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算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想要發來龍8


不是。因為沒有安祿山,也會有李祿山,劉祿山出現。當時的情況是,老皇帝已經年老昏聵了,而他又極為崇信楊貴妃,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就是老皇帝對政權的控制力已經不足了。安史之亂的起因是楊國忠向皇帝諫言,要收拾安祿山,安祿山被逼造反。但你知道楊國忠是誰嗎,他是楊貴妃的哥哥,而安祿山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兩個人都是楊貴妃的身邊人,他們的兩個人的爭鬥相當於是楊貴妃勢力的窩裡反。換個角度看,如果這兩方人馬都絕對忠於楊貴妃的話,你可以想象她一個女人在朝堂上的勢力有多麼的強大,老皇帝一旦死了,楊貴妃絕對就是第二個武則天,繼承大寶是板上釘釘的。可惜楊國忠這麼一鬧,安祿山反了,安祿山一反楊貴妃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靠——軍隊,所以被人逼死在逃亡的路上。

安祿山不反,得寵的楊貴妃就會繼續做大,她的羽翼已經遍佈朝野,可能不用等老皇帝掛掉就可以取而代之,那便是外戚亂政,而外戚亂政帶來的損失往往比外敵入侵更大,因為它是持續性的,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華夏族人說不定也會就此變成女權主義至上的民族,因為有了武則天的先例楊貴妃絕不會再將皇位傳給兒子。

仔細看看歷史,你會發現李唐一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折在女人的手裡,這與他們胡人的血統有很大關係。胡人對男女關係看得很輕,對男女觀念非常開放,導致很多女人擁有走上前臺的機會。可是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宋朝是純血的漢族人,漢族人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就輕視女人,認為女人是附庸,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就要小的多了。

所以,即便安祿山不造反,唐朝也興旺不下去了,也會倒黴在楊貴妃這個女人的手裡。


蜀道帝一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安祿山結束了盛唐的神話,把整個大唐攪得一團糟,唐朝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並且一去不回頭。往日的繁華都成為回憶,戰爭的創傷成為唐朝人難以癒合的心靈之痛。

安祿山之亂如果當初成功了,肯定是另當別論,失敗了,肯定會成為民族的罪人,他的失敗,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民族罪人已成定論。

之所以有安史之亂,只怪唐玄宗太驕傲自滿,而且又錯用了李林甫這個奸相,李林甫也是搞的當時的唐朝社會矛盾極其激烈,他死後,安祿山才會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安史之亂。

有唐玄宗的昏庸無道,也就難怪有安史之亂了!🐴🌺🌺





飛天ZY漫雪


安史之亂(因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雖然最後安史之亂被平定,但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祿山毫無疑問是亂臣賊子的代表人物。

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夠爆發、其規模又如此之大,而且戰爭時間能打了長達八年之久。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之於其它什麼唐玄宗晚年享於安樂、李林甫與安祿山爭鬥這只是誘因,之於歸罪到楊貴妃身上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唐朝經過前期征戰領土迅速擴大後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遼闊國土的管理和守禦問題。以當年的交通運輸能力,可以說唐朝領土已經擴張到了極限。後來繼位的唐朝君主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守住這廣闊的疆域。

而節度使制度的產生正是唐朝由攻轉守的現實需求。節度使制度~說白了就是中央政府給地地方大員軍政大權分片包乾、管理和守禦國土。



之所以採取這種軍政制度也主要是因為受制於當年的交通運輸能力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這種制度當年也確實產生了一定作用,成功的擊敗過周邊少數民族對唐朝的入侵。

但是無法避免的就帶來了地方節度使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軍隊由節度使徵召、地方財政也由節度使來掌控,中央政府只是派員監查而無法插手地方軍政實際管理權。這就是後來的安史之敵必然爆發的客觀條件。

如果說唐玄宗沒有一點預防之心,顯然是不可能的。李林甫之所以要針對安祿山,其中未必沒有唐玄宗授意。否則李林甫身在中樞與安祿山這種地方大員理應沒有什麼根本利益衝突。後來李林甫被奪職只能說明唐玄宗對安祿山這個地方節度使約束限制的償試失敗了。

安祿山當時已經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雄厚,放眼唐帝國只有朔方節度能與之一較高下,又如何會坐以待斃?於是安祿山舉兵20萬造反,揭開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


