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力雄厚,為何8年才平定安祿山造反?

石玉磊


安祿山只是打了唐王朝一個措不及防,本身並不具備作亂七年二個月的實力,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父子倆是叛軍一夥兒的,多次做出了嚴重錯誤的決策,否則叛亂早就被平定了。

作亂初期,李隆基惱羞成怒之下,拱手讓出了長安

李隆基本來以為安祿山是忠臣,認為之前楊國忠屢次說安祿山要反不過是一群小孩子在爭寵。結果安祿山果然反了,李隆基認為身份、智商遠遠不如自己的楊國忠竟然看出了問題的本質而自己一無所知,這種挫敗感變成了惱羞成怒,他在非常不理智的情況下領導了前期的平叛工作。

首先,聽信了封常清所說的平叛易如反掌的大話,任命並不具有突出軍事才能的封常清任第一任平叛元帥。

實事求是講,時任安西都護的封常清,是個優秀的軍事後勤、參謀人才,但不是最優秀的領軍大將。在初期硬碰硬的情況下,如果讓封常清在洛陽固守尚有可能,但讓封常清反攻平叛就不是他所擅長的了。如果選擇高仙芝,哪怕是哥舒翰都會好一些,至少他們戰術指揮方面比封常清要強一些。

這個不算太大的毛病,只是一個小問題,畢竟當時唐王朝上下都認為平定叛亂易如反掌,有普遍的輕敵情緒;

(唐玄宗李隆基)

其次,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冤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封常清到了洛陽,剛剛來得及招募了六萬洛陽市民入伍,叛軍就已經到達。經數次交戰之後,封常清戰敗率軍後撤到了潼關。路上在陝州(三門峽)附近遇到了高仙芝率領的第二路平叛軍隊。

封常清已經與叛軍有過多次交戰,是當時最熟悉叛軍情況的將領,在和高仙芝交流情況後認為叛軍目前兵鋒正銳,應該退守潼關,利用雄關天險消耗敵人。高仙芝與封常清在安西都護府搭檔多年,彼此熟悉,知道憑他們兩個手中新招募的小市民、農夫組成的軍隊缺乏訓練,難以在野戰當中與叛軍久戰精銳對抗。於是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議,一起退守潼關,路上被叛軍追上,人員和物資損失很大。到了潼關之後二人整訓部隊、加強城防,打退了叛軍先頭部隊的進攻,形勢開始好轉。

這時曾在西域與高、封二人共事多年的宦官邊令誠仍然是軍隊的監軍,回長安向李隆基報告二人“逗撓奔敗之狀”,逗留、阻撓、逃奔、失敗,以及剋扣士兵糧餉和賞賜。李隆基就在剛才所說的惱羞成怒狀態下,認為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話,甚至高、封二人是故意失敗讓自己難堪,於是令邊令誠去潼關處死了二人。

這是李隆基在平叛過程中犯的第一個嚴重錯誤,殺掉了兩個熟悉叛軍情況、在西域有多年戰爭經驗、對叛軍有足夠重視的高級將領。不但沉重打擊了一線軍隊將士的士氣,還令其他將領更加離心。而宦官幾句話就能讓皇帝殺掉如此級別的大將,更讓宦官集體意識到自己的獨特作用;

第三,逼迫哥舒翰出兵與叛軍決戰,丟了潼關。

高、封二人死後,李隆基任命哥舒翰為潼關統帥。哥舒翰也知道自己手下這十幾萬新兵蛋子戰鬥力不行,採取了穩固防守的方式消磨叛軍的進攻勢頭。此時郭子儀、李光弼等在山西已經開始反攻,收復了山西全境,而安祿山在潼關城下碰了個頭破血流正是進退兩難,已經有了退兵的想法,否則郭子儀會從山西直接拿下安祿山的范陽老巢。

