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项羽、刘邦、韩信三分天下可行吗?

饕餮中国


项羽、刘邦、韩信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不是军事实力决定,而是当时八百年的文化底蕴决定的。当时的社会只有两个趋势,一是统一天下,二是恢复战国七雄。

周朝文化的矛盾性决定了“始皇帝”称号的矛盾性

周朝浩浩荡荡八百年,无论是生存的扩张,还是部落的侵略,姬姓和姜姓联合将商汤部落吞并。以“青铜盟约”的形式与各个部落进行约定,以直系亲属拱卫京师,以确保天下的稳定。四百年的平安无事,制定周礼,发展农业,社会出具规模。如无意外,周朝应该朝着天下一统的去世走下去。谁知西戎入侵,申候内讧,周天子失去了威严。各个诸侯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楚国,不仅不尊崇中原礼仪,而且还自成文明,问鼎中原。各个诸侯也开始不安分,尤其是郑国,在中原瞎折腾,最后发现在秦、晋、楚、齐面前就是个笑话。

但是周天子的正统性还在那里呢,各国也都从自身出发,开始营造统治的正统性,出版左传、公羊传、吕氏春秋什么的,又是参商照耀,又是五帝之后的,只可惜了楚国和秦国,没办法,也只好上五帝上面靠,谁知又被中原正统瞧不起,愣是给划到了西戎和南蛮里面了。

后四百年,社会秩序逐渐趋于平衡,形成了周天子占据中原,成为名义上的共主,七国相互制衡,社会暂时稳定。谁曾想,当初谁也瞧不起的秦国,连着出了七个贤君,一个不行的,还只当了三天就驾鹤西归了,这一下子秦国就把其他各国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到了嬴政,愣是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开始了“文书行政”制度。

但是嬴政毕竟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对社会体制没有深刻认识,而且还自成“始皇帝”,把自己放在了三皇五帝的上面。三皇五帝是何等人物,直到现在,三皇五帝的权威还深入人心。东周四百年,人民生活已经适应了当地的体制,形成了自己的风俗,尤其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入侵最难的就是文化入侵,秦国大张旗鼓的开展了名垂千古的“书同文、车同轨”的改制,这可是严重的文化侵略。虽然被强制的推行,但是各文化母体是相当抵制的。尤其是楚国,相当不平衡,实力来说和秦国差不多,而且地势上还占有战略优势,谁知就被秦国给吞并了。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反动口号。当然,不只是楚国,其他国家也是蠢蠢欲动,只不过是楚国人带了头。

因此说,西周与东周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矛盾性,既有统一的军事趋势,又有文化母体形成的势力平衡,从而造成了秦始皇在称号上的矛盾性。

项羽、刘邦、韩信三家的理论基础和正统性

项羽,是项燕之后,打着“楚虽三户啊、亡秦必楚”的口号,号召楚地军民和各诸侯开始联合反秦活动。项羽的正统性就在于“口号”,所以他不能当天子,能当天子的只有熊心,正统的楚国国君后代。因此,项羽选择了分封诸国,希望以霸王的身份统领诸国。

刘邦,以赤帝子斩白帝子的名义开始了逐鹿天下的征伐,两个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项羽是楚国造反,恢复东周。刘邦是代替秦国,统一天下。而且刘邦统一天下还是分了两步走,一是剖符分封诸国。二是非刘姓不得封王。但是刘邦不能选择分封诸国的,因为他的理论基础是站在平民造反的基础上的,不以诸侯国的势力联合为政,如果延续项羽的做法,社会将再一次洗牌。

韩信,正统出身都没有,任何的理论基础都没有,说他三分天下,就在于垓下之战,刘邦项羽对峙的时候,因为掌握军权,被两派拉拢。身边的谋士蒯也建议自立为王。但是等刘邦或者项羽两个人腾出手来,必定收拾韩信。或许军事能力赶不上韩信,但是战争更多的经济和人口因素,韩信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而且齐国的田横还活着哪。除了韩信,彭越、王陵等一大批草莽英雄等着那,怎么也轮不到韩信。

所以说,八百年的文化已经决定了天下趋势,或统一,或制衡,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就算四百后的三国,虽然实质上是三分天下,但名义上都是一统天下。









傲虎楼主


项羽,刘邦,韩信三者三分天下可行并且三者鼎立时间可能会比三国更长。

为什么呢?我们依次来看:

