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鄗之战”起硝烟

“代鄗之战”起硝烟

老将廉颇,久历战阵,战功卓著

在河北平山县王母山下,有两座远近闻名的村庄,一个是位于山南猫石沟下的营盘村,一个是位于冷泉沟口的冷泉村。两个村庄的名称,皆有些来历。营盘村因战国末期一场著名战争“代鄗之战”而闻名青史,冷泉村因一条从山上潜流下来的冷泉而扬名四方。这两个百十来户的古村落,就像王母山的两个古老守卫,千百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座云雾缭绕的神山。

史载,公元前251年,赵国大将廉颇在这里率兵鏖战,打败燕国丞相栗腹率领的燕军,将其麾下兵卒“尽匿铁山”(王母山),这个小小的营盘村,就是当时廉颇驻兵之地。有诗为证——“廉颇老矣尚能饭,斗米不足可吞山。胜败千古成笑谈,只留一地做营盘。”

对这场史称“不祥”的战争,《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燕王喜四年(即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蹴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这段记载,情节生动曲折,人物神情毕肖,流溢着太史公之烈烈史风。秦昭王嬴稷死了,邻国纷纷弹冠相庆,燕王喜闻讯,“约欢”赵孝成王赵丹,并派遣丞相栗腹先生带着五百金,前往赵国都城邯郸,与赵王祝酒庆贺。燕王此举,小人嘴脸毕现。自古以来,闻人患病而窃笑,闻人死讯而窃喜,均属小人恶徒。不过,燕国、赵国因为多年饱受强秦欺凌,此时庆贺一番,似乎也可以理解。

“代鄗之战”起硝烟

此时说廉颇,想起将相和,时代之英华,任凭后人说

这位栗腹先生,郕国平陆(今山东汶上县)人,早年求学于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后来周游列国,与燕国将领剧辛、赵国将领庞煖结为刎颈之交,因为栗腹年少,将两位前辈视为父辈。后来到了燕国,受到武成王赏识,率军讨伐胡人,拓地千里,进位丞相。

这位久历兵戎的燕国丞相栗腹,奉燕王喜之命到了邯郸,拜谒赵孝成王,却是媚笑满脸,媚语连声,岂料一回来,就鼓动燕王出兵击赵,他说,赵国精锐之师40万人,尽被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眼下兵弱将寡,此时出击,一鼓可下邯郸。燕王喜沉吟半晌,不置可否,并就此咨询昌国君乐间。昌国乃古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先是齐国领地,后归入燕国版图,燕昭王当年封名将乐毅为昌国君,即此得名。这位继任昌国君的乐间先生,乃乐毅之后,头脑清醒,话语坚定,他说,赵国全民习兵,不可小觑,不可进攻。岂料燕王喜一听,顿时大怒,决定派出大军60万、兵车2000辆,分两路大规模进攻赵国,一路由栗腹率兵40万,攻打鄗地(今河北高邑县东),一路由将军卿秦率兵20万,攻打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大夫将渠进谏说,咱刚与人家国王举酒欢庆,转身背信弃义而攻之,此乃不祥之兵,如何能取胜呢?燕王喜嗤之以鼻,下令出发,他自己随偏军一起出征,将渠扯住他腰间的绶带,试图阻止,说大王此去,凶多吉少啊!被燕王喜一脚踢开。将渠眼看着国王策马走向深渊,不禁涕泗涟涟:“我不是为自己,我是为了大王你啊!”

“代鄗之战”起硝烟

两军交战勇者胜,亘古之真理也

燕军先头部队抵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赵孝成王派大将廉颇率兵8万迎敌。廉颇何许人也?——廉颇,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骁勇善战,刚毅果决,屡立战功,闻名天下,与著名战将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因率军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封为上卿。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爆发,廉颇固守待变,意图拖垮秦军,被廉颇“怯战”激怒的赵孝成王利令智昏,中了秦人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遭遇惨败,导致40万兵卒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由此一蹶不振。赵王得知燕兵袭来,只得启用老将廉颇迎敌。

廉颇率军在鄗地与燕军遭遇,经过几番激战,击溃栗腹;赵国将军乐乘率兵5万迎敌,在代地击败燕将卿秦。至此,燕国的两路大军,均被击败,形势岌岌可危。第二年,廉颇乘胜追击,率军深入燕国境内五百里,包围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求和,割让五座城池与赵,赵孝成王这才答应退兵。

这场战争,史称“代鄗之战”,其始作俑者栗腹先生的最后命运,虽然悲惨,还算壮烈。据《资治通鉴·卷六》记载:“是夜,赵将廉颇来袭,栗腹大败而退。栗腹收残卒与廉颇大战者三,兵复振。腹与诸将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敢言退者斩!’会有燕人降赵,告栗腹之谋。廉颇知栗腹将来,以轻兵为锋,伏大军于后。栗腹既败轻兵,追之甚急,及遇伏军即大乱。腹死斗不退,为乱兵所杀。”

“代鄗之战”起硝烟

战国列战云,英雄事辈出

廉颇将军派出的这支“轻兵”,类乎后世的“先遣队”或“敢死队”,其锋锐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击溃困兽犹斗的栗腹,当然不在话下。廉颇乘胜追击,“追之甚急”,栗腹的军队已经溃散,尽管他依然“死斗不退”,也只能率领残部边退边打,闪转腾挪,一前一后,你追我逃,来到了王母山下之营盘村附近。在这里,赵军与燕军残部发生激战,赵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呼啸拼杀,燕军一败涂地,尽管栗腹誓死不屈,嚎叫督战,叵耐气势消歇,兵卒伤亡惨重,最后全面溃败,栗腹本人“为乱兵所杀”。至此,这场血流成河的古代大战,终于在王母山落下了帷幕。

一个背信弃义的栗腹,策动了一场乘人之危的战争,最后以惨败收场,国家受尽屈辱,割地求和;个人丧身乱刀下,死有余辜。历史的教训,再次论证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