李隆基此時做了第二個重要的錯誤決定,也是整個安史之亂過程中唐王朝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在楊國忠慫恿下,李隆基嚴令哥舒翰出城與叛軍交戰。於是哥舒翰率領八萬大軍離開潼關堅城,又毫無疑問的被叛軍在野外包了餃子,哥舒翰逃回潼關後被手下抓住投降了叛軍,潼關失守,長安隨即失守。

到這時,離安祿山起兵不過八個月,本來叛軍當時的幾路進攻都被挫敗,山西、河曲方向有郭子儀,西南有南陽節度使魯炅、江淮有睢陽太守張巡,叛軍已經被限制在河北、山東加上洛陽附近地區。如果李隆基不犯這些錯誤,唐王朝有可能在兩年之內完成平叛。

作亂中期,李亨為了穩固地位,讓叛軍有了喘息的機會

唐肅宗李亨發動馬嵬驛兵變殺了楊國忠、楊玉環等人後在西北靈武起兵平叛,而叛軍方面雖然安慶緒殺了安祿山成為第二任叛軍頭目,但仍然實力強大。郭子儀等人在西北、關中支撐數月才穩定了局面開始反攻,並在叛亂髮生兩年後收復長安和洛陽。

這時,叛軍最精銳的部隊大多已經被消滅,史思明當時也已經降唐,只要繼續窮追猛打不給安慶緒喘息之機,仍然有可能很快完成平叛大業。而且唐軍打得越堅決、戰果越多,史思明越不敢有再次叛亂的想法。

這時,唐肅宗李亨也開始犯錯誤,他犯的第一個大錯誤就是把保證自己皇位當做比平叛工作更重要的事情。李亨認為遠在蜀中的李隆基是對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脅,暫緩了對安慶緒的進攻,迎李隆基回京。這個遲疑一下子就是一年,安慶緒重新集聚了實力,史思明也再次叛唐;

唐肅宗李亨犯的第二個大錯誤是已經徹底不信任武將。對叛軍的決戰,安排了九路大軍號稱六十萬圍攻安慶緒,但竟然沒有安排總司令,只有李亨最信任的宦官魚朝恩是監軍。缺乏統一指揮且糧草不足的唐軍圍攻安慶緒幾個月,被史思明援軍擊潰,史思明第二次佔領了洛陽,局面再次逆轉。

唐肅宗李亨犯的第三個錯誤是戰略方向錯誤。之前李亨急於收復長安、洛陽以證明自己地位的正統性,放棄了讓郭子儀從山西出兵攻擊叛軍范陽老巢的機會。如果採取這個策略,失去根據地的叛軍平定起來會更加容易。

如果唐肅宗李亨不犯這些錯誤,平叛工作應該可以在三年之內最多四年全部完成。

最後幾年雙方純粹是在比爛,叛軍更爛一些,所以唐王朝贏了

剩下的幾年雙方就是在打爛仗了,李亨繼續不信任武將,立下大功的郭子儀被閒置、李光弼被調到江淮,還有來瑱等功臣冤死,僕固懷恩成為新的平叛統帥;幸好叛軍那邊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史朝義又殺了史思明,短短七年叛軍換了四任皇帝。

實際上最後完成平叛的唐代宗李豫也同樣是個小心眼,僕固懷恩相當於是在唐代宗對武將普遍不信任的大環境下被逼造反的,當然僕固懷恩也不是郭子儀這樣的純臣,倆人一拍即合,一個逼人造反,一個被逼就反。當然,這是平叛之後的事情了,與平叛的七年二個月無關。

