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鄗之戰”起硝煙

“代鄗之戰”起硝煙

老將廉頗,久歷戰陣,戰功卓著

在河北平山縣王母山下,有兩座遠近聞名的村莊,一個是位於山南貓石溝下的營盤村,一個是位於冷泉溝口的冷泉村。兩個村莊的名稱,皆有些來歷。營盤村因戰國末期一場著名戰爭“代鄗之戰”而聞名青史,冷泉村因一條從山上潛流下來的冷泉而揚名四方。這兩個百十來戶的古村落,就像王母山的兩個古老守衛,千百年來,一直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座雲霧繚繞的神山。

史載,公元前251年,趙國大將廉頗在這裡率兵鏖戰,打敗燕國丞相慄腹率領的燕軍,將其麾下兵卒“盡匿鐵山”(王母山),這個小小的營盤村,就是當時廉頗駐兵之地。有詩為證——“廉頗老矣尚能飯,鬥米不足可吞山。勝敗千古成笑談,只留一地做營盤。”

對這場史稱“不祥”的戰爭,《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

燕王喜四年(即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慄腹約歡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慄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王必無自往,往無成功。”王蹴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慄腹於鄗。樂乘破卿秦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燕相將渠以處和。趙聽將渠,解燕圍。

這段記載,情節生動曲折,人物神情畢肖,流溢著太史公之烈烈史風。秦昭王嬴稷死了,鄰國紛紛彈冠相慶,燕王喜聞訊,“約歡”趙孝成王趙丹,並派遣丞相慄腹先生帶著五百金,前往趙國都城邯鄲,與趙王祝酒慶賀。燕王此舉,小人嘴臉畢現。自古以來,聞人患病而竊笑,聞人死訊而竊喜,均屬小人惡徒。不過,燕國、趙國因為多年飽受強秦欺凌,此時慶賀一番,似乎也可以理解。

“代鄗之戰”起硝煙

此時說廉頗,想起將相和,時代之英華,任憑後人說

這位慄腹先生,郕國平陸(今山東汶上縣)人,早年求學於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後來周遊列國,與燕國將領劇辛、趙國將領龐煖結為刎頸之交,因為慄腹年少,將兩位前輩視為父輩。後來到了燕國,受到武成王賞識,率軍討伐胡人,拓地千里,進位丞相。

這位久歷兵戎的燕國丞相慄腹,奉燕王喜之命到了邯鄲,拜謁趙孝成王,卻是媚笑滿臉,媚語連聲,豈料一回來,就鼓動燕王出兵擊趙,他說,趙國精銳之師40萬人,盡被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眼下兵弱將寡,此時出擊,一鼓可下邯鄲。燕王喜沉吟半晌,不置可否,並就此諮詢昌國君樂間。昌國乃古邑名,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先是齊國領地,後歸入燕國版圖,燕昭王當年封名將樂毅為昌國君,即此得名。這位繼任昌國君的樂間先生,乃樂毅之後,頭腦清醒,話語堅定,他說,趙國全民習兵,不可小覷,不可進攻。豈料燕王喜一聽,頓時大怒,決定派出大軍60萬、兵車2000輛,分兩路大規模進攻趙國,一路由慄腹率兵40萬,攻打鄗地(今河北高邑縣東),一路由將軍卿秦率兵20萬,攻打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大夫將渠進諫說,咱剛與人家國王舉酒歡慶,轉身背信棄義而攻之,此乃不祥之兵,如何能取勝呢?燕王喜嗤之以鼻,下令出發,他自己隨偏軍一起出徵,將渠扯住他腰間的綬帶,試圖阻止,說大王此去,凶多吉少啊!被燕王喜一腳踢開。將渠眼看著國王策馬走向深淵,不禁涕泗漣漣:“我不是為自己,我是為了大王你啊!”

“代鄗之戰”起硝煙

兩軍交戰勇者勝,亙古之真理也

燕軍先頭部隊抵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趙孝成王派大將廉頗率兵8萬迎敵。廉頗何許人也?——廉頗,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驍勇善戰,剛毅果決,屢立戰功,聞名天下,與著名戰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因率軍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封為上卿。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爆發,廉頗固守待變,意圖拖垮秦軍,被廉頗“怯戰”激怒的趙孝成王利令智昏,中了秦人的“離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遭遇慘敗,導致40萬兵卒被秦將白起坑殺,趙國由此一蹶不振。趙王得知燕兵襲來,只得啟用老將廉頗迎敵。

廉頗率軍在鄗地與燕軍遭遇,經過幾番激戰,擊潰慄腹;趙國將軍樂乘率兵5萬迎敵,在代地擊敗燕將卿秦。至此,燕國的兩路大軍,均被擊敗,形勢岌岌可危。第二年,廉頗乘勝追擊,率軍深入燕國境內五百里,包圍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被迫派將渠為使求和,割讓五座城池與趙,趙孝成王這才答應退兵。

這場戰爭,史稱“代鄗之戰”,其始作俑者慄腹先生的最後命運,雖然悲慘,還算壯烈。據《資治通鑑·卷六》記載:“是夜,趙將廉頗來襲,慄腹大敗而退。慄腹收殘卒與廉頗大戰者三,兵復振。腹與諸將曰:‘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敢言退者斬!’會有燕人降趙,告慄腹之謀。廉頗知慄腹將來,以輕兵為鋒,伏大軍於後。慄腹既敗輕兵,追之甚急,及遇伏軍即大亂。腹死鬥不退,為亂兵所殺。”

“代鄗之戰”起硝煙

戰國列戰雲,英雄事輩出

廉頗將軍派出的這支“輕兵”,類乎後世的“先遣隊”或“敢死隊”,其鋒銳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擊潰困獸猶鬥的慄腹,當然不在話下。廉頗乘勝追擊,“追之甚急”,慄腹的軍隊已經潰散,儘管他依然“死鬥不退”,也只能率領殘部邊退邊打,閃轉騰挪,一前一後,你追我逃,來到了王母山下之營盤村附近。在這裡,趙軍與燕軍殘部發生激戰,趙軍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呼嘯拼殺,燕軍一敗塗地,儘管慄腹誓死不屈,嚎叫督戰,叵耐氣勢消歇,兵卒傷亡慘重,最後全面潰敗,慄腹本人“為亂兵所殺”。至此,這場血流成河的古代大戰,終於在王母山落下了帷幕。

一個背信棄義的慄腹,策動了一場乘人之危的戰爭,最後以慘敗收場,國家受盡屈辱,割地求和;個人喪身亂刀下,死有餘辜。歷史的教訓,再次論證了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