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的战争(3):卫青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战

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卫青第二度出击匈奴,取得歼敌数千人的辉煌战绩。同年,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卫氏家族鸿运当头,皇帝的信任与器重,使卫青有了更广阔的表演舞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是汉匈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汉帝国开疆拓土的激情被点燃了,开拓的第一个目标,选择在河南地。在中国的北方,黄河如一条巨龙横亘东西。黄河中间一段,呈“几”字型向北凸出,这个凸出部,即是汉代所称的河南地,即河套以南。河南地曾是秦帝国疆土的一部分,当年秦国大将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将匈奴人驱出河南地。后来秦末起义、楚汉战争相续爆发后,河南地重新被匈奴人所控制。

河南地紧挨着帝国首都长安城,只有夺回这块土地,才能确保帝国心脏地区的安全。汉武帝将这项重要的任务交给卫青,此役也将奠定卫青一代名将的地位。

卫青从云中出发,向西挺进,渡过黄河,首当其冲的是匈奴的楼烦部落和白羊部落。汉军的进攻出乎匈奴人之意料。当时匈奴正纵兵入侵汉帝国北部边境的上谷、渔阳,对大汉帝国的北部防线构成巨大的压力,根本没料到汉军居然在西线发动猛攻。

楼烦与白羊原来盘踞河套的两个小部落,匈奴崛起后,投降冒顿单于,被封为小王。这两个小部落实力并不强,哪里是汉军的对手。得知卫青率领大军西征,楼烦王和白羊王心照不宣,撒腿便溜,撤到高阙。

汉武帝时代的战争(3):卫青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战

河南之役

高阙地处河套平原,在荒凉的北部地区,这里是为数不多的肥沃土地,被称为“塞上江南”,匈奴人视之为宝地。楼烦部与白羊部逃到这里,与匈奴军队会合,防备卫青的进攻。不过,两军的战斗力很快就见分晓了。

汉军的武器装备要远远优于匈奴,威力最大的武器,当属强弩,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汉军的弓弩与匈奴相比,威力大、射程远、速度快,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弩机类似于近代的枪支,只是装填的不是火药弹,而是箭矢,有扳机与望山(瞄准器)。除了弩之外,汉军的强弓也威力极大。

在防御武器上,汉军的盾牌铠甲质量远远优越于匈奴。在公元前169年晁错写给汉文帝的奏章,有曾说过:“我军神射手万箭齐发时,匈奴那种兽皮做的甲胄,木头做的盾牌,不能抵挡。”秦汉始,中国开始以金属为铠甲,特别是武帝时代,战争的需要使兵器制造更是跃上新台阶,《史记》“主父偃传”中说:“今天下锻甲砥剑……未见休时。”

高阙之战,汉军展现强大的进攻能力,初战告捷,斩杀敌军二千三百人。卫青乘胜追击,攻克榆溪要塞。这个要塞是蒙恬北逐匈奴时所修建的一座古代要塞。紧接着翻越梓岭,渡过北河(汉时黄河在河套地区有南北两支,北支称为北河),进攻匈奴的蒲泥王部。

蒲泥王与白羊王、楼烦王的残兵败将且战且退,退至高阙以西的符离要塞,据塞固守。卫青指挥大军强攻符离要塞,这是河套平原上的最后一战。匈奴军队虽负隅顽抗,仍然无法阻挡汉军之攻势,蒲泥王、白羊王、楼烦王不得不退入北部的阴山山区。此役,汉军斩杀敌军三千零一十七人。

汉武帝时代的战争(3):卫青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河南之战

卫青

至此,河南地的敌军基本上被消灭在黄河的北线。卫青率军沿黄河继续南下,围歼残余的游兵散勇,从高阙到汉西部边关陇西,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另一块肥沃之地宁夏平原,也被占领。河南地全部落入汉军手中!

卫青的第三次出征,又次取得辉煌的胜利。此役歼灭匈奴及楼烦、白羊部落共计五千多人,占领了匈奴人最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虏获的牛羊马匹数量多达数十万头(《汉书》记有百万头之多),面积广阔的河南地全部并入大汉,帝国心脏长安的潜在威胁不复存在,帝国与匈奴的边境北推到阴山山脉。

自冒顿兴起以来,匈奴从未遭过如此惨败。

卫青居功至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追随卫青出征的将领也沾了光,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为了巩固河南战役的成果,汉武帝大耗血本,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作为抗击匈奴的坚强堡垒。卫青的副将苏建负责督建朔方城,政府征集十几万人前往筑城。朔方城位于边疆地区,筑城所耗费的工程器械及十几万人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都必须从各地征调,耗资巨大。经过两年艰辛的努力,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

同时,政府招募十万人,移居朔方郡,用以开发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将富饶的土地变为支援前线战争的粮食物资供应地。在未来的对匈战争中,朔方城作为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在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