總之,盛唐底蘊無比深厚,明面上安祿山叛軍近二十萬佔了唐王朝邊防精兵的三分之一,也曾經四處出擊攻勢如潮,但戰爭並非是簡單的數學加減法,從綜合實力上看叛軍連整個唐王朝的零頭都不足。至於安史之亂持續這麼久,造成這麼大的破壞,使得盛唐終結、之後唐王朝再也沒有恢復到盛唐的國力,只能歸罪於李隆基父子的錯誤決策,尤其是李隆基。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安史之亂進行的八年,也將曾經的盛唐景象完全用燕北鐵騎踐踏的一無是處。可是,時間的關鍵節點就在於一個人---唐肅宗。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後,僅僅才三年的時間,安史之亂的首席老闆安祿山居然被兒子弄死了。這種情況下,安慶緒接管了安祿山的勢力,唐肅宗下令徵召十大節度使前去圍剿安慶緒,並且撤銷了廣平王李俶和郭子儀的軍政大權。


他們兩個人原本是整個作戰陣營的核心人物,也是剿滅安慶緒大軍的陣前總指揮。


陣前換將本來就是大忌。


當然了,這其中還有著唐肅宗李亨的小心思,這位通過並不合法的手段上位的皇帝,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兒子李俶也擁兵自立成為皇帝,將自己架空為太上皇。而且,頗有戰功和威望的郭子儀副統帥的職位也被撤掉了。


為了能夠合理的避免一系列的惡變,唐肅宗自以為自己做的並沒有錯。


於是,他下令不設行軍統帥,派宦官魚朝恩前往這十大節度使監軍,可是到了真正圍剿安慶緒的時候,由於沒有行軍統帥,大家均是各自為戰,沒人想衝鋒,也沒有想當這個出頭鳥。整個十大節度使瞬間成為了散沙,也許唐肅宗不會想到自己的撤掉行軍統帥的這個決定有多麼的愚昧和無知。


當這些節度使徘徊不定的時候,已經投降了唐軍的史思明竟然突襲了唐軍的後勤糧草,還打垮了號稱60萬大軍的十大節度使,在如此天賜良機的情況下,唐肅宗像一根攪屎棍一樣將整個局面完全打亂。


唐軍潰敗起來簡直就是“兵敗如山倒”,並且愈演愈烈,東都洛陽丟了,整個局面開始呈現出頹敗的跡象,直到唐肅宗去世,唐代宗上位,整個安史之亂的局面才開始漸漸好轉。可是安史之亂的戰火到唐肅宗去世已經燒了七年,七年的時間,就算是唐王朝有座金山、銀山也不夠折騰的。


戰爭對於民眾的生活和國家的實力影響是最為巨大和深遠的,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幾乎已經讓唐朝的經濟崩塌,好在唐軍將士萬眾一心打贏了這場勝仗。所謂的戰爭,最為恐怖的便是拉鋸戰,這種戰爭雖然戰爭損耗最大,影響最為深遠,但是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無疑是重創。


戰火波及之處民不聊生,屍骨遍野。安史之亂之後,整個王朝的無數弊病從此噴薄而出,再也沒有可以挽救的局面,尤其是各地擁兵自重的節度使,他們雖然是唐朝的軍隊,可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已經成為了藩鎮大將的私人武裝,中央政府武力統轄藩鎮,藩鎮反而成為了一頭獨大的怪獸。


這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唐肅宗的愚蠢決定,或許在安祿山去世之後,可以迅速瓦解安祿山的反叛軍,還大唐一片太平盛世。


歷史總探長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中國歷史上有過好多次的"八年之亂″!比較為人們所熟悉的比如唐朝“安史之亂″是八年,清朝“三藩之亂″是八年,近代的"抗日戰爭″也是八年(若是按東北淪陷的1931年算起是十四年)!那麼我們回到問題上來。

提問說,唐朝國力雄厚,但為何平定安史之亂要用八年之久呢?淺析有如下幾個原因!

1,安史之亂時,唐朝承平己久!百姓久久不聞戰鼓之聲,長期不操刀矛、練軍伍,"和平病″很嚴重!這種風氣對軍隊也有消極的影響!除了久駐邊疆的“邊防軍″在各節度使的把持之下尚有戰力外。內地不僅兵力不足,防衛空虛,並且戰力還嚴重不足!在叛軍壓境之下,那些緊急召集的"民壯″們怯敵畏戰,難當大用。正規軍的戰鬥力也強不到哪裡去!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迅速平叛是難以做到的!

