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水淹高松城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羽柴秀吉出身低下,父子两代都是织田弹正忠家的下人。好在织田弹正忠家在织田信长出任家主时期壮大,羽柴秀吉也靠自己出色的能力被织田信长提拔,从一介平民成为织田家的上级家臣之一。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率,羽柴秀吉一生中立下了无数大小战功,而天正十年(1582年)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也是他一生中最出名的合战之一。同时,这一战也是羽柴秀吉在织田信长麾下所进行的最后一场合战。

织田与毛利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织田信长

说到备中高松城合战,就必须先絮叨絮叨这场合战的两个主角——织田家与毛利家的外交关系。在织田信长早年的扩张中,西国的毛利家一直与织田信长保持着友好关系,然而,当织田信长的势力不断扩大,两家的领地边境也越来越近,感到威胁的毛利家渐渐与织田信长进入了敌对状态,并在石山战争(织田家与本愿寺的战争)中对织田信长的敌人石山本愿寺进行支援。

天正五年(1577年),近江国长浜城城主羽柴秀吉被织田信长提拔为“中国方面军”的军团长,全权负责中国方面的战争。这里的“中国”指的并非是当时的明朝,而是日本的关西地区,在古代日本的行政区以“令制国”作为单位,而这些“国”又以距离京都远近分为畿内、近国、中国、远国,关西地区以及甲信地区、四国岛部分,实际上都属于“中国”的范畴。但是随着律令制的崩坏,到了中世纪“中国”逐渐变成了特指关西地区的代称,而我们的“中国”,在当时则被日本人称为“唐”、“明”等等。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织田家的中国侵攻

羽柴秀吉出任军团长后,迅速在中国地区进行合战与调略,许多当地的豪族、大名都纷纷加入了织田家的麾下。不过,随着织田信长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大有鲸吞日本之势,许多畏惧织田家、对织田家不满或者想要保持独立利益的人们纷纷聚集起来对抗织田家,织田家势力薄弱的中国地区也相继出现叛乱。在这样的情况下,羽柴秀吉分身乏术,最危急的时候甚至连中国军团的根据地播磨国,都遭到了三万毛利军的侵攻。

天正七年(1579年),羽柴秀吉调略了毛利家麾下的有力大名宇喜多直家,使其加入织田家麾下,织田家在中国地区获得了一个有力的盟友。可是,此时的织田信长正在与毛利家进行和谈,羽柴秀吉的调略并没有经过信长的许可,因而遭到了织田信长的责骂,同时织田信长还因为担心引起毛利家的不满,不承认宇喜多家是自己的盟友。

天正八年(1580年),关东霸主北条家臣服织田信长,天正九年(1581年),羽柴秀吉攻陷毛利家在因幡国的重要据点鸟取城,柴田胜家也在北陆一路高歌猛进,九州的岛津家、大友家都有臣服意愿,使得织田家对各地的反织田势力拥有了绝对的优势。此时宇喜多直家已经独力抵抗毛利家的攻击两年有余,领国接近崩溃,羽柴秀吉便向织田信长进言出阵中国地区驰援宇喜多家,织田信长也同意在次年秋季出阵关西,全面讨伐毛利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织田信长计划的“毛利征伐”中,九州的大友宗麟、岛津义久都属于织田军的一员,会联合自西向东与织田军两面夹击毛利家。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天正十年局势

水淹高松城

俗话说得好,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宇喜多家的家督宇喜多直家因病去世,他至死都没能等来织田家的援军。毛利家得知此事后,立即对宇喜多家发起攻击,在二月于儿岛击败了宇喜多军,宇喜多家如风中残烛一般,随时都有可能被毛利家吞并。

按现在的局势发展,宇喜多家已然是撑不到秋季了,织田信长连忙下令命羽柴秀吉在三月十五日率军两万余先行进军,于四月抵达毛利家与宇喜多家的交战前线备中国。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宇喜多直家

尽管羽柴秀吉率领的军势只能算是秋季征伐军的前锋而已,毛利家也为了防备织田军的攻击做了很多准备,但是能征善战的羽柴秀吉依旧接连攻取了毛利家的数座城池,在五月七日包围了毛利家家臣清水宗治防守的备中高松城。

备中高松城是一座平城,照理来说防御力较山城相比要弱上许多。然而,备中高松城处于一处盆地之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并且地势泥泞,多沼泽,不利于进攻,唯一的开阔地南面,也修筑了深沟高垒,可以说是一座不输给山城的坚城。

城主清水宗治本是备中国的豪族,后来从属毛利家,成为毛利家的外样国众之一,面对羽柴秀吉的诱降,清水宗治坚决不从,反而试图据守城池,等待毛利家的援军。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羽柴秀吉

羽柴秀吉眼见劝降无望,便决意攻下此城。备中高松城虽然易守难攻,但是羽柴秀吉却看出了这座城的弱点——城池位于低地之中,实际上只要围而不打,备中高松城和一座棺材城没什么两样。当然,羽柴秀吉所谓的“包围”,还玩出了一点花样,也就是水攻,著名的“水淹备中高松城”就此开始。

按照后世的军记物,羽柴秀吉花费了大量金银粮米,雇佣了备中国附近的乡民,在十二天内于备中高松城南面修筑了一条长度近三公里、高约七米余的堤坝,原本三面环山的备中高松城变成了四面环“山”。合上了棺材板后的羽柴秀吉立即凿开了附近足守川的堤坝,足守川的河水灌入低地,备中高松城顿时变成了人工湖中的一座摇摇欲坠的孤岛。