史可見證


安祿山是個惡行累累的罪人悍然發動了安史之亂,把好好的一個開元盛世的唐朝給攪和的走向衰敗,如果安祿山單單造反想推翻腐朽的唐王朝,建立一個新的朝代推動歷史前進也情有可原。令人可惡的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帶領判軍一路燒殺掠奪,不管是平百姓還是管員一律搶劫燒殺,他的倒行逆施破壞社會的發展安定,破壞了民族團結,無論從那種角度來說,安祿山都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安祿山造反 使唐朝由興盛走向衰敗,唐朝的統治者唐玄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唐玄宗晚年疏遠忠良之臣,重用奸佞之臣。有正直的大臣建議除掉這個有反骨的安祿山,唐玄宗卻未採納正確的意見,反而還封了安祿山的官啊,留下禍害。使自丟了江山,走上逃亡之路,還失去心上的美人,這都是唐玄宗糾由自取。


勇往值錢


如何點評安祿山這個人還要看從哪個角度看,漢人?突厥人?現代人?古代人?所謂是時勢造英雄,且觀個人觀點。

安祿山為一代梟雄這是不爭的事實,縱觀安祿山的終身除了其最終叛變朝廷的一幕為統治者所不能認可,之前的一切都是 唐明皇所認可的!

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不是與身俱來的,是與唐明皇的縱容、呵護、培育分不開的,也與其時的政治體制有直接關係,是唐明 皇的昏庸與怠政造就了安祿山,如果說安祿山是小惡,那麼李隆基就是大惡!沒有李隆基就沒有安祿山!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雜胡,本姓康,母突厥人,後再嫁胡將安延偃,故冒姓安氏。安祿山通六種“蕃語”, 曾任“諸蕃互市郎”。後投靠唐軍,因驍勇善戰而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捉生將。

因殘酷鎮壓契丹、奚人有功,得到玄宗信賴。天寶元年,安祿山被擢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范陽節度使,天寶十載 ,又兼河東節度使,具有重兵18萬人,在各節度使中實力最為雄厚。

安祿山是一個從平民階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一般在逆境生長出來的孩子,在雜亂的環境當中生計會有一些流裡流氣的習 氣,並且這種習氣會伴隨畢生,後面安祿山的一些體現也可以體現出來這一點。

安祿山極具偽裝能力,表面上看是目不識丁,大老粗一個,其實能善戰,有策略,善外交,成功騙取了唐玄宗、李林甫、 楊貴妃的信賴,從此狐假虎威,一路平步青雲,最終擁兵自重,起兵反唐;

安祿山為人狡猾,善於逢迎,常厚賂往來,竭力巴結玄宗與楊貴妃。他屢次深化長安,在與朝官及宮殿的結納中,對唐政 府的腐敗和京畿空無的情況有了充分的瞭解,萌發了蓄意謀叛的野心。

於是暗地裡擴充軍馬,積累糧草,籠絡眾心,委任失落漢人儒生嚴莊、崇高為謀主,並用胡將32人替代漢將,又收養同羅 、奚、契丹等8000壯丁為“曳落河”,作為軍事骨幹。

在通過10餘年的精心預備後,便於天寶十四載冬,以“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相召喚,發兵15萬,在范陽舉起了叛變大旗。 因他的密友史思明與其協同叛亂,故史稱“安史之亂”。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安祿山坐鎮洛陽,恣行暴虐,導致孤家寡人。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 之子安慶緒在漢人嚴莊等的密議下,殺父自立。

在漢人看來當然是反賊,是壞人。所以漢書中的記載都把安祿山說得十惡不赦的。便在突厥人看來,安祿山是英雄。是挽 救突厥人於危難之中的救 世主。畢竟其時,唐朝強壯,把突厥打得無處容身。而安祿山則站出來對立唐朝。

給其時人民和華夏文化造成深重災難的野心家,將永久被刻在前史恥辱柱上的人罷了。不過這是蓋棺事定的話,在其時的 人、唐朝那個年代不同的人看來,安祿山的形象就要雜亂得多。

作為唐朝史官,當然會這樣認為,作為今日的人,在某個朝代極為茂盛時期造反,還造成那麼深遠影響的,恐怕也就屬這 個安祿山了。造反前,在唐朝官場的混跡本事,那是上上。

造反後的軍事指揮,只能算中中。造反的實際效果及其取得的成就,只能是下下。對華夏文化的貢獻,更是大大的負數, 最終,他當然應該被刻在了前史恥辱柱上。




肉食切丁設備


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他中斷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步伐,加深了民族隔閡。