1、韩信:出生于没落韩国贵族,所谓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年少贫苦,生活困顿,性格隐忍,后投靠刘邦时运得当,才华生花,帮助汉王东征西讨,极大的打击了项羽的实力。成为楚军由胜转衰的始作俑者,后占据齐鲁,掌控汉军30万兵力,逼迫刘邦晋封其齐王,开始坐观楚汉对峙。成为压死双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韩信用兵如神,是典型的将才。水灌章邯,淹盖龙且,善于形成点的突破。

2、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任职楚国元帅,父亲为将军最后双双战场马革裹尸,国破家亡,项家一门忠烈,威名远播,叔父项梁轻财好义,项羽天生奇才,勇力过人。楚军主要为骑兵部队特别是在经历巨鹿之战后战力达到巅峰。骑兵就是现代的坦克,楚国骑兵有万夫不当之勇,威慑天下。占据江东及中原地区。但在经历三秦丢失(章邯等三王失败被杀),大将龙且20万楚军被灭,大将英布、蒲将军皆叛楚,实力大打折扣,剩余10万人马,但皆精锐。相对汉军形成长线阻隔。

3、刘邦:出生八辈贫农,为人大方豪爽,头脑灵活,原则性不强,经营人际关系是一把好手,混到了亭长(地保)的位置,后来借着天下动乱的形势揭竿而起,割据巴蜀,占领三秦之地,对外进可攻退可守。积极联络诸侯围攻项羽。逐步消耗项羽实力,且占有楚军粮食基地—敖仓,因忌惮楚军战力不敢贸然行动,与之对峙垓下,联合诸侯聚兵70万(包括被韩信掌握的30万汉军,因韩信名义臣属刘邦故计入)。相对楚军形成面的包围。

三者的关系,

项羽相对于韩信是线与点的关系,全面进攻韩信的话,韩信短期内实力有限凭借不大的后方基地无法支撑,但韩信是将才,谋略过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项羽一时难以拿下,且其一旦自立门户实力也会迅速扩充。

失去韩信的支持后刘邦实力大减相对于项羽,其面与线的定义模糊,双方差距已不大,均无法战胜对方,最终罢兵言和,实际上在对峙期间,双方和谈气氛相当浓烈,士兵厌战情绪高涨,并且楚军此时已经出现缺粮。定不会贸然进攻刘邦。

刘邦对于韩信的能力是充分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被迫封其为齐王。因此也不敢主动攻击韩信。

韩信对于项羽和刘邦是点的关系,实力有限,无法展开有利的攻势,虽然大象忌惮老鼠,但是发疯的大象踩死老鼠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性格及其他要素对比:

1、韩信谋而不勇,安于现状。

2、刘邦志大才疏,而善于用人。但年龄已经很大了。健康不佳。时间长了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

3、项羽勇而无大谋,冲动易怒。

若刘邦死去,软弱的刘盈继位,

想想三国末期如果无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话,三位后主的天下估计会各自长久多,换句话说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结果反而更加稳固。说不准项羽,刘邦,韩信的三足鼎立及继任者的局面维持也会超过三国的60年[呲牙]






南京安护


不可行。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一样。

刘邦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主公,他的心智强大,意念坚定,情商高并且性格腹黑,脸皮很厚。并且在起义初期,聚集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士,和钱财。

韩信你自己的定位就是元帅。军事上才能特别强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提并论的人很少,但是他在政治上能力很低。情商也比较低。性格优柔寡断(从蒯通劝他自立可以看出)并且在有能力的时候。天下已经比较明确。而且还是刘邦底下的元帅。

项羽对他的定义是将军。带领少量的人马战胜数倍的敌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自己的英勇。决定一场战役的左右。但是他不了解底下人的心理,连表面上都不能做到同富贵。性格的缺陷(鲁莽)。情商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所以是不可行的。





小灰学历史369


我觉得很有机会,不过需要正确的时机。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公元前204年,韩信被派到了北方战场,声东击西拿下魏国,背水一战大破赵国,水淹龙且二十万大军一举拿下齐国,北方六国尽收囊中。

这个时候,天下三分之二都在韩信手里,韩信有三种选择,第一,自立为王,北方都在自己手中,有逐鹿天下的能力,第二,继续跟着刘邦混,打下天下,自己封王,功成名就,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投靠项羽,这一点有难度,韩信曾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时候辩士蒯通给韩信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大好局面。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如谁也不帮,自己干,这样三国鼎立,谁也不敢侵犯谁,达到一种均势,将来还可能大有作为。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刘邦,项羽,韩信,三人三个特点,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勇武过人,韩信军事才能突出。

