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帖木兒大帝死在了遠征大明的途中,如果真的與明朝交手,誰的勝算更大一些?

幻之獅


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強大的國力,也許僅僅只是戰場上偶然的局部優勢就可能導致整個戰局的改觀,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戰役可謂不勝枚舉,所以單純進行實力對比就認定某一方一定會戰勝其實並不見得絕對靠譜,只有真正打過才知道結果:英西海戰前西班牙無敵艦隊看起來比英國艦隊強大得多,可結果呢?甲午戰爭前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看起來也比日本聯合艦隊強大得多,可結果呢?日俄戰爭前沙皇俄國看起來比日本強大得多,可結果呢?越南戰爭中的美國、阿富汗戰爭的蘇聯也都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實戰是檢驗一支軍隊的最佳方式。沙特軍隊就兵力而言、就武器裝備而言怎麼看也不像是會輸給胡塞武裝的樣子,可人家愣就輸了。如果帖木兒與明軍交鋒會有什麼結果已是一個我們如今無法確知的問題,所有分析只能證明其中哪一方的勝算更大。然而在實戰中並不見得勝算更大的一方就一定能獲勝,也許任何一點偶發性因素都可能導致整個戰局的完全改觀:如果長平之戰中趙軍沒臨陣換將,如果怛羅斯戰役中葛邏祿部落沒叛變,如果敦刻爾克戰役時德軍再進一步壓縮包圍圈將英法聯軍徹底消滅......我們不知道這一切的如果真發生了會對當時的戰局有何影響,所以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確切知道一場歷史上壓根沒發生過的戰爭誰會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題目沒問誰會贏,而是問誰的勝算更大,這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審慎分析的態度。

如果單純就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而言:其實差距並不明顯。1370年帖木兒奪取了西察合臺汗國的汗位;1375—1379年間帖木兒東攻察合臺汗國;1388年他又征服了花拉子模;1393年帖木兒征服伊兒汗國,而後北上進攻金帳汗國;1398年南侵印度;1402年帖木兒大敗風頭正盛的奧斯曼帝國並俘虜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從帖木兒的生平履歷來看:數十年間他縱橫中亞、西亞、南亞未嘗一敗,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很能打的人。當然帖木兒在位時期面對的明朝君主是同樣堪稱雄主的朱元璋、朱棣父子。在帖木兒發動東征的1404年明朝在位的君主是明成祖朱棣——曾五出漠北、三犁虜庭的朱棣顯然也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領袖人物,雙方的對決的確是那個時代的經典。至於有的說法認為:明軍擁有火器和城防方面的優勢,這倒不一定站得住腳。這種說法認為:像帖木兒率領的蒙古-突厥式的遊牧軍隊野戰或許尚可,然而攻城則相當乏力,同時明軍還擁有火器上的優勢,因此帖木兒的軍隊根本無法攻破明軍防守的城池。然而事實上帖木兒的軍隊中同樣配置有火炮部隊和大量攻城器械,另一個事實是在此之前蒙古人就曾利用過重型拋石器攻陷過南宋城池,而在帖木兒之前的戰績中也曾攻陷過巴格達、德里、大馬士革、撒馬爾罕、安卡拉、阿勒頗等世界名城。帖木兒東征時中國西北諸衛所基本都是用的土磚城堡——這種內部夯土外面土磚牆皮的城堡防炮效果不如稜堡強大,這一缺陷極有可能被帖木兒利用。單純從軍事實力上看:雙方其實都並不具備絕對碾壓對方的實力。在這種雙方直接軍事實力基本匹配的狀態下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往往是在戰場之外,真正決定這場戰爭勝負走向的並不是雙方直接的兵力和武器裝備,而是雙方的後勤補給線和綜合國力。

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本土作戰的一方將佔有相當的優勢,事實上帖木兒東征所面臨的最大敵人還並不見得就是當面的明軍部隊而是另一個隱形的敵人——後勤補給線。帖木兒要東征明朝就必須跨越巍峨的帕米爾高原和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沿途的糧草和淡水補給將成為一個考驗他的重大難題,而一路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足以導致他的大軍在到達明朝邊塞之前就已出現大量的非戰鬥性減員。這一路的自然環境究竟有多惡劣呢?後勤補給有多艱難呢?當年發誓要征服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止步於帕米爾高原,轉而掉頭南下去攻打印度;漢代陳湯西征匈奴不得不將4萬大軍兵分兩路才能通過帕米爾高原......歷史不止一次地證明:帕米爾高原之所以成為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分界線實在是因為這裡就是中原王朝和中西亞國家擴張的極限。一旦帖木兒越過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進入當時明朝西北的哈密、嘉峪關等衛所,這實際上意味著他已越過了自己後勤補給線的臨界點,成為了一支事實上孤立無援的孤軍。這時的明軍可能都不會正面與之交鋒——畢竟面對這樣一支處於絕境中的部隊難保其不會孤注一擲背水一戰,那麼即使明軍能戰勝也將付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鎮守西北的明軍將領極有可能利用自己對地形的熟悉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將其引誘到適合於明軍設伏的地點。對帖木兒而言:他必須孤注一擲在短時間內迅速擊潰明軍,而明軍則完全可以憑藉本土作戰的優勢進行一場持久戰。

