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导语:“马邑诱敌”之战,也被称为“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由西汉王朝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虽然最后由于匈奴单于识破了这场歼灭战的本质,“马邑诱敌”之战最后失败。但是,这场战争结束了西汉王朝自立朝初始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同时也吹响了西汉王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大汉铁骑

一、“马邑诱敌”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马邑诱敌”之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但是其发生的根源一直要追溯至汉高祖时期。因为,自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时起,匈奴就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1️⃣“白登之围”:汉高祖出击匈奴失败,一度让汉朝以为匈奴不可战胜;

想当初,建立起西汉基业的汉高祖,在韩王信勾结匈奴起兵造反的时候,亲率三十万大军前往攻打匈奴。起初战争很是顺利,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汉高祖有了大意轻敌心理,认为匈奴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于是,他亲率先头部队,远离大部队,乘胜追击匈奴溃逃的军队。哪知道,中了匈奴的“诱敌深入”的奸计,最后被困于平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

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事件,在史书《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着记载:

“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

最后,靠着陈平之计,汉高祖才得以逃脱,与大部队回合,继而班师回朝。至于“陈平之计”具体是什么内容,至今都未得知,因为史书《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 :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其实也可以理解,在那样的场合之下,所使用的计策必定不是些光彩的计策,大致如金银贿赂、城池允诺之类的,若是说出去,那更是涨了匈奴威风,灭了汉家的尊严。与其如此,还不如就记载个“其计秘,世莫得闻”,保全最后的尊严。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汉高祖“白登之围”


2️⃣“文景之治”:西汉王朝修养生息,积攒攻打匈奴的家底;

西汉王朝,是建立在秦末动乱的社会基础之上,经过多年战争,国库空虚。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内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家政策,对匈奴采取“联姻和亲”的柔和政策。在这几十年中,西汉王朝的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变得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国泰民安。

到了汉景帝后期,甚至《资治通鉴·卷十五》中有这样历史记载,来形容当时西汉王朝的富有安宁: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虽然,在汉景帝时期,也发生了以淮南王为首的“七王之乱”,西汉王朝好不容易积攒的国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是,“七万之乱”也有着积极意义,那就是此后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贯彻实施,诸侯分封制对西汉王朝皇帝的权利制约,也就随之消亡。

此后,诸侯政权不再拥有自己的行政、司法、军事上的各种特权,为攻打匈奴扫清了后顾之忧。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文景之治”


3️⃣汉武帝: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的同时,一直寻找着出击匈奴的机会。

经过“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实力大增。汉武帝登基掌权后,继续奉行修养生息的执政纲领。政治方面,他用“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皇帝的实权;经济方面,他推行“盐、铁、酒”等重要物资的国家专营,短时间内就使得国家财政变得十分宽裕;军事方面,他大胆启用年轻将领,花重金从西域购买大量良马交付军队,训练出一支西汉王朝自己的强悍骑兵部队,缩短与匈奴的军事差距。

所以,汉武帝在执政初期,就一直为出击匈奴在做着准备,就等着合适时机到来后痛击匈奴,以报高祖“白登之围”之耻。

而这个机会,就是“马邑诱敌”之战。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漫画:匈奴人对汉武帝的愤怒和恐惧


二、“马邑诱敌”之战,战争的详细经过;

1️⃣商人聂壹献上“马邑诱敌”之计;

当时,马邑城中来来往往的商人很多,其中就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商人,他对匈奴屡屡撕毁和平协议骚扰边城以及过往的商队痛恨不已。所以,有一天,他向时任“大行令”(西汉时主管对属国之交往事务的官员)的王恢献上了“马邑诱敌”之计。

聂壹提出,马邑城中来往商队很多,金银财宝颇多,历来就是匈奴眼中的肥肉。可以由他假装作为匈奴内应,打开城门吸引匈奴大军前来,而城外埋伏下西汉大军,待匈奴兵进了包围圈后,再实施突然袭击,就可以打一场漂亮的围歼战。

2️⃣大将王恢采纳后报请汉武帝;

大行令王恢,本就是一个反对

“联姻和亲”政策的爱国将领,在一番琢磨后认为此计可行,于是将“马邑诱敌”之计上报给了汉武帝。

3️⃣汉武帝批准实施,着手部署;

