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劉濞,安祿山,孛羅帖木兒都以清君側身敗,為何朱棣800人就涅槃?

龍波基尼


1、身份顯赫、實力強大

相對於以上三人,朱棣身份更顯赫,為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燕王,太祖十三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同時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樉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2、對手軍事實力較弱

皇太孫朱允炆作為接班人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但也正是因為讀了過多的聖賢書,在實戰方面缺少經驗,並且朱元璋為了幫自己的孫子掃除障礙,在晚年清洗了大量的功臣,尤其是武將。所以朱允炆在位期間大部分的軍官將領都是新上任的,和軍隊的磨合不夠,膽量也很小。而身邊的一些大臣又多是文臣,在領兵作戰這方面比起朱棣一方來說差了很多。

3、軍事決策正確

朱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戰略。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就儘量避免攻佔城池,繞開其他城池直接包圍了都城





wuwei02031039


自秦始皇滅了六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儘管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中國曆代王朝總的趨勢還是大一統的模式。中間曾發生了多次藩王之亂,其中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變、明朝寧王之亂、明朝高煦之亂、清朝三藩之亂,但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除了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為什麼這麼多次藩王之亂中,只有朱棣成功呢?

一: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太年輕,沒經歷過什麼苦難,由他的性格和儒家教育,他心中的理想的是仁政治國。而朱棣當年跟著朱元璋東征西討,是個優秀的軍事家,同時當時明朝的騎兵部隊包括寧王的朵顏三衛都掌握在朱棣手裡,有了騎兵就可以執行長距離的大機動作戰,這也保證了後來朱棣能夠率領大軍遠離大本營直插淮揚防線的一個原因。

二:當年朱允文剛登上帝王,就開始著手準備削藩,前面削藩的工作進行的很順利,可是輪到朱棣時,踢到了鐵板,朱棣聽到朱允文削藩時,立刻準備起兵造反,朱允文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是相當的從容淡定,他認為朱棣無論是在兵力還是財力上都遠遠不及自己,甚至於還頒佈了一條命令:不得傷害或者殺害朱棣,但凡有違規者就會受到懲罰。正是這個這條命令,他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天下,這條命令簡直就是一個既免死又免傷害的護盾啊。後來朱棣多次生死存亡就是靠它逃過一劫,直搗南京城,實在不懂朱允文為何要頒佈這樣一條命令,難道他以為這樣就會讓他叔叔不造反嗎?會被感動到嗎?實在是愚蠢至極。

三:朱棣這麼容易能攻進南京城,除了自身原因外,還多虧了李景隆。他先是協助建文帝削藩。靖難之役時,李景隆被封為大將軍,率朝廷軍隊征討燕王朱棣,結果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當燕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

從朱棣登基後,為國家在文化、經濟、政治方面做出的貢獻,我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君主,可能他不是一個好叔叔,奪了侄子的皇位,但是他絕對是一個明君。


老王來談古說今


劉濞,劉邦之侄,被封為吳王。

他為什麼會失敗有以下幾點。

1.師出無名,不得人心。他們打出誅晁錯,清君側。景帝把晁錯腰斬於市,並且把晁錯的人頭給劉濞送去,反而自稱東帝。

2.梁王和周亞夫的作用至關重要。

梁王的封地在吳楚之間,梁王固城死守,拖了劉濞的主力三月之久。被周亞夫抄後路,被周亞夫擊潰。

3.劉濞的盟軍不給力

不但無法給劉濞支援,還自身難保。

安祿山

安祿山打的旗號是奉唐玄宗的密詔,起兵討伐楊國忠。打出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兩個月,後在洛陽稱帝,安祿山起兵後13個月左右,被其子安慶緒殺了。

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後,幾個月的時間就腐化的一塌糊塗,最終成為帝黨和太子黨之間的犧牲品。

朱棣

朱棣能成功有各種因素。

1.建文帝心慈手軟,出戰前將士不準傷害朱棣,喪失多次剿滅朱棣的機會。

2.建文帝手下沒多少大將,朱元璋中後期剷除大將,怕子孫鎮不住那些大將。

3.建文帝沒有先削朱棣的藩,最後才找朱棣的麻煩,給了朱棣足夠的時間。

4.朱棣是太祖的親兒子。


29簡單


第一,朱棣本人的軍事才能和威望。燕王朱棣雖然僅以八百人起兵,但迅速席捲全國,奪取了皇位,這與他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的歷練是分不開的。由於長期的征戰他擁有了一支久經沙場而且又對他忠心耿耿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三,建文帝用人失當。建文帝初年,明朝開國功勳基本已被朱元璋屠殺殆盡,導致了國無良將的局面,建文帝所重用的李景隆屢次三番敗於朱棣之手,最後打開南京城門投降導致南京失陷。

第三,朱允炆的錯誤策略。朱允炆在朱棣造反後竟然下了不能傷害其叔父的命令,這導致朱棣在雖然多次遇到生死攸關的時刻總能化險為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