支撐明軍進行持久戰的不只是後勤補給上的優勢,還有一點極為重要的是:雙方國家結構上的差異。事實上在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世界上再找不出一個像中國這樣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當然這種說法其實也還不夠嚴謹。為什麼說不夠嚴謹呢?事實上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整個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國家動員力上其實遠遠強於當時中亞、西亞、歐洲的國家,當然在所有東亞國家裡中國具有明顯的體量優勢。這麼說有沒有根據呢?在被帖木兒打敗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總兵力只有二十萬人左右,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後來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身為明朝藩屬的李氏朝鮮,然而奧斯曼帝國的面積卻遠遠大於李氏朝鮮,這就證明了東方國家的中央集權政體在動員力上的高效。帖木兒帝國號稱能動員百萬大軍,然而帖木兒帝國本質上仍是一個鬆散的遊牧帝國,所謂的百萬大軍是將被迫臣服於帖木兒的中亞、西亞、南亞各地的遊牧部族全部統計在內,這其中帖木兒真正的嫡系部隊有多少呢?臣服於他的遊牧部族又有多少忠心可言呢?況且位於帖木兒帝國西部的奧斯曼帝國只是被大敗卻並沒被征服,在這種情況下帖木兒敢把所謂的百萬大軍傾巢出動嗎?這時明朝的動員能力是怎樣一個水平呢?差不多也是能動員百萬軍隊左右,然而明朝這種中央集權國家對軍隊的控制力和指揮效率顯然不是帖木兒帝國這種鬆散的遊牧帝國所能比擬的。

事實上帖木兒帝國和明朝並不直接接壤,如果帖木兒要東征明朝就必須跨越瓦剌人的領地。儘管帖木兒打著復興蒙古帝國的旗號試圖爭取包括瓦剌人在內的蒙古各部族,然而事實上帖木兒帝國已是一個高度突厥化的國家,在宗教信仰上也與位於蒙古草原的瓦剌等部截然不同。更糟的是:瓦剌部在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是與明朝通好,事實上瓦剌部正與身為成吉思汗直系後裔的韃靼部為爭奪蒙古草原的霸主地位而鬥爭,然而帖木兒卻號稱自己繼承的是成吉思汗的帝國,為此他還迎娶了西察合臺汗國的公主,從而使自己成為蒙古黃金家族的女婿。可想而知正與黃金家族處於競爭關係的瓦剌部會對帖木兒是怎樣的態度。此時的瓦剌部是嚮明朝稱藩的,如果帖木兒要經過瓦剌部的領地進攻明朝有可能導致其首先與瓦剌部爆發衝突,而明朝就可以打著援助藩屬的名義同瓦剌組成聯軍禦敵於國門之外。事實上朱棣並不是一個目光封閉的君主,這從他後來遣使七下西洋即可看出,以朱棣的戰略眼光很可能不只會將瓦剌作為自己的盟友,甚至包括奧斯曼帝國在內的西亞、中亞各路反帖木兒勢力都可能被他當成自己的盟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明朝吊打帖木兒可能有點誇張,但要說擊敗他,還是很容易的!

首先,等到明朝地界,帖木兒的軍隊估計也沒啥戰鬥力了!

自然環境的不友好,會讓帖木兒損失慘重

《帖木兒武功記》上說,帖木兒當時集中了80萬大軍進行這次遠征,為了保證路上有充足的補給,他還命令士兵帶上乳牛和乳山羊。雖然準備工作做得不錯,可是西域地區環境惡劣程度還是遠超他的想像。

要想進入新疆必須要經過蔥嶺,在古代這個地方一直是軍隊行進的禁地。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發誓要征服到世界的另一頭,結果止步於蔥嶺,不得已轉而南下攻打印度。漢朝時陳湯率領聯軍遠征匈奴,4萬大軍分成兩路才順利越過蔥嶺。

唐朝時期,高仙芝率領上萬軍隊翻越蔥嶺遠征石國,以至於被稱為山地戰之王。而遠征怛羅斯只能動用2.4萬人,不得不說這是在環境的制約下無奈的選擇。

以上可見,從古自今蔥嶺一帶環境由於非常惡劣,不利於大規模軍隊行軍。

(蔥嶺)

過了蔥嶺,往東就是戈壁大沙漠,當地不僅不能提供充足補給,連帖木兒帶的牛羊都找不到充足的草料。

所以,帖木兒率領80萬大軍東征,他首先要面對自然界對他的敵視,不損失個幾十萬人別想來到明朝。就算到了明朝,飢寒交迫之下,這剩下的人還有沒有戰鬥力也是存疑的。到時候大明軍隊以逸待勞可以輕易擊敗帖木兒!

就算是去掉環境因素,帖木兒照樣得敗!

在當時看,就算帖木兒克服了環境影響,大軍能夠全員到達明朝邊境,並且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不降低,以當時兩國綜合對比來看,明朝照樣會弔打帖木兒,讓他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原因如下:

明朝最高統帥朱棣軍事才能不弱於帖木兒

帖木兒戎馬一生,統一伊朗和中亞,先後擊敗金帳汗國、奧斯曼,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天才。

再看朱棣,年輕時被朱元璋派往北方鎮守邊疆,在與蒙古人的作戰中屢立戰功,雖然不是開國君主,但他的帝位也是真刀真槍奪過來的,北征蒙古50萬大軍如臂使指,其軍事才能最起碼不弱於帖木兒。

(朱棣)

帖木兒VS朱棣,一比一平!