此时的汉武帝,眼看着国家实力一步步增强,有了和匈奴一较高下的资本,正愁没有机会施展。在详细听说“马邑诱敌”的细节后,经过与众大臣的一番商议后,决定实施此计。

于是,西汉王朝迅速发动起来,筹集粮草、集结军队,为战争做准备。最后,汉武帝派出以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护军将军韩安国等朝中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埋伏在马邑城外的山谷中。

大行令王恢则率领三万汉军,埋伏在匈奴后撤的路上,准备到时候前后夹击包围匈奴大军。

4️⃣匈奴十万大军中计前往马邑;

此时匈奴在位的是军臣单于,在接到商人聂壹献上的

“马邑献城”之计后,本就对马邑城中金银财宝垂涎三尺的他,立即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马邑城。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匈奴大军

5️⃣汉军俘虏全盘说出诱敌之计;

然而,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却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整个战局。原来,在匈奴大军行至马邑城附近时,无意中抓到了一名汉军的校尉小将,在严刑逼供之下,那名校尉将汉军

“马邑诱敌”之计全盘说出。

6️⃣匈奴全军后撤逃出汉军包围;

听得军臣单于是后背发凉,差点就进入了汉军的包围圈,于是他立刻让大军调快速回撤。虽然也有部分匈奴将领对即将到手的财富不忍心放弃,提出异议,但在单于的命令下还是返回了大本营。

7️⃣王恢不敢追击回朝被迫自杀。

西汉这边,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的三十万大军,迟迟没有看到匈奴大军前来,焦急万分,又不敢贸然出击寻找,怕打草惊蛇,只好继续等待。

而埋伏在匈奴大军后撤道路上的王恢,倒是碰到了从前方后撤下来的匈奴大军。浩浩荡荡,有十万之众,可王恢只有三万人马,怎么看都不是对手,于是王恢最后选择了放任匈奴大军回去,没有进行拦截和追击。

等到最后,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的西汉三十万大军得知匈奴大军已经后撤的消息时,匈奴大军已经远去了很久,再追击也来不及了,所以也都班师回朝了。

相当于,整个西汉王朝的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行动,最后白辛苦了一场,却连个匈奴的面都没见到。这一段在史书《资治通鉴》中,也有着记载:

“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

最后,“马邑诱敌”之计失败的消息传到了汉武帝那里,他气愤不已,下令让王恢戴罪自尽了。可怜的王恢,原本可以立下旷世大功,可最后时运不济,落得个家破人亡。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大的失败,为了大汉朝帝王的颜面,是必须有一个人出来谢罪的,这也是封建制度无情的一面。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汉武帝


三、“马邑诱敌”之战,产生的历史意义;

“马邑诱敌”之战,是一场经典的诱敌歼灭战,依靠马邑城中的财宝和伪装的内应,吸引匈奴大军前来夺城。届时,再依靠城外埋伏的朝廷三十万大军,连同藏于匈奴后退之上的马邑三万人马,里应外合,击杀匈奴大军。

可惜,这样的一场完美的诱敌歼灭战,因为走漏了风声,导致计划失败,匈奴军臣单于,安然率领十万大军退回了大漠。

可以说,在“马邑诱敌”之战前,即使匈奴人经常不顾两家的联姻和亲协议,屡屡进犯西汉王朝边疆,掠夺袭扰西汉疆土。但是,西汉王朝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了隐忍,两家之间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假象,未彻底翻脸。

可是,经过“马邑诱敌”之战后,双方公开彻底决裂。此后,匈奴开始对西汉发动正式战争,而西汉也开始主动出击攻打匈奴。此后,卫青、霍去病远出大漠,打出了汉家的军威,使得匈奴再也不敢轻易袭扰汉室边疆。

“马邑诱敌”之战,吹响了西汉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

“马邑诱敌”后西汉发动的几场大的反击匈奴战役


总结:

所以,虽然“马邑诱敌”之战对于西汉王朝来说,是一场失败了的诱敌歼灭战,但它吹响了西汉王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战争号角。经此一役,西汉王朝

转“守”为“攻”,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并最终将匈奴打服,一部分匈奴降服汉朝,一部分匈奴远遁大漠及中亚,彻底扫清了北方的威胁,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史记》

2️⃣《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