼仪,所有人见到刘邦后都要下跪,这让刘邦很有满足感,也很受用。但是问题来了,刘老太公后见到刘邦后怎么办,应该谁跪谁?刘邦想了一个好办法,封刘老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即避免了尴尬,又彰显了孝道,一举两得。


品读春秋001


皇位的继承向来是遵循父死子继的传统,但是也有父亲还在时,儿子就已经当上皇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一般都会尊父亲为“太上皇”,对其依旧行父子之礼。

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太上皇,比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这些皇帝都曾当过太上皇。这其中出清高宗弘历以外,其他大多数皇帝都不是自愿去当太上皇的,实在是被逼无奈。

例如唐高祖李渊就是在宣武门政变后,被迫让位给了次子李世民。而宋徽宗则是无力应对金兵南下,于是甩锅给了太子赵桓。至于明英宗朱祁镇,由于他曾在土木堡被瓦剌军俘虏,导致明朝大臣只得令立新君,从而要尊他为太上皇。反正历史上的大多数太上皇都是在无奈之中选择禅位的,极少有自愿让贤的。

对于是历史第一位太上皇,很多人都认为是汉高祖的父亲刘煓。但其实,历史上首位太上皇并不是刘煓,而是秦始皇的老爹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是秦始皇嬴政的亲爹,但是嬴政的皇位并不是老爹禅位而来的,嬴政的上位走的是正常程序,他是在老爹驾崩后才登基的,之后他给父亲上谥号“庄襄王”。

后来嬴政在统一天下,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

嬴政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他可不愿在自己百年后让大臣们去评议自己,所以他废除了谥号和庙号,自称“始皇帝”,至于后世子孙则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

不过由于废除了谥号和庙号,秦始皇对于自己亲爹的尊号就比较头疼了。因为废除庙号,他不能称呼自己的老爹为“某某祖”,于是秦始皇便给自己的亲爹上尊号为“太上皇”,而秦庄襄王便成为历史上首位太上皇,只不过当时这个太上皇的含义跟今天有所不同。(霸气的嬴政)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登基称帝,随后他封吕雉为皇后,封刘盈为皇太子。但是对于自己的老爹刘煓,刘邦还没有想出一个理想的称谓。

自古君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国家最高的元首,谁见到的皇帝都要行礼。而当时的刘煓并没有什么名分,按理说见到刘邦时是必须行礼的,但刘煓毕竟是刘邦的亲爹啊,爸爸给儿子磕头实在不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

而且“孝顺”可是汉朝的绝对政治正确,所有汉朝皇帝的谥号前面都要加一个“孝”字,例如汉武帝的全称就是“汉孝武皇帝”,另外还有“汉孝景皇帝”、“汉孝文皇帝”、“汉孝宣皇帝”,如此奉行孝道的王朝,怎么能让亲爹跪倒在自己面前呢?所以刘邦在称帝之后仍旧对老爹行父子之礼,每五日前去探望老爹一次。

对于刘邦的问安,刘煓起初也是照常接受,但此时他的管家提醒道:天无二日,您虽然贵为皇帝生父,但在大义上却是皇帝的臣子,您不能让皇帝拜倒在您的面前,这样有损皇帝的威严。

刘煓觉得管家的说法非常有道理,于是当刘邦再来看拜见他时,刘煓便拿著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见之大惊,赶紧询问老爹为何如此?在得知详情之后,刘邦决定给老爹一个名分。

(霸气的刘邦)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刘邦认为秦始皇给自己老爹上的尊号不错,于是就尊奉刘煓为太上皇,继续以儿子的身份侍奉刘煓。至此,汉初“双龙在天”的情况才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霸气的陈道明)


千佛山车神


自古以来,子拜父既是伦理纲常,也是道德操守,凡是一个正常人都应该遵守,没有什么可争议之处。天子的父亲不是天也是人,按理说也应该遵守规则,然而刘邦这个皇帝却是一个例外。