如果是三分天下局面,韩信手里的牌最好,刘邦的牌稍微差一点,项羽的牌最差,三个人形成斗地主的局面,战略布局来看,项羽的根基最差,刘邦坐拥关中与蜀地,韩信坐拥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最先被斗趴下的应该还是项羽,然后是刘邦与韩信的PK。

刘邦与韩信逐鹿,胜负比较难说,刘邦是有雄才大略的领导,而韩信是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天才,短期内刘邦可能会被韩信打的比较惨,但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如果韩信能够成长和转变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而非大将军,鹿死谁手未可知。俩人都有机会。当然,如果韩信一直用一种将军的视角来对待逐鹿天下这件事情,最终刘邦有可能胜在大局观。

韩信其实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年轻,刘邦当时已经近五十了,再耗上三五几年,他也快归天了,耗下去,韩信赢面很大。

现在想来,同样是死,韩信在当年自己鼎盛的时期,完全可以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反了刘邦。毕竟,刘邦给韩信没少挖坑,而韩信欠刘邦的恩情已经还的差不多。

如果是这样,韩信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

三分天下真的是有可能的。



小灰LX


三分天下是可行的,不过终将走向统一,统一是趋势。

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有了

刘邦与项羽对峙,韩信攻占诸侯之地,韩信在齐地有兵马,有钱粮,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项羽那么骄傲的人,后来都拉拢韩信,至少不想让韩信帮刘邦,韩信是有三分天下的实力的。当时韩信帮谁,谁就得天下,韩信谁也不帮,那么就是三分天下。韩信有这个实力。

刘邦已经无法控制韩信

三分天下完全在于韩信是否愿意,刘邦已经无法掌控韩信了。韩信有兵有权,并且是他招募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军,主要的将领当时都在刘邦那,韩信也有自己的亲信。韩信远在齐国,刘邦根本无法控制韩信,韩信因为刘邦拜将的恩情而不想反刘邦,最终还是选择帮助刘邦。

三人的关系可维持三分天下

刘邦单凭自己打不过项羽,而项羽也不是有绝对实力可以灭刘邦的。因为刘邦还有英布,彭越,赵王等人的支持。韩信的军事能力最强,项羽也灭不了韩信。韩信与刘邦的地盘相距甚远,也打不着,而且他们的关系也不好开战。只要项羽不灭,就是一直三分天下,项羽只要还在,刘邦就和韩信打不起来。

终将统一

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分久必合。若是项羽能打败刘邦,那么之后必然是韩信灭项羽而统一。若是刘邦打赢了项羽,最终刘邦还是可以统一。因为在关系上,韩信理亏,没有理由打刘邦。而且刘邦擅长谋略,联合诸侯。韩信是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才,刘邦还是可以战胜韩信的。三人如同石头剪子布一般的关系,就看谁先被灭。天下总会一统的。


未济


个人觉得不可行,曾有人提议让韩信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可韩信果断回拒,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提议的这个人是项羽,韩信如果听了这个建议,就相当于成了项羽的搭档,跟着项羽就有好下场么?未必。第二,韩信本来名声就不好,如果这时候再背叛刘邦,将来只怕更好混。第三,韩信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跟着刘邦起来的,韩信相当于是总经理,但是刘邦才是东家,所以不能轻易冒险。

当时的情况的确是韩信、刘邦。项羽各占一块地盘,但是韩信是刘邦的亲信呀,如果听了项羽的建议,那不就代表韩信已经站在刘邦的对立面儿上了么?这样的话,时人就会认为韩信是项羽的帮手。可是,跟着项羽就好混吗?也不是吧,当年的韩信在项羽手下就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这样的情况,韩信怎么会轻易相信项羽?

再者说,韩信当年受到的胯下之辱,已经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一个君主身上背上这样贪生怕死的名声,是很容易受到别人攻击的,如果再背叛刘邦,那么韩信的民声可以说就成了臭水沟里的污泥了,如果到时候刘邦翻过身来打韩信,相信很多人原因为刘邦除掉韩信这样没有好名声的下属的。

最重要的是,韩信当时带的兵并不是韩信的亲兵,而是从刘邦那里拉过来的,带着这样的士兵造反,自己的大后方就不稳定,韩信就没有百分之百胜利的把握,万一到时候刘邦还有什么后手,韩信不就完了。所以,综合考虑下来,三分天下并不是什么很好的建议。