鎮守西部邊疆的將領也是一位名將

帖木兒東征的消息是通過涼州守將宋晟傳遞到朱棣面前的,涼州當時是明朝西部邊疆,而宋晟是明朝開國功臣。他鎮守涼州20多年,戰鬥赫赫,西部各民族聽到宋晟名字無不膽寒。

宋晟這個人用兵神出鬼沒,往往出奇制勝,輕鬆擊敗敵軍。公元1391年哈密寇邊,宋晟率領軍隊急行軍1000多里,輕鬆奪取了哈密城,俘獲了哈密王子、幽王等1000多人,成功威懾了西域各國。

最重要的是宋晟深得朱棣信任,曾經有御史彈劾宋晟在外獨斷專行,朱棣說: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

不僅沒有怪罪宋晟,反而准許其有便宜行事的權利。所以,假如帖木兒來到涼州,宋晟可以放開手腳和他大幹一場。以宋晟的能力夠帖木兒喝一壺的了!

當時剛剛驅除韃虜,老百姓痛恨外敵!

應該說整個明朝前期老百姓對外來入侵者的敵視都是非常強的,抵禦外敵入侵都不需要政府動員。

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可見一斑。會戰期間,也先手下大將博羅茂洛率軍攻打德勝門,激戰中,老百姓紛紛爬上屋頂向蒙古騎兵扔磚頭,有力支援了官軍的作戰。

帖木兒東征大明是在1404年,當時明朝人對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壓迫記憶猶新,假如帖木兒攻打大明,那麼整個明朝上下更會眾志成城。

帖木兒大軍只有80萬,當時明朝人口至少有6000萬,動員個幾百萬沒問題,暴打帖木兒也是沒問題。因為,明朝軍隊裝備先進,戰鬥力強!

裝備先進,戰鬥力強

明朝時期是我國軍事武器大發展時期,早在明朝初年,為了對付蒙古騎兵,明軍就已經大規模列裝熱兵器。其中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熱兵器部隊。明軍在對外作戰中對熱兵器的運用也極為嫻熟,明朝初年,著名將領沐英在平定緬甸軍隊作亂時,就曾經使用火槍兵大破緬軍象陣。可以說,明軍當時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綜上所述,帖木兒攻打明朝就是自取其辱!


歷史風暴


帖木兒是非常強大的征服者。

戰爭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都不由實力決定,要考慮很多外在因素(譬如氣候、地理)。但是,或許帖木兒不能擊敗明朝,明朝卻也未必能在他手上討得什麼便宜。

首先闢個謠——

帖木兒從來都沒有對明朝稱臣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帖木兒確實曾派使者到明朝。《明實錄》提到,帖木兒曾上貢表自稱: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

事實上,這句話是漢文史料的加工潤色。在原始的波斯文信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臣子的字樣。

不僅如此,正是由於明朝自作聰明地將帖木兒當作是來進貢的藩臣,才徹底激怒了對方。帖木兒將明朝派去使者扣留,並且開始侵略明朝的計劃。這也就回到了本問題,帖木兒是否有與明朝一較高下的能力。

答案當然是有的。就在1402年,帖木兒遠征奧斯曼帝國,取得了安卡拉之戰(Battle of Ankara)的勝利。這表明帖木兒擁有極強的軍事動員能力,並不畏懼於遠征。

但是,如果想要征服中原,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

所以如果帖木兒與明朝打起來,我覺得可能的一種結果是這樣的:帖木兒將圍繞著河西走廊的歸屬展開廝殺,帖木兒的極限就是取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權,但無法進一步展開對中原的攻擊。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爭論,但我覺得很多爭論都是多餘的,我覺得不需要細研究雙方的戰力戰術。這樣實在多餘,格局太低。

首先最致命的一點,也是有史記載的。戰線太長,給養困難。

有時覺得可以類比當初拿破崙,希特勒對俄國的進攻。縱使你橫掃歐洲,也有些地方你鞭長莫及。強弩之末對人家的以逸待勞。如同當初朱棣已在河西走廊佈下重兵,以河西走廊的天然地形,攻城也好野戰也好,當時建國不久的明軍也不是吃素的,硬骨頭夠你啃幾年。然而河西走廊後方是什麼?吃沙子能吃飽?

冷兵器時代,人還是要屈服於山川地形的,匈奴襲擾大漢,一開始人家還有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再不濟退守漠北,蒙古滅南宋,至少南宋以北全是蒙古的後方,清滅大明,至少還有東北是大後方。從古至今未有西域強國能奈何中原王朝的。孤軍深入,供給不足,人困馬乏,後方未必穩定。就算他不死,也會戰死在河西走廊。更別說蒙古的大汗還曾被南宋打死在小小的釣魚城。不要再說帖木兒軍會打各種地形城池的廢話1中原腹地,千重關卡,不可以中亞地區類比,不管你在中亞多牛逼,在中原作戰他可能只是個小學生。