表面上,刘邦是封了父亲为太上皇,大自己一级,实际上,皇帝的权利是也谁不能侵犯的,刘邦依然让父亲对自己行君臣之礼。为了避免有人拿遵守孝道说事,刘邦特意为父亲建造了一座宫殿,把沛县的左邻右舍都迁居到里面去陪伴他父亲,自己则很少去拜见父亲,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此时刘邦为君,父亲刘煓为臣,父子二人见面到底谁该向谁拜首呢?汉朝以前都是父亲死后把皇位传给儿子,或者当父亲的都做过皇帝,但是刘邦的父亲没有做过皇帝,所以前所未有的问题就出现了。刘邦因此想出了一个办法,封父亲为太上皇。自此以后,太上皇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可是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到底是皇上大呢,还是太上皇大呢?如果不把顺序弄清楚,父子二人见面难免会很尴尬的。要说明这件事情,还得看看刘邦都做了什么。


当年代王陈豨在代地反叛,刘邦派发小卢绾去平叛。卢绾最初别无二心,尽全力为刘邦效命,还派使者去联络匈奴,让其不要出兵帮助陈豨。使者回来却对卢绾说,刘邦已经杀死了很多异性诸侯王,现在没有对你下手是因为各地叛乱不断,你还有用处。要是你很快把陈豨消灭了,估计下一个刘邦要对付的就是你了。卢绾听后觉得大有道理,所以对刘邦的调遣命令开始推脱,刘邦认为他已有反心,便派樊哙等大将前来围剿。

经过卢绾的事变,刘邦认为封异性人为王都存在反叛的风险,不利于统治,于是才有了杀白马为盟,非刘姓不封王,无功封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言。其实刘邦这么做,只是想抬高刘姓的地位,给臣下灌输一种尊刘的思想,也就是巩固自己的皇权。

话说在刘邦称帝以前,丞相的地位是十分尊贵的,掌管着朝廷上下所有事情的处理权,与皇帝几乎可以平起平坐,并且丞相上朝议政是有座位的。刘邦为了维护皇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费劲脑筋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众臣商朝议事,刘邦借口奏折上的字迹潦草看不清楚,叫丞相过来帮忙看看。丞相信以为真,走到了皇帝身边查看,这时太监趁机把丞相的座椅搬走了。丞相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发现座椅不见了,又不好意思向皇帝要,也就站着奏事了。从此以后,丞相在朝堂之上就再也没有座椅了。

刘邦虽出身平民,从小又不学无术,但是脑袋是非常灵活的。为了把刘姓皇权推上最高的位置,在礼仪制度和思想管控上没少下功夫,创造太上皇的制度也是如此,最后也确实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妖娆夜话


刘邦称帝之后,关于他和父亲之间的问题,还真有点奇妙。

通过刘邦称帝前后的一系列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他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你看刘邦在称帝之后,就把自己已经死去多年的母亲给封为了昭灵皇后,但是,刘邦活着的父亲,什么封号都没有。

在次期间刘邦还把自己的儿子刘盈封为了太子,妻子吕后封为了皇后,可是,就是这个老父亲什么名号都没有。

这说明刘邦对自己的老父亲,还是有意见的。

这也不能怪刘邦的父亲,毕竟早年的时候,刘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能他的父亲刘太公,没有少训斥他。到了他成事当皇帝之后,就对父亲有了记恨。

刘邦称帝之前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父亲也不怎么样。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邦在广武和项羽对峙。

那时候刘邦的父亲太公在项羽的手里当人质,为了威胁刘邦投降。项羽命令手下架起了一口锅,声言要把太公给烹了。

刘邦看到之后,告诉项羽,我们两个拜过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杀了你的父亲别忘记给我分一杯羹。

后来还是项伯劝说项羽,项羽才没杀太公。

你看在刘邦眼里,太公这个老头根本什么都不是。

刘邦称帝之后,为了给天下做个孝道的表率,他就经常隔三差五地去老父亲太公那里。刘邦见到老父亲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可是,大家都知道刘邦那时候已经是皇帝了。所有的人见了刘邦都要跪,毕竟他是皇帝,只有向他行跪拜之礼,才能显示皇帝的伟大。

可是,有一天刘邦见到父亲之后,他的父亲太公却给他下跪了。

你要问刘邦这时候的是什么心情?

