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創者,秦始皇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設想的千秋王朝僅僅延續到第二世,便遭到了起義者的打擊。在眾多反抗者中,要數劉邦和項羽二人的進攻勢頭最為猛烈,而這倆人也剛好都與秦始皇有過照面。當年秦始皇帶人外出巡遊,隨行的陣仗非常大,吸引了許多百姓前去圍觀,其中就包括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項羽看著秦始皇華麗的座駕,默默地說自己一定會取代皇帝,嚇得項梁趕緊將其拉走了。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就在這圍觀的人群中,還有一位當時的普通百姓也站在其中,那就是劉邦。不過劉邦並沒有感到憤恨不已,而是一臉羨慕的表示:“這才是大丈夫應該有的樣子!”歷史有時候非常奇妙,就在這一瞬間,威霸的秦始皇、不甘的項羽以及心生嚮往的劉邦,這三位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人物聚集在了一起。雖然秦始皇只比劉邦長三歲,但他卻沒有機會見證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爭鬥。畢竟楚漢爭鬥發生時,秦始皇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如果秦始皇活的時間再久一些,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沒機會掀起巨浪,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經歷了秦始皇統領的舊時代後,歷史進入了楚漢相爭的新時期,震撼程度可以比擬當年的秦滅六國,甚至要更加決絕。而楚漢相爭有一個最關鍵的人物,那就是韓信。韓信原本只是一個落魄的小平民,受盡了地痞的欺侮,好不容易有機會加入了項羽陣營,卻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勉強做一個郎中。這個職位根本無法展示韓信的才能,更抒發不了他的抱負,韓信為了得到項羽的看重,經常上書提出自己的見解。只是項羽當時已經非常成功,作為威震一方的霸王,又豈會將韓信放在眼裡,因此韓信許多建議都沒有得到採用。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時間一久,韓信終於磨光了興致,他決定離開項羽的陣營,重新追尋其他志士。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加入了劉邦的隊伍,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擊退,畢竟地痞的羞辱都可以淡然面對,項羽的輕視都可以坦然接受,只要自己有決心又何嘗不是一種歷練。有一天,正在休息的韓信突然被綁了起來,因為身邊人犯事,自己也要被連累問斬。就在屠刀馬上要砍下來的時候,韓信十分不甘地怒吼:“如今天下這麼混亂,漢王難道不是想要儘快結束這種局面嗎?如若我被處斬,恐怕這天下就難以平定了!”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若是放在普通人身上,這話說得簡直可笑,一個小小的庫管有什麼資格將天下和自己聯繫在一起?但歷史十分有趣,就在這時夏侯嬰聽到了這句豪言,並立刻將其救了下來。二人經過一番交談之後,夏侯嬰才十分慶幸,原來營中還有這樣的人才,於是立刻將其舉薦給劉邦。劉邦雖然放過了韓信,卻並沒有重視他,這讓韓信十分失望決定離開。得知消息的蕭何感到特別可惜,畢竟他相信也瞭解韓信的能力,在蕭何的極力勸說下,韓信這才重新回到漢王陣營,而劉邦也終於收起了無所謂的心態,將韓信任命為大將。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事實證明蕭何的做法是正確的,有了韓信的幫助,劉邦成功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而韓信的一個計劃,便逼得項羽在江邊自盡。對於這樣的結局令很多人不解,為何項羽實力更強,最終卻輸給了平民出身的劉邦呢?其實項羽真正的對手,是韓信。對此韓信曾經表示:項羽此人十分仁慈,對人都不忍心言語過重,若是誰有疾病,甚至會給人分食自己的食物。這也難怪項羽的部下,戰鬥力都比較強悍。不過看上去這是仁義,實際上卻會耽誤大事。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仁義其實並不是最致命的,不分權才最嚴重。在分派任務時,項羽都不願意將印信交給手下,就算平時對人再好,不讓手下有發揮的空間,還總想控制整個局面,在這樣的領導下能人異士也很難發揮作用,韓信評價項羽太過仁慈,其實就是覺得他太小家子氣。而劉邦卻完全不同,他雖然看上去不靠譜,但只要決定用人,就一定會放心任用,不僅將印信交予對方,態度也是非常恭敬。因此,韓信才有機會發揮價值,而劉邦能戰勝項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各位讀者認為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

項羽輸給劉邦太可惜?韓信一句評價,揭露事情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