2,唐玄宗執政日久,後期己年老德衰,不復早年的銳氣了。朝中掌權者,先後是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的“囗蜜腹劍″的勢利霄小之輩!正直賢臣難以在朝堂立足!導致有事之時,乏人可用!而安史之亂是突然發生的!朝廷上下毫無思想準備。要想重新調整朝廷大政方針、整頓秩序、調配平叛幹才,制訂平叛策略,以及與來勢洶洶的強悍叛軍周旋與對抗都需要時間。何況在平叛時又多次出現策略失誤,導致叛軍死灰復燃以致遷延時日!

3,安史之亂時,唐朝周邊也不是沒有強敵!西南的吐番王朝也早對唐朝虎視耽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唐軍的平叛兵力。其它部族也在蠢蠢欲動,唐軍也要防範他們。而且叛軍初起時,幾乎勢如破竹,士氣正旺。想迅速擊敗他們是不容易辦到的。只是在後期因為安史叛軍內部出現了矛盾和軍事失策,才使唐軍逐漸佔據了優勢。最終消滅了安史的叛亂!

儘管用了八年,平定了叛亂。但是卻也耗盡了唐朝百年來積累的雄厚國力。這場叛亂帶來了幾個消極後果:1,唐朝最盛時成為了過去,中央的權威受到了削弱。各地節度使們開始逐漸坐大。埋下了後來"五代亂世″的隱患!

2,唐朝國力衰退後,無力遏制周邊部族的虎視。吐番居然幾次攻佔長安,併吞蠶食青海及西域的唐朝曾經的控制區。自此後,唐朝由擴張性外向發展道路開始轉入了消極防禦的內向型道路。

3,安史之亂使唐朝不僅損失了土地,耗盡了財富,也折損了大量人囗。而人囗是立國之本,失去這個基礎,直接對唐朝的後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何況唐後期,有些地方的節度使時降時叛,頻繁的內亂進一步消弱了唐朝的元氣,使它更無復原之機!

4,唐朝未期及五代時的"軍人專政″、軍閥混戰,造成了生靈塗炭。而這個教訓被趙宋所吸取,卻又校枉過正了!過於重文輕武,令中華大地上的人民自此失去了血性與勇武之氣!從而飽受幾百年的外敵欺壓。而這一切的根源居然就在"安史之亂″上…



北疆同心


國力是雄厚,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國力的雄厚與否,就像清末的時候也是,當時大清的GDP是全球GDP的1/3,還有南宋的時候,也是非常的有錢,國力是相當雄厚!

那麼能夠取得戰爭勝利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是君明臣賢,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上下同欲,是政治清明,是君主對能夠發現將帥並對將帥有足夠的信任!

唐玄宗時期,首先皇帝就是隻會享樂,早就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不想在治理國家了,想好好的享受生活,享受自己治理好的太平盛世!

這個時候就用了弄權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當了19年的宰相,他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嫉賢妒能,要把所有的對自己有威脅的,有才能的人全部趕走,不能在中央待著!口蜜腹劍就是說的李林甫,對人正面總是說好話,背過臉就給你下刀子!唐玄宗讓李林甫發動全國選官,李林甫沒有做,直接對皇帝說,我們已經是野無遺賢,把皇帝唐玄宗忽悠的還很高興,經過李林甫十九年的治理,那麼官僚系統中就沒有多少真正的人才了!

後來的楊國忠就更差了,只知道享樂,爭寵!其他的什麼都不會!看到皇帝對安祿山的寵幸大於自己,就非常嫉恨,就一直說安祿山謀反,雖然最後安祿山是謀反了,但是楊國忠根本就不是為了國家著想,而只是為了自己能夠更受寵!不能有人超過自己的地位!