-洛林


帖木兒軍確實戰鬥力很強,且已經在北元找到了盟友,會對明朝的邊防產生相當的衝擊。

然而由西向東進攻大明,戰略上處於絕對的被動;一旦明軍開始反擊,帖木兒恐怕凶多吉少。

先說說帖木兒之強。我個人認為,帖木兒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的征服者之一,可以與亞歷山大媲美,力壓成吉思汗。我是這樣理解的: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服領土很多,但統一蒙古諸部以後沒有打過什麼硬仗。花剌子模、西夏本身的戰鬥力都不強。金朝的戰力距離其巔峰期也相差甚遠。

帖木兒則不同,從崛起開始,就一直在打硬仗。尤其1402年的安卡拉之戰,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在巴耶塞特一世的領導下,正蒸蒸日上。不僅兼併了周圍其他小邦,還開始了圍攻君士坦丁堡的大業。面對這樣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帖木兒以摧枯拉朽之勢,擊破奧斯曼本陣,生擒巴耶塞特一世本人。

帖木兒帝國的戰爭機器,也不同於以輕騎兵為主的成吉思汗大軍。相反,帖木兒軍裝備精良,不僅有大量優質馬匹、戰甲、攻城器械;同時,在長期征戰過程中,帖木兒帝國形成了強大的組織運籌體系,可以長距離投送兵力、補給與裝備。

不過,帖木兒在戰略上處於絕對的被動。由西向東進攻大明,就意味著沿著狹長的河西走廊,逐一進攻明朝的各處城關。這個過程中,即使帖木兒分兵青海,試圖迂迴到四川、雲南,也只能分散明朝一部分的兵力,無法改變自己的困境。這樣一來,帖木兒只能寄希望於北元的盟友,從北面分散明朝的兵力,從西、北兩面夾擊大明。然而,1405年以後,即使在蒙古腹地,明軍也有能力從正面擊破韃靼軍。

因此,如果帖木兒真的與明朝交手,很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帖木兒主力雖然取得一些勝利,但是被困在河西走廊,無法攻入關中。從北側迂迴的韃靼軍完敗,明軍主力回師甘肅。帖木兒師老兵疲,補給線過長,為避免全軍覆沒,不得不主動撤兵。


在野武將


這個我們比較一下就好啦!

先看看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帖木兒帝國自建立以來就一直勝戰績不斷,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進而攻佔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1398年進攻印度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屠殺戰俘約10萬人,佔領印度北部。1400年,曾經打敗蒙古西侵大軍的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被帖木爾在敘利亞擊敗,整個敘利亞被佔領,大馬士革被焚燬。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戰役大敗奧斯曼帝國,俘其蘇丹即“閃電”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國疆域成為從印度德里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帝國。從此帖木兒帝國達到鼎盛。



再來看看大明,此時的大明正處於永樂盛世。靖難之役結束,朱棣遷都北京,京城有了三大營的兵制,而且沒事就可以碾壓蒙古,對越南也是勝戰績。可以說兩個帝國是勢均力敵的對手了,那誰的勝算更大呢?


首先帖木兒的軍隊是騎兵為主力,重型騎兵是全甲具裝騎兵,輕騎兵也是阿爾泰式騎兵,帖木兒的騎兵曾經戰勝過埃及馬穆路克,可以說戰鬥力是強悍的爆表了。明軍此時也很仰重騎兵,但是重騎兵也不過是中型騎兵的護甲水平,輕騎兵披甲率更小,雖然明軍的騎兵乾的過蒙古,但不一定乾的過馬穆路克,因此明軍騎兵的實力可能稍遜於帖木兒帝國。

再就是步兵的比拼,明軍和帖木兒帝國的軍隊同樣都是重步兵為主,明初明札甲繼承了元代的風格,帶有很強的蒙古風格,帖木兒帝國的步兵札甲更多的具有中亞風格,防禦力差不多,但是帖木兒更加仰仗騎兵,而明軍更善於以步制騎,明初軍隊要求“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大明初期的長槍手,可使蒙古精騎不敢近身。另外大明軍隊各外講究各兵種之間的軍事配合,並推出了多種戰術,這點是同時期歐洲軍隊和中亞軍隊無法相比的。再者當時中國人的營養狀況要優於世界其他地區,兵源相對更加高大。也就是在步兵上,明軍更勝一籌。



另外就是火器方面,不得不說,帖木兒帝國的重型火炮確實厲害,重達300斤的巨型臼炮,在當時是攻城的一號火力,反觀大明,在重火力上就略顯不足了,但是當時明代的單兵火銃由兵器局統一規格鑄造,口徑4CM左右,長度超過40CM,破甲能力極佳,而且國家統一規格,質量可以保障。帖木兒帝國的活門槍口徑3.5-4CM左右,長度約33CM左右,射程和破甲能力自然就不如明軍的火銃了。


最關鍵的一點,大明是一個穩定的大帝國,基本已經上下一心了,而帖木兒帝國內部矛盾很重,就像亞歷山大帝國和前秦一樣,憑藉君主的武力強行綁定在一起,實際上個懷鬼胎。再加上帖木兒帝國已經開始往農業帝國轉型,勞師遠征,國家其實耗不起大規模的軍隊,真正能過來的按照清軍和準格爾汗國作戰的規模來看,充其量一邊最多實戰人員5-6萬,幾十萬大軍也就是個噱頭。