自魏晉以來,中華民族加速了融化步伐,到大唐時期,唐政府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實現了首次大團結,造就了政通人和的盛世局面。胡人安祿山起兵反唐,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杜甫的三吏三別中可以看出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安使之亂,也導致了中央政府的衰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華民族中止了融合,走向了分裂的道路。

五代十國是中華民族分裂的表現,民族隔閡進一步加深,宋夏金時期民族進行對抗。這一切都是安史之亂造到的。安祿山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68花果山


安䘵山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邊將(胡人),由於唐玄宗的寵信而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公元755年,安䘵山與部將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攻佔大唐首都長安,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入蜀。太子李享在靈武即位後組織唐軍平叛。唐朝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史安之亂”這場內戰,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其後,形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中,安䘵山洛陽自立為帝,建國號“大燕”。在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上,安祿山想要“廢長立幼”。被長子安慶緒得知後,串通太監李豬兒將其殺死。


安祿山為了一已私利發動叛亂,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的災難!這個死胖子應該是歷史的罪人!


布衣草堂聊歷史


安祿山當然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安史之亂”葬送了盛唐時代,安祿山叛亂,唐朝平定叛亂卻是人心所向。如果安祿山只是為個人野心想變天,推翻已經內部已經糜爛腐朽危機矛盾還沒有尖銳暴露的唐朝也說的過去,可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有正義感的文武官員當然要站在朝廷的一邊。安祿山打進首都長安,全城搜刮洗劫,不管是朝廷官府的財物還是大臣官員百姓的私產一律搜刮乾淨。樂工雷海青拒絕為安祿山演奏被剁成肉醬,當時官職不高的“詩聖”杜甫沒來得及逃走也當了俘虜,寫下了紀實描述山河破碎的《春望》。長安百姓對叛軍是厭惡反感的,曾有人造謠太子帶著朝廷的大軍打回來了,老百姓萬人空巷出城迎接,叛軍攔都攔不住。民心所向一目瞭然。安史之亂不說造成後來皇權衰落藩鎮割據的後遺症,據說唐朝大約5千萬人口銳減到了大約2千萬


立志成蟲


說安祿山是罪人當然不算過分,安史之亂對中華歷史走向的轉變,如何估計都不算過分,唐朝此後的歷史和前期幾乎是整個不同了,不單單是一個興盛和衰敗的問題,社會結構,官僚機制,矛盾危機都不一樣了,之後五代宋的無力大一統幾乎都可以從安史之亂找到根源。

但歷史並不是安祿山一個人可以影響而發生的,否則他就是當世第一牛人了,偌大的長安朝野上下,沒一個人是他的對手??俗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悲劇的發生並不是安祿山造成的,而是唐朝皇帝大臣的昏庸無能,促使安祿山的野心得到實現,這才是完整的描述。

安祿山一個獨佔三鎮節度使,一人坐擁20萬邊兵,精銳達十萬眾,唐朝邊疆全部兵力,他就佔了三分之一。安祿山本身是西域雜胡出身,據說本來是來自康國,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了。後來母親改嫁而姓安,其實也是西域人,而且母親還是祆教巫師,他也是信徒,而且軍中很多人都是祆教徒,安祿山團結手下還是有一套的。但是唐玄宗後來的宰相楊國忠對他們挑事,實際上楊國忠的無能才給了安祿山史思明機會。

雖然引爆大亂是安祿山史思明,但唐朝的亂局在楊國忠不斷針對南詔發兵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就像杜甫寫的許多紀實詩,像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強拉百姓入伍出征,而且毫無章法,弄得家家戶戶妻離子散,這樣的世道會不亂?即使不是安祿山史思明,也會有其他人出來當這個出頭鳥的。

楊國忠是皇帝的外戚,還不如李林甫有本事,安祿山史思明是李林甫當時推出來任用的番將,與楊國忠本就有矛盾,加上天下已經騷動,就以誅除楊國忠為名義起兵了,他的確是引爆炸彈的罪人,但唐朝的悲劇罪人絕不止是安祿山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只不過今天人習慣了冤有頭債有主,安祿山責任最大,但其實楊國忠、唐玄宗的罪過都不小,未必比安祿山輕,包括撿便宜的唐肅宗……都不是省油的燈,哪個沒有責任?


何運超


安祿山當然是民斿的罪人,自唐太宗建國以來,大唐盛世,到李隆基更是大唐頂|之時,只是晚年糊塗,聽信奸臣之言,以至昏庸安祿山是胡人,他想坐擁天下,他是不知天高地厚,把唐朝的大好江山,搞得百始不得安樂,真是歷史的大罪人,一點都不過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