我就要转运


首先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谈项羽、刘邦、韩信能不能三分天下,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不是太可能。虽然从军事实力上考量三人都相当厉害,项羽是西楚霸王,且拥有几十万的大军。和刘邦在争夺天下之时就比刘邦军事实力强的多,只是后来有了鸿门宴、垓下之战,刘邦又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这些谋士,无异于囊括了相当的智囊团,张良会算命,其早就知道刘邦会是将来的皇上,所以才顺应天势去辅佐他,刘邦在用人上比项羽要高明很多,其文有张良,武有韩信,樊哙等,老婆吕雉也在背后出谋划策,所以刘邦夺取天下是势在必得。

韩信战功显赫,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强不代表其谋略上要高一筹,后来吕雉用计谋害死了他就是害怕他功高盖主,就是韩信没有篡夺王位的想法也不会让他不死。他不会放弃辛苦打拼得来的地位,这和他的性格有关。

项羽武功高强,力拔山兮气盖世,少能巨鼎,又有谋士范增做辅助,自小也有远大抱负,项羽少时在街上见到秦始皇经过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可见其早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辛苦多年和刘邦建立两分天下的局面,只不过鸿门宴上妇人之仁让刘邦侥幸逃脱,自己轻敌又有些儿女情长,比如只宠爱虞姬,虞姬自刎后心里防线已经崩溃百分之八十了,就是最后有机会乘船逃回江东,他也放弃了。所以注定他不能和刘邦平分天下。

所以,我觉得三人虽都有卓越的才能但是当时的格局,还有个人的性格注定三人不能平分天下,就像三国时期最后还不是统一于晋朝,这是历史的趋势。





长在心尖的无忧花


韩信是最惨的帝国合伙人,如果背汉自立,短期内可以三分,长期极有可能被项羽各个击破。

当年楚汉相争在最关键的时刻,韩信的谋士蒯通假借相面对韩信说过一番话,“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言下之意是劝韩信自立为王。意思是:看你的面相,仅到封侯而已,并且还很不安全,有鸟尽弓藏之险,但看你的背相,却尊贵无比,但是韩信并未听从。项羽也曾派谋士劝说韩信背汉向楚,韩信认为受汉王大恩,不能背叛。

其实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韩信自立,他手下的将领很多会归汉,无论是下属实力,还是底盘的稳定性,与楚、汉相比,均较弱。且背叛后,即与汉成死敌,必然不能和楚、汉同时开展,而项羽去除北面的后顾之忧后,自然可西向专心先攻灭汉,再反手灭掉韩信。所以这也是韩信不肯背叛的原因吧,他也没料到,功盖当世竟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黑衣大居士


项羽、刘邦、韩信三分天下不可能实现。

首先,他们本身不具备成为王者的素养。项羽和韩信都是出色的军事家,而非出色的政治家。项羽拥楚王而实力卓绝天下,却在秦亡后被各地诸侯牵引,疲于救火,缺乏政治家的战略能力。韩信大体情况跟项羽差不多,他们都是一流的将帅,而非王者。

其次,刘邦建国后评价汉初三杰说了这样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那么刘邦为何就能成为帝王,而非他们三人呢?刘邦是出色的政治家,他有明确的目标。知人善用,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这才是王者的必要素养。

就算韩信在荥阳之战的时候,原则上自立不帮助刘邦。无非刘邦出让一些利益,一场战役的成败还决定不了天下归属。而刘邦据崤函之固,四塞沃野之地。若项羽和刘邦和解,他就会去攻击韩信…所以天下迟早还是刘邦的,无非早晚问题。

历史都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每个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小何读历史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不可行,因为韩信本人不同意。

一、韩信因受刘邦信任,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有感恩之心。

二、韩信虽然有用有谋,勇冠三军,战功显赫,但他无君天下的想法和野心。

三、韩信如果自立为君,难免会受到楚汉联军的攻击,腹背受敌,那样他文武才财等方面均会产生劣势,最终结果难料。

四、韩信所能占据之地平原居多,关隘少,易攻难守,地理位置方面没有优势。

五、在政治斗争中,他只信奉基本的理和义,他深谙兵家之战略,但是却不懂得权谋。这也许就是韩信最可爱的地方,一个有情有义,才华横溢,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不愿参与到国家政治斗争中,只愿意当好元帅,享受驰骋疆场的感觉。

六、韩信曾经对武涉说:“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幸为信谢项王。”从这里看出韩信也很相信迷信,认为背信弃义或者三分天下是不祥之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