官僚系統內沒有了人才可想而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就很難有非常好的抵抗!


然後就是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皇帝多次決策失誤,最大的一次,就是在守衛潼關的時候,殺死了高仙芝等大將!這都是很有能力的大將!唐玄宗在享受了長久的太平之後,早就沒有了耐心,在發生了叛亂之後就想以極快的速度把叛亂消滅掉!其實在潼關最好的戰略就是守關防守!而不是進攻,這個所有人都看的出來!包括後面的哥舒翰也是,本開防守的時候哥舒翰是很佔優勢的,安祿山的軍隊根本就打不過來,這個時候唐玄宗是想讓進攻的,也是聽哥舒翰的採用了防守策略,但是這個楊國忠就發話了,他也知道應該防守,但是他不想讓哥舒翰立功,奪了自己的寵愛,然後就慫恿唐玄宗讓哥舒翰進攻,派去催戰的人員是如流水一般一個接著一個,哥舒翰最後是承受不了壓力,最後開始出戰,然後就失敗了!潼關失守!


最後就是中央關中地區的老百姓享受了太長時間的太平盛世,戰鬥力已經急劇下滑了,根本就不想唐朝初年一樣,這裡的老百姓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這個時候享受了多年的太平的老百姓已經不會打仗了,戰鬥力與藩鎮相比已經不及藩鎮了!


鵬程日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這首詩,說的正是大唐乃至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盛世:開元。

此時的大唐,玄宗李隆基當國日久,經過執政前期的積累,帝國無論在政治、經濟實力還是疆域廣闊等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力雄厚,百姓富足,放眼天下,一派歌舞昇平……似乎一個完美的世界,人人都沉醉其中,李隆基也不例外。

驀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乾兒子安祿山數十萬鐵騎,打破了一切幻象:一個月破洛陽、稱帝,七個月進長安,半個大唐已經易主。帝國被盛世景象掩蓋的吏治糜爛、軍備鬆弛、人心離散等隱疾在一瞬間爆發,比叛軍還猛烈的破壞力迅速撼動了帝國的根基。常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一顆顆將星隕落,為帝國的沒落填了坑,而由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埋下的政治腐敗、土地集中、百姓困頓等惡性種子,都在帝國崩塌的那一刻迅速膨脹、蔓延,使整個王朝即使在平亂後也積重難返。

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有句名言: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安史之亂”時的大唐正是如此。而一千多年後另外一個王朝的墮落可能更能說明問題。1900年,八個國家組織了16000餘人的隊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不平等條約簽訂,中華民族墮入歷史最深淵——16000人,擊敗一個千萬平方公里土地、數億人口的國家,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國家的君主得昏聵到什麼程度?這個國家的國力得衰敗到什麼程度?這個國家的軍隊得衰弱到什麼程度??而那時從GDP來說,大清佔世界比重三分之一!再聯繫一下“安史之亂”時的大唐,看來,有錢沒錢和國力強盛與否沒有任何關係。

就像一個人,富有不代表強大,你也可以窮,但如果有骨氣,照樣可以頂天立地!

李隆基的大唐,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巨人,它的崩塌沒毛病。


彼岸歷史


唐代雖強,但早已是外強中乾。

盛唐時代,天下誰敢作亂?可也正是因此,唐代統治者漸漸心浮氣躁,慢慢走向腐朽。


一個朝代的墮落,最開始很難被人發現,可一旦發現,基本沒什麼挽救的機會。

李林甫掌權的時候,唐帝國雖然不堪,但也不算太差。

因為,李林甫控制著一個小人物:安祿山。

唐史中記載,安祿山憑藉著皇帝的寵信,基本上無法無天,為所欲為。面見諸多官員時,都擺著一張極其狂傲的臉。

可是,在與李林甫接觸之後,安祿山面如死灰,汗如雨下,走出李府的時候連話都不會說了。

在之後,安祿山每次進京,都會去李府一趟,準備厚禮。

李林甫失寵後,安祿山反水

什麼叫一物降一物,這或許就是吧。

李林甫一失寵,安祿山就開始運作起來。

在唐代,節度使是掌握實權的。安祿山通過多年積累,底蘊已經達到了恐怖的狀態。

在之後,反水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儘管楊國忠不會斷的向皇帝覲見,表明安祿山的危險傾向,可是皇帝不聽,當臣子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八年戰亂,加速了唐帝國走向墮落

