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代的戰爭(3):衛青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戰

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衛青第二度出擊匈奴,取得殲敵數千人的輝煌戰績。同年,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冊立為皇后。衛氏家族鴻運當頭,皇帝的信任與器重,使衛青有了更廣闊的表演舞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是漢匈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漢帝國開疆拓土的激情被點燃了,開拓的第一個目標,選擇在河南地。在中國的北方,黃河如一條巨龍橫亙東西。黃河中間一段,呈“幾”字型向北凸出,這個凸出部,即是漢代所稱的河南地,即河套以南。河南地曾是秦帝國疆土的一部分,當年秦國大將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將匈奴人驅出河南地。後來秦末起義、楚漢戰爭相續爆發後,河南地重新被匈奴人所控制。

河南地緊挨著帝國首都長安城,只有奪回這塊土地,才能確保帝國心臟地區的安全。漢武帝將這項重要的任務交給衛青,此役也將奠定衛青一代名將的地位。

衛青從雲中出發,向西挺進,渡過黃河,首當其衝的是匈奴的樓煩部落和白羊部落。漢軍的進攻出乎匈奴人之意料。當時匈奴正縱兵入侵漢帝國北部邊境的上谷、漁陽,對大漢帝國的北部防線構成巨大的壓力,根本沒料到漢軍居然在西線發動猛攻。

樓煩與白羊原來盤踞河套的兩個小部落,匈奴崛起後,投降冒頓單于,被封為小王。這兩個小部落實力並不強,哪裡是漢軍的對手。得知衛青率領大軍西征,樓煩王和白羊王心照不宣,撒腿便溜,撤到高闕。

漢武帝時代的戰爭(3):衛青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戰

河南之役

高闕地處河套平原,在荒涼的北部地區,這裡是為數不多的肥沃土地,被稱為“塞上江南”,匈奴人視之為寶地。樓煩部與白羊部逃到這裡,與匈奴軍隊會合,防備衛青的進攻。不過,兩軍的戰鬥力很快就見分曉了。

漢軍的武器裝備要遠遠優於匈奴,威力最大的武器,當屬強弩,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漢軍的弓弩與匈奴相比,威力大、射程遠、速度快,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也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弩機類似於近代的槍支,只是裝填的不是火藥彈,而是箭矢,有扳機與望山(瞄準器)。除了弩之外,漢軍的強弓也威力極大。

在防禦武器上,漢軍的盾牌鎧甲質量遠遠優越於匈奴。在公元前169年晁錯寫給漢文帝的奏章,有曾說過:“我軍神射手萬箭齊發時,匈奴那種獸皮做的甲冑,木頭做的盾牌,不能抵擋。”秦漢始,中國開始以金屬為鎧甲,特別是武帝時代,戰爭的需要使兵器製造更是躍上新臺階,《史記》“主父偃傳”中說:“今天下鍛甲砥劍……未見休時。”

高闕之戰,漢軍展現強大的進攻能力,初戰告捷,斬殺敵軍二千三百人。衛青乘勝追擊,攻克榆溪要塞。這個要塞是蒙恬北逐匈奴時所修建的一座古代要塞。緊接著翻越梓嶺,渡過北河(漢時黃河在河套地區有南北兩支,北支稱為北河),進攻匈奴的蒲泥王部。

蒲泥王與白羊王、樓煩王的殘兵敗將且戰且退,退至高闕以西的符離要塞,據塞固守。衛青指揮大軍強攻符離要塞,這是河套平原上的最後一戰。匈奴軍隊雖負隅頑抗,仍然無法阻擋漢軍之攻勢,蒲泥王、白羊王、樓煩王不得不退入北部的陰山山區。此役,漢軍斬殺敵軍三千零一十七人。

漢武帝時代的戰爭(3):衛青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戰

衛青

至此,河南地的敵軍基本上被消滅在黃河的北線。衛青率軍沿黃河繼續南下,圍殲殘餘的遊兵散勇,從高闕到漢西部邊關隴西,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另一塊肥沃之地寧夏平原,也被佔領。河南地全部落入漢軍手中!

衛青的第三次出征,又次取得輝煌的勝利。此役殲滅匈奴及樓煩、白羊部落共計五千多人,佔領了匈奴人最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與寧夏平原,虜獲的牛羊馬匹數量多達數十萬頭(《漢書》記有百萬頭之多),面積廣闊的河南地全部併入大漢,帝國心臟長安的潛在威脅不復存在,帝國與匈奴的邊境北推到陰山山脈。

自冒頓興起以來,匈奴從未遭過如此慘敗。

衛青居功至偉,被封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追隨衛青出征的將領也沾了光,校尉蘇建被封為平陵侯;張次公被封為岸頭侯。

為了鞏固河南戰役的成果,漢武帝大耗血本,在河套平原上修築朔方城,作為抗擊匈奴的堅強堡壘。衛青的副將蘇建負責督建朔方城,政府徵集十幾萬人前往築城。朔方城位於邊疆地區,築城所耗費的工程器械及十幾萬人所需的糧食衣物等生活物質,都必須從各地徵調,耗資巨大。經過兩年艱辛的努力,一座嶄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陰山。

同時,政府招募十萬人,移居朔方郡,用以開發這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將富饒的土地變為支援前線戰爭的糧食物資供應地。在未來的對匈戰爭中,朔方城作為帝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在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