而明軍在哈密當時有堅固防禦堡壘,再加上西軍未受靖難之役的損耗,再加上明朝本土作戰,佔據優勢,外有俺達等部落協助,在新疆擊敗帖木兒,還是可以的。所以說,還是明軍勝算大,最後給明黑們和帖木兒粉絲們來一段布哇的《帖木兒帝國》的文字:“明兵追逐敵人於塞外,在1370至1390年間,併入了若干蒙古屬地。帖木兒也不得不稱臣納貢,所以帖木兒終身的夢想,就是在解除這個藩屬關係。1387年起,帖木兒曾多次遣使進貢,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



火器工坊


帖木兒不死,軍隊繼續東征的話,有很大概率擊敗明朝的軍隊。之前已經在類似的問題中,分析過帖木兒與明朝兩支軍隊在當時的基本戰術風格、裝備水平與指揮官能力。這裡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雙方士兵與基層軍官的來源與社會地位。

作為一個半突厥-半波斯式的統治者,帖木兒軍隊的來源成分,非常具有當時中亞整體社會環境的影子。即:不斷強勢的遊牧勢力與依然保持著一定基礎的綠洲城市文化。加上帖木兒本身就是靠戰功豎立威信的超級軍頭,武裝人員在他的統治地域內,社會地位是不會低下的。


帖木兒軍事力量的核心,是蒙古西征軍與突厥附庸構成的河中部落集團。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帝國鼎盛時期的武力水平,並因為重要性而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部落貴族平日就是地方上的領導者,主要成員則是自己社會里的武士階層。雖然經濟情況各不相同,能獲得的戰利品與賞賜也不會一樣。但他們都是各自社會內的精英。這也是他們能夠獲得較好供養與充足軍事訓練的基礎。除了擔任軍隊中的重騎兵和輕騎兵,他們在需要時也可以下馬步戰,成為不錯的臨時步兵力量。


而類似河中突厥化部落的集團,在當時的中亞也並非一家。諸如花剌子模、北印度、阿富汗山區、伊朗高原和錫斯坦,乃至地域不大的費爾干納和高加索邊區,都存在這樣的武裝階層。他們在逐步歸附帖木兒的勢力後,也壯大了帖木兒帝國的軍事力量。雖然名義上是部落,但他們大都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定居化。一些人在蒙古西征之前就生活在當地,是重要的城市與要塞的擁有者。

當然,在各地區的核心部落之外,還存在生活條件更惡劣的遊牧部落勢力。他們往往只有很小的城寨,或者根本沒有,純粹過著遊牧化的生活。他們在訓練水平與裝備供應方面,都無法比肩定居區域的精英大部落。所以,在軍事上也處於次要地位,主要承擔諸如偵查、騷擾和側翼包抄等任務。他們也很難獲得帝國的資源配置傾斜,更多依靠戰利品和賞賜過活。但他們卻是不可或缺的軍事成分。

此外,由於帖木兒這代人已經深受中亞的波斯文化影響,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定居化,所以也比之前的大部分蒙古系勢力都要重視步兵的作用。除了精英武士會下馬步戰外,幾個大城市因為受到了帖木兒的優待,也會為帖木兒提供自己的城市民兵力量。這些民兵團體不少可能要追述到前伊斯蘭時代,並一直頑強的生存至今。他們不僅可以用來守城和攻城,還能在大規模野戰中掩護騎兵的側翼。


他們在平日生活中的實際地位,也多以本城的有產者居多。尤其是會隨軍出征的那些士兵,都是能配備乘馬的中產人士。這些人也廣泛部分在河中、花剌子模等地。甚至遠到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區。

最後,城市人口與外國俘虜也構成了帖木兒軍隊的工兵力量。隨著他的勢力不斷擴張,這個工兵團體也被不停的擴增,並具備了製造各種攻城武器與土木工事的能力。


帖木兒自己也非常注意籠絡和吸收各地的精英人士。這些人平日裡是他的保鏢與扈從,戰爭中是自己的親衛隊,和平時則是最高統治者的特使和權臣。目前留下的記載,包括了河中本地人、突厥化伊朗人、東方的希臘領主子弟和因戰敗而被俘到中亞的德國騎士。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帖木兒的智囊團。並在需要指揮和協調各類屬國軍隊時,發揮自己的出生優勢。

那麼同時代的明朝軍隊是什麼情況呢?以武功赫赫而著稱的明成祖朱棣,是否也像帖木兒這樣重視軍隊人才,並給予良好的待遇呢?至少在表面上看是這樣的。


因為朱棣的時代,也明朝最後大量提拔軍事貴族的時代。雖然這些人往往是跟隨朱棣謀反的功臣,卻還保有不錯的軍事水平。但放在文官不斷壯大的背景下,這樣的努力只是杯水車薪。何況朱棣也需要依靠文官來穩定他的戰利品,不可能冒著公然反對文官的風險,卻大量提拔武人進入上層社會。這就讓明朝的軍事貴族集團,很難獲得中亞武士在帖木兒宮廷中所能取得的地位與社會資源。

明朝的眾多軍戶人口,是軍隊的主要數量來源,卻過著更為悽慘的生活。慘到什麼程度?如果有皇帝命令,可以移出軍籍,則足以歡天喜地一番。因為一旦入了軍籍,不但需要負擔軍事以為,還必須程度繁重的賦稅壓力。他們中的大部分被限制在有限的衛所土地上,不得擅自移動。平日裡要辛勤的勞作,為軍隊和國家提供口糧。農閒時則要進行軍事訓練,並在外敵入侵時拿起武器上陣。這麼多壓力壓在同一批人身上,是不可能為軍隊提供優質兵員的。