八年內亂,對一個國家的破壞力顯而易見。

原本就是外強中乾的唐帝國,也算徹底玩完。儘管後期除了幾位能幹的皇帝,但國運這件事可不是說扭轉就能扭轉的。


蝦仁兒談歷史


安史之亂是唐朝內部矛盾!唐朝從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打下堅實的基礎,經高宗、武則天的經營,玄宗前期勤政治國,唐朝國力強盛!然而玄宗後期軍隊控制權開始外落,邊境駐守將軍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手握重兵,兩人手裡的兵力甚至超過唐朝總兵力的百分五十,造成朝廷外重內輕的局面,不可控制!玄宗後期昏庸無能任人唯親,楊國忠,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打壓外官導致這種局面的加劇!

隨著階級矛盾的不斷升級,安史之亂爆發!

唐玄宗昏招頻出,致使朝廷失去了大片土地被安祿山等人佔領,幾乎大半的大唐江山落入叛軍之手!玄宗又接連聽信讒言殺了封常清、高仙芝等得力干將導致朝廷無人可用!接著又強令哥舒翰領軍出擊,大敗而歸,導致長安失陷玄宗出逃!於馬嵬坡遭遇兵變,楊國忠勢力被清除!

直到肅宗即位,叛軍在睢陽城之戰中被張巡拖住十個月唐朝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得以騰出手來收復西安,洛陽兩個重要城池,唐朝的元氣才算恢復了一些,得以在接下來的幾場大戰中擊敗叛軍!

唐朝差一點就被安祿山等人顛覆了,究其原因是前期朝廷的不做為失去了大片土地,經濟命脈失去大半,僅僅剩下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區的稅負收入!朝廷沒錢沒沒人導致戰爭時間拉長!後來楊國忠勢力倒臺郭子儀崛起,同時叛軍內亂,朝廷才抓住機會屢敗叛軍,最後得以戰勝叛軍!

唐朝雖然國力強盛,但是安史之亂是內部矛盾,極大的分化了唐朝內部的力量!加上玄宗昏庸無能,才導致唐朝歷經八年才得以平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社會混亂,慢慢失去了盛世的模樣!





耀眼觀世界


一百五十一頭花白肥豬,整齊排列,膘肥體壯,真可謂“實力雄厚”,抵禦兩頭草原惡狼,有勝算否?

實際上,唐明皇治下的唐王朝就是這樣的滑稽情況,看看李隆基的生平,就知道,這樣的羊羔崽子,只能夠窩裡橫,遇到強敵,只能嚇得大小便失禁,自顧自逃跑了事。

他的父親李旦,武則天的第四子,少不得從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走路三步有人抬,跨馬三里必有亭,吃不得苦,耐不得飢,真個就是廢柴一個,生下的兒子李隆基,可是什麼好鳥?他夥同自己的姑姑,依靠宮廷政變上臺的,習慣的是小聰明,耍心眼,對於軍、政、經濟、文化什麼的一竅不通,這樣的紈絝膏粱,只能夠呆在象牙塔裡面蠅營狗苟,稍微被風吹一下,不是傷風,就是感冒甚至是痢疾拉肚,一命嗚呼。

當政(713年上臺~755年安史之亂)期間,任用奸邪,沉迷梨園,寵信優伶,奪取兒媳,每年除了到長安華清池泡泡溫泉,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知黎民疾苦,不知軍政靡費,公器私授,讓心懷叵測的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掌控國家近一半的邊防軍,這就是找死的節奏。

承平日久,聽到千里之外叛軍的呼喊,嚇得魂不附體,舉措失當,聽信讒言,胡亂指揮,導致本來應該大半年就該結束的鎮壓行動,拖上近八年之久,半壁江山淪喪,宮室被毀,黎民枉死。

這就是所謂的“實力雄厚”?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就是個不懂歷史的笨蛋罷了。

…………

謝謝閱讀!