我觉得应该是高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刘邦事后打听这件事,到底谁告诉太公,让他给自己下跪的。

经过打听刘邦得知,是太公的一个管家告诉他,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天底下只有一个最为尊贵的人,那个人就是当今的皇帝刘邦。

虽然您是皇帝的爹,但是,为了显示皇帝尊贵的身份,他也是不能跪你的。反过来你还要跪他。

一开始太公还不愿意接受,但是,想了想这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树立威望,所以,也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当刘邦打听到这样的意见是出自一个管家之口的时候,他发现这个管家非同一般,所以不但提拔了他,还给了他很多赏赐。

这说明刘邦还是享受自己的老爹给自己下跪的,并没有不好意思之说。


史学达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题主所说的这件事,发生在高祖六年(当时以十月为年首,其实是刘邦称帝那一年的十一月),当时刘邦刚称帝不到一年,其实是太公将要行跪拜礼被刘邦扶住了,没跪下。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古代父权与君权的一次擦枪走火事件。且听我仔细分析。

起因

朝廷内部正等待建立秩序。刘邦以布衣得天下,不喜欢繁文缛节,所有秦朝的那些礼节都废除了。结果高祖与大臣们聚会的时候,很多人喝醉了撒酒疯,非常混乱。一是失了上下尊卑的礼节,二是容易出问题。所以刘邦比较郁闷,这时候儒生叔孙通就建议刘邦重新建立一套合理的朝廷秩序大礼。但是当时还没有完成。所以,很多礼仪上的事尚没有一个标准,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外部反叛不断。刘邦称帝之后,反叛一直不断,刚称帝不几个月,就有临江王造反,又有燕王造反,又有利几造反。其中有项羽的旧部,有项羽原来封的王。可以说是外部局势仍旧危机四伏。这件事就发生在刘邦平定利几之后。

可以看出来,当时刘邦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天子应有的尊贵和威严。

事情经过

刘邦这个人,虽然之前战场上的时候没有为了保他老子放弃江山。但是到当了皇帝,还是蛮孝顺的,只要在长安,每隔五天就去拜见他老子。由于刘邦也就是个平民百姓出身,也没有在意什么君权、父权的问题,见刘太公的时候,就跟普通老百姓见自己老子一样。

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刘太公的家令是个有见识的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跟太公说了。等刘邦再去拜见太公的时候,太公亲自扫了路,在门口迎接,等见了刘邦的时候,弓腰退步,就要下跪行君臣之礼。刘邦一看吃了一惊,赶紧就把太公扶住了。太公的行为是想表达君权大于父权的意思。

后续处理

刘邦有一点非常好,有问题立马就去处理。但是,这确实是个两难问题,刘邦是要准备以孝治天下的,‘孝’与‘治天下’缺了哪一个都不是他想要的。要是真要亲老子给自己磕头,那说不过去,要是还像以前一样跟普通百姓一样,显不出皇帝的君权至上,那该怎么办呢?但是,他从来不按常规出牌。刘邦给出了解决方案--给太公一个名誉皇帝称号--太上皇。这么一来,就解决了皇权与父权的矛盾问题,而且不是打压一方抬高另一方的方式,是采取荣誉称号的方式,给了一个虚拟的名分。通过抬高别人把他自己抬得更高了。封了一个不是皇帝的大活人以‘皇帝’的称号,这是刘邦的首创。

后来刘邦厚厚奖赏了太公的家令,其实就是向上上下下传达这个君权至上的信号。

一下子,朝堂上下就都知道这件事了,赏赐的那点钱,真是太值了,也属于一次软宣传的成功案例。

通过这件事,大家各取所需,有人看到了‘名分’的重要性,有人看到了处事‘权变’的好处,也有人看重‘平常处见非常’的本事,等等吧。就是把这个小故事当做随口的笑谈,也是蛮好的。

谢谢大家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