相比當時的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明朝士兵的日子只會是更慘,絲毫沒有作為武人的優越感。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如何,看看靖難之役中的朝廷平叛軍表現,就能有大致的瞭解。朱棣也從這些人身上,奪取了皇位。他當然知道這些部隊的無能,但又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方便進行徹底的變動。所以就只好想辦法加強自己的直屬武裝力量與邊境防禦部隊的實力。

朱棣採用的武力增強方法,說起來也非常簡單:招募可以蒐羅到的外族武士或士兵,為自己所用。其中又以讓明朝頭疼的蒙古人佔據了絕大部分。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就特別喜歡使用蒙古騎兵,在後來的和平時期也始終保持著一支由蒙古人組成的近衛軍力量。那些原本相當於中原邊緣小部落成員的蒙古人,便搖身一變,成為了明朝皇帝倚重的精英部隊。哪怕是在朱棣死後,帖木兒帝國內部動亂,明朝還依然從西面招募了很多流亡者入境。並將他們安插在江淮地區,擔任中央控制下的軍事力量。但他們很久很快成為了明朝社會中,地位不高的那些人。久而久之,不僅戰鬥力退化,本身所具備的特色優勢也蕩然無存。

所以,從雙方的軍隊來源成分來看,帖木兒軍隊就具有重大的優勢。畢竟,被明朝委以重任的外族力量,放在草原和中亞都可能默默無聞。何況明軍的很多精良武器與上好的戰馬,都需要從中亞進口。從這點而言,明朝軍隊更難有想象中的優勢。因為兩者的基礎就大不相同。一方是重視軍隊與武士的世界,另一方則是將軍人降格為國家奴隸的黑心老闆。兩者發生軍事衝突,誰贏面更大,自然是不言而喻。


米南德王問道


帖木兒死在了遠征明朝的途中,如果他真的與明朝交手,誰的勝算更大一些?其實這個問題是沒什麼疑問的,因為帖木兒恐怕連真正抵達明朝邊境都不可能,所以即使他能夠僥倖抵達,被守邊明軍殺的片甲不留,全軍覆沒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帖木兒有多兇?

在說帖木兒跟明朝對戰的結果之前,桃花石雜談還是要先說一下帖木兒到底是幹嘛地,因為雖然他被稱為“世界征服者”,而且可以說他差不多滅亡了金帳、伊兒和察合臺三個蒙古汗國,但其實恐怕國內很多朋友對他還是不太瞭解。

帖木兒軍隊征戰想像圖

帖木兒出身於蒙古西察合臺汗國,他自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四世祖敦必乃的後裔,但很多人卻認為他是蒙古化的突厥人。他在公元1370年取得了西察合臺汗國的控制權,之後對周邊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行動。具體來說,他曾經七次東征東察合臺汗國,佔領了其大片領土。兩次西征金帳汗國,幾乎將其滅國。並多次南征位於印度的德里蘇丹國,並曾在西方擴張中滅亡了伊兒汗國的幾支餘脈,更曾在安卡拉戰役中大敗奧斯曼帝國,俘虜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間接替當時已經快要滅亡了的東羅馬帝國解了圍,給東羅馬帝國續了大約50多年的命。

帖木兒帝國鼎盛期疆域

據後世的史學家估計,帖木兒的征服總共在中西亞地區造成了1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5%。特別是在持續幾年的中東征服行動中,他曾經將中東名城阿勒坡和大馬士革洗劫一空,而在佔領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期間,據說他曾經將9萬人斬首,並將其頭顱堆在一起,堆成了一個骷髏金字塔。在進攻今天的土耳其城市錫瓦斯時,他曾許諾如果守軍投降,就不會讓他們留一滴血。結果守軍認為自己會得到寬恕,全部投降,帖木兒也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沒讓他們留一滴血,把他們全部活埋了……(歡迎關注今日頭條悟空問答桃花石雜談)所以在公元1404年11月27日,帖木兒在幾乎將蒙古三大汗國故地的核心區域全部征服,並擊敗了奧斯曼帝國之後,集結了20萬大軍,向東方進發,如果不是他在發兵後不久死於陣中,看起來明朝似乎要遭遇嚴峻考驗了。但其實從當時的情況看,帖木兒的軍隊對明朝是構不成實質性威脅的。

為什麼說帖木兒是虛張聲勢?