此时毛利家的援军也抵达了备中高松城附近,羽柴秀吉自称毛利军有五万人,后来在羽柴秀吉命令下创作《惟任退治记》的大村由己则说有八万人。不过此时的毛利家因为织田军的来袭领内叛乱跌出,并且还需要防备九州的大友宗麟与岛津义久,因此能动员救援高松城的兵力可能并不多,羽柴秀吉只是在夸大自己的战果而已(比如后来的“中国大回返”,明明走了五六天,羽柴秀吉却和织田信孝说自己走了一天一夜就到了)。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水淹高松城

将备中高松城围困,羽柴秀吉便在备中国与毛利军对峙,等待织田信长的本阵到达。然而,在备中高松城被水淹后不到半个月,六月三日夜里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到了部将明智光秀的袭击,自杀身亡。羽柴秀吉最终只能以毛利家割让五国(备中、备后、美作、伯耆、出云)并让守将清水宗治切腹为条件,与毛利家和谈,随后秀吉便率军回师京畿,讨伐逆臣明智光秀,开始了自己的天下人之路。

高松城合战的谜团

羽柴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虽然被奉为经典战役,但是实际上关于此战却一直有着许多争议,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1、羽柴秀吉是否真的修筑了长三公里、高七米的堤坝?

2、羽柴秀吉回师以后,毛利军获知织田信长身死,为何不进行追击?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羽柴秀吉为了水淹高松城而修筑的堤坝,具体的过程、数据在当时的史料中并没有被详细记录,只能知道他确实有借地势修了个天然游泳池。而在江户时代的军记物《角川太阁记》等书中,则详细说明了,羽柴秀吉在十二天内,从自身本阵所在的石井山蛙鼻到福崎修筑了全长二十六町、高四间的堤坝。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军记物中水淹高松城布阵图

宽政三年(1791年),江户时代的地理学者古川古松轩对备中高松城附近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时距离备中高松城合战虽然过去一百年,但是曾经的地势却依旧没有改变。考察之后,古川古松轩在《备中国加夜郡高松城水攻地理之图》中,在一个名为“水通(排水口)”的地方写下了“在这里修筑了新堤”的标注。然而毕竟因为时代所限,当时的军记物为了戏剧效果恨不得写成是羽柴秀吉拔了几根汗毛一夜之间变出了堤坝,因此古川古松轩的考证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到了现代以后,现代地理学者再度对备中高松城附近的地理进行考察,同时还计算出了即便在现代,修筑《角川太阁记》里那样的堤坝所用的砂土总量,需要十吨重的卡车昼夜不停地运输六万多车次才能实现,即便如此,使用现代的技术,在十二天内筑成这样的堤坝也有相当大的困难。同时,军记物中羽柴秀吉为了修筑堤坝花费的费用为六十三万五千零四十贯,米六万三千五百零四石,折合当代的金钱为二百七十五亿日元(人民币十六亿五千万),这在现代也是一笔国家级的开销,这对当时不过是日本半国之主的织田信长麾下的一名家臣的羽柴秀吉而言,实在是有些夸张。

按照现代的考证,备中高松城虽然三面环山,但是南面实际上因为最擅长的侵蚀,形成了一个天然堤坝,因而备中高松城实际上原本就是位于被险要的地势给四面包围的低地,非常潮湿,四周都是大量的湿地与沼泽,容易积水。在受到暴雨袭击时,备中高松城所能仰赖的排水口只有古川古松轩标注的那个“水通”隘口。1985年(昭和六十年),备中高松城遗址,冈山县冈山市高松地区遭到大暴雨袭击后发生洪水,在现代重现了当年“水淹高松城”的景象。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1985年高松地区洪水

因此,羽柴秀吉实际上修筑的堤坝正是位于“水通”的这个位置,不过这条堤坝就没有军记物中的那么壮观,只有通说中的十分之一的规模,也就是三百米了。

另外一个疑点,便是在毛利家得知织田家发生本能寺之变后,为何不对撤军的羽柴秀吉进行追击。虽然艺术作品中通常都将这件事归于小早川隆景的功劳,说他慧眼识人,认为羽柴秀吉将会夺取天下——这点就同黑田官兵卫得知本能寺之变时对羽柴秀吉说“现在是夺取天下的好机会”一样,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创作。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小早川隆景

实际上,毛利家当时的处境很难对羽柴秀吉进行追击,首先备中高松城附近多泥泞的沼泽地,本就不适合进军。再者,羽柴秀吉虽然撤军,但是以宇喜多军为首的中国地区国众却留在了当地驻守,毛利军要是想追击羽柴秀吉,就必须先在短时间内击溃这支国众联军,否则要是战况持久,他们就连秀吉的屁股都摸不到。还有就是,毛利军在天正十年时的处境其实和武田家没什么两样,被亲织田势力四面包围不说,领国内的国众也纷纷起兵造反,毛利军在备中高松城附近的军势不过万余人。再加上村上水军的离反使毛利家失去了濑户内海的制海权,而毛利军如果想要东进,就必须保障濑户内海这条后勤粮道,因而他们也无力追击。

最后,毛利家虽然在和谈时承诺割让五国领地,但是也算是在生死存亡关头保存了家名,不至于像武田胜赖那么惨。此时京畿的局势还不明显,毛利家贸然和织田家翻脸,万一织田信长没死,来年的秋后算账是否会轮到自己头上呢?因此,在备中高松城之战以后,对毛利家来说,不追击