史韻書局


從安史之亂唐朝的敗亡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本身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按唐朝當時的國力,擁有的名將,安史之亂怎麼能打八年。

這是制度缺陷的問題。最大的缺陷是,君王的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制約。

國家的行政號令、人才選拔全憑皇帝個人一時的好惡。

安史之亂爆發時,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這些當世名將守潼關接連失守,不是他們軍事才能不行,而是他們領軍在外,玄宗不信任他們,處處掣肘,派太監監軍一系列昏招迭出,導致自己這方名將枉死,將士心寒。如果能阻敵於潼關,安史之亂不過是河北局部叛亂,守住潼關,再加上顏真卿、張巡這樣的忠臣在敵人後方擾亂,再徵調淮南道、劍南道的軍隊過來支援,平定叛亂至多兩年。

可在玄宗的號令下,潼關被攻破了,玄宗逃出長安,路途上發生馬嵬坡事變。本來這幾位將領久經沙場歷練,行軍打仗都有經驗可依,可玄宗一通瞎指揮,又派太監去一通瞎指揮,自毀長城,自己狼狽出逃。

問題是玄宗在做一連串錯誤的決策時,沒人能夠阻止他,他是至高無上的,他的話就是聖旨,即使這幾位枉死的將領明知道決策時錯誤的,他們還是要去執行,還是要去送死,還要帶著軍隊一塊送死。

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都被攻陷了。即使李光弼這樣的猛將處處被猜忌,仗打的心寒。他們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生死都繫於皇帝的決策。亂世之中,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手裡的部隊。抓著兵權就不丟。

封建王朝有個有意思的規律,皇帝英明神武,一二十年間就能把國家治理繁盛,李世民的貞觀也不過23年。一個昏庸的皇帝搞壞一個國家只會更快。玄宗之後的唐朝像過山車一樣,皇帝強勢,國勢中興,繼任的皇帝懦弱了,國力又疲軟下來,往往復復來來回回。


莫莫莫爾斯


首先,唐代國力雄厚確實不假,而且歷史上唐朝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不是正常的逐漸地盛極而衰,而是從唐玄宗時期達到唐朝的盛世巔峰,突然就急轉而下,那麼問題首先在肯定在於唐朝本身,玄宗時期軍權不斷下移,特別是為了鎮壓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所以逐漸開始任命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時權力還可以受制於中央,但隨著各種綜合因素,權力不斷擴大,一度將軍權、財權、行政權掌控在手裡,所以唐朝國立雄厚是沒問題,但權力不一定都集中在中央了,相當一部分已經下移到地方。

其次,安祿山作為東北方面最大的節度使,經過不斷的發展,一身掌握三項大權,長期的經營使得此地實力雄厚,而且當時唐玄宗的實際控制力還是可以的,安祿山本來沒有必要一定要反,但是中央政府官員特別是唐玄宗,一方面將權力給予了安祿山,另一方面又是各種深度猜忌。長期養虎為患之下,安祿山本身也發覺玄宗的猜忌一度威脅到了自身的安全,主動與被動之下造反。

最後,安祿山造反後,各地認識到了中央政府的孱弱,各地節度使並不是十分積極勤王,有相當一部分在進行觀望,另一方面,安祿山本身的軍隊在邊疆一直處於血與火的磨練之中,也不是內地的常年不打仗的軍隊所能比擬的,當然因素絕不止這一點,只在這裡做簡單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