首先帖木兒確實是比較能打的,在當時確實是震動歐亞,對世界歷史的走向都產生了影響。但帖木兒的戰績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帶有偶然的因素。比如他大敗金帳汗國的征服行動,其實也是利用了金帳汗國的內亂。最早他先幫助金帳汗國的諸侯脫脫迷失推翻了金帳汗兀魯思,之後在看到脫脫迷失在金帳汗國統治並不穩固之後,他又把兀魯思的兩個兒子請到自己帳中,這樣他在後期征服金帳汗國的過程中,等於也打著為兀魯思家族恢復汗位的旗號,極大的動搖了金帳軍隊的軍心,這也是他後來多次取勝的一個主要原因。

帖木兒的骷髏塔也是他標誌性的象徵之一

而在針對奧斯曼帝國的征服行動中,他也是利用了當時奧斯曼剛剛征服小亞細亞各個突厥部落時間不長,其人心不定的局面。當時奧斯曼軍隊中的很多人都是來自剛被征服的小亞細亞突厥部落,但這些部落的頭領在奧斯曼的征服過程中很多都投奔了帖木兒,然後帖木兒讓他們隨軍出征,去收服他們以前的部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奧斯曼軍隊出現了大批叛變的情況,這也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多次失敗。

但即使這樣,帖木兒雖然佔領了小亞細亞和印度地區的大量領土,卻在很短時間將其洗劫一空之後又主動將其放棄,自己又很快退回中亞地區。其實這也說明帖木兒還是比較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的統治核心位於中亞地區,根本是沒有能力長期統治位於西亞和南亞的這些地區的,就算自己不主動放棄,很快也會重新丟失,因為他的大軍後勤補給無法維持,不可能在當地長期駐留。

所以他最後“東征明朝”的軍事行動,其實更是一個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行動。因為要從帖木兒的統治核心河中地區走到明朝,必需越過世界上最乾旱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但如果走塔克拉瑪干,他的20萬軍隊估計出不了沙漠就全渴死了。而如果想繞過塔克拉瑪干,就只能去翻越天山山脈或者喜馬拉雅山脈,這個難度也都不比穿越塔克拉瑪干小。而即使帖木兒的軍隊能夠有一部穿越成功,他們離明朝也還遠著呢,因為他們下面還要面對東察合臺汗國和哈密忠順王等等西域的割據政權,還要先過這一關才能夠的著明朝。即使他的軍隊到這時還有戰鬥力,還能先滅了這些政權,最後能直接和明軍交上手的估計不會超過1萬人了,而且是傷兵滿營的殘軍,估計在嘉峪關打上三天也就差不多得全掛了。

帖木兒在公元1404年進軍東方時,他的領土和明朝之間,除了塔克拉瑪干、天山和喜馬拉雅山,還隔著東察合臺汗國


所以帖木兒當時的東征行動,其實如果從現代角度去看,很有可能只是一個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最後想完成一個心願的象徵性舉動。這樣做一下顯得他好像已經為重新統一蒙古帝國做出了努力,而且因為他前期向西的征服行動中屠殺了大量伊斯蘭教徒,而他自己也是伊斯蘭教徒,所以他向東方“異教徒”的地區象徵性的出出兵也能讓他在伊斯蘭世界的名聲好一點。最後有一點實質性的意義是他還可以借出兵明朝之名,行完全征服東察合臺汗國之實。而征服東察合臺汗國,鞏固他在中亞的統治恐怕才是對他來說更加實際,也有可能達成的目標了。


桃花石雜談


超過攻擊頂點的攻擊,誰發起攻擊誰死。帖木兒萬里遠征明朝勢必會走河西走廊,明軍只要在這裡層層設防,誘敵深入就可以取得勝利。

(兩個帝王的衝突)

1、中亞的王與他的攻擊頂尖

帖木兒的一生先後遠征各地,金帳汗國、土耳其等等王朝,基本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在遠征明朝的問題上,最大的敵人是後勤。

(帖木兒的大帝國)

新疆地區的城邦很難支撐得起數十萬大軍的供給,漫長的行軍沿途水源啥的也沒法供給。要知道左宗棠六萬西征大軍都得分好多批次出發。

可以說對於中原王朝而言,蔥嶺就是攻擊頂點;對於中亞王朝而言,嘉峪關就是攻擊頂點。

(嘉峪關)

2、明朝的西北防務

明朝立國後的西北很多元,各個族群都有,也很有活力。明王朝在這裡一方面設置軍鎮,保持強大的鎮守部隊,另一方面因俗而治,比如祁家、魯家都是河西的大族,為王朝提供戰馬,並在必要時候從徵(《明史》有記載)。

(西北的甘肅鎮)

在這種二元並存的情況下,河西軍的戰鬥力整體比較強悍,加上戰馬優良。如果在帖木兒的疲憊大軍進入河西后,只需要沿途阻擊,並實行堅壁清野,等到後續援兵到達進行決戰即可。

(明軍精銳)

3、死在路途是一種解脫

帖木兒死在路途對所有人都是一種解脫。對於沿途的百姓而言,不用承擔巨大的供給壓力;對於他的士兵而言,不用穿越漫長的戈壁帶;對於河西的老百姓而言,身家性命依然安全。

(明軍的西北精銳)

後世的人總是對歷史充滿遺憾,其實有時候個人的遺憾對於歷史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畢竟世間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包括功業。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認為大明必勝。雖然當時的帖木兒帝國同樣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帝國,跛子帖木兒也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但是這個帝國卻有著太多先天的不足,這些在跛子帖木兒死後體現的淋漓盡致。再加上帖木兒帝國本就是長途遠征,取勝的幾率實在太低。

帖木兒帝國雖然強大,但隱患同樣極大

作為盤踞在中亞地區的帖木兒帝國,其國土從德里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可以說是一個極為強盛的帝國,但這個帝國卻有著太多的先天不足。

1、統治模式的先天缺陷。帖木兒從1380年開始向外擴張,歷經二十餘年的不斷擴張,先後從波斯、阿富汗、欽察汗國、敘利亞、奧斯曼帝國等國奪取了大片領土。但正因為其崛起速度過快,導致帖木兒帝國雖然強大,但卻充滿了隱患。縱觀帖木兒帝國的建立過程,不難發現其統治模式和當年的成吉思汗西征簡直一模一樣,是以征服為主的統治模式,面對帖木兒的強大威懾力,戰敗的國家只能選擇臣服。因此,帖木兒帝國雖然強大和廣闊,但其直接統治的地區實際並不大,且敵對勢力過多,國內民族、宗教矛盾也太過突出,這是帖木兒死後帝國迅速崩潰的重要原因。

△帖木兒的南征北戰

2、帝國內部派系林立。帖木兒在世時,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國家,他將領土分別分封給了子孫,並指定其長孫皮爾·馬黑麻為繼承人。但實際上當時帝國內部派系眾多,其子孫為爭權奪利經常明爭暗鬥,最為主要的是,身為帖木兒的子孫,他們同樣掌握有不俗的實力。這同樣體現在帖木兒死後,其子孫迅速陷入內鬥,相互爭鬥之下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覆滅。

△帖木兒

3、敵對勢力太多。正如前文所說,帖木兒建立帝國的過程中雖然征服了眾多國家,但卻並沒有將這些國家直接納入統治,而是在對方臣服之後以間接統治為主。這就造成了這些國家雖然屬於帖木兒帝國,但卻都在尋求著復國的機會。於是,在帖木兒死後,土耳其人、賈拉爾人、土克曼人等都開始迅速收復失地,結果這個龐大的帝國迅速被肢解。

所以,帖木兒帝國雖然強大,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國內各種矛盾太過突出,帖木兒只是在憑藉自己強大的威懾力維持著帝國的運轉罷了。

為什麼說帖木兒必敗?

作為當時亞洲大陸上的兩位絕對王者,我認為帖木兒東征,面對大明必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帖木兒軍隊的劣勢。雖然各種史料均記載帖木兒的東征動用了一百萬左右的軍隊,但很顯然這支龐大的軍隊不可能都是戰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後勤輔助部隊。按照比例來講,帖木兒即使真的動用了一百萬軍隊,其中精銳戰兵有20—30萬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這支部隊並非都是帖木兒的嫡系部隊,完全就是一個由各種民族組成的聯軍。而當時明朝全國卻是有著足足兩百萬軍隊的,除去各地必要的衛戍部隊,明朝僅在西北的一線兵力就有27衛5所共計15.5萬人,而二線的山西、河南、四川都司還有33衛14所共計20萬人,這還不算明軍其他可以動員的兵力。以當時明朝的能力,再動員20萬兵力根本不是難事,而且明朝的軍隊並不是帖木兒的那種各族聯軍。

2、軍隊戰鬥力的維持。帖木兒從中亞向河西走廊進發,且不說路途遙遠,所路過的大部分地區還是茫茫草原和戈壁沙漠。根據《新元史》所載“帖木兒遂大舉伐明,募精兵二十萬,以糧運不給,載谷數百車,軍行至沃野,即播種之,棄異日之軍食。又驅牝駱駝數吉頭,如餉乏,則餐其乳以濟飢。中途遇大雪,士馬僵斃。”勞師遠征的帖木兒大軍的困境可見一斑。如此長途跋涉,帖木兒的大軍到達西北之後,還能保持多少戰鬥力,實在是個未知數。而明軍則是以逸待勞的一方,戰鬥力的維持顯然要比帖木兒大軍好很多。

3、周邊局勢的複雜程度。有人說西域的穆斯林和北部的瓦剌會支持帖木兒,我認為並不一定。西域地區的確有大量的穆斯林,但這些人顯然與明朝的關係更近,因此是否會倒向帖木兒熟不可知。西域北方的瓦剌和帖木兒雖然都是蒙古後裔,但瓦剌各部畢竟是成吉思汗的姻親,而帖木兒不過是黃金家族的一屆奴僕,在講究出身的蒙古瓦剌是很難和帖木兒站在一起的(之後瓦剌崛起也存在這個問題)。同時,由於東部韃靼的存在,此時的瓦剌和明廷關係更近一些,因此很難說瓦剌會支持帖木兒,瓦剌會不會從背後給帖木兒來一下從而獲取向西發展的空間都不一定。

4、帖木兒的敵人太多。由於帖木兒常年的擴張,幾乎得罪了周邊所有強國,即使他在大明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想要徹底滅掉大明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辦到的。而在此期間,曾在他威懾之下臣服於他的其他國家是否會趁機搗蛋,實在是個未知數,畢竟此時距離他擊敗奧斯曼帝國才剛剛過去兩年。一旦帖木兒陷入和大明的戰爭泥潭,再來個後院起火,帝國是否會變得狼煙四起,實難預料。


帖木兒的東征完全更像是晚年孤注一擲的賭博,恐怕他認為大明會與他曾經征服的其他國家一樣,在戰敗之後會迅速臣服,但大明會嗎?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帖木兒想要取勝,必須保證迅速擊敗大明的西北邊軍和山西、河南、四川地區的第二防線,只有這樣才可能穩佔大明半壁江山。反之,一旦遠征軍出現任何不測,不僅帖木兒的遠征軍吉凶難料,帖木兒帝國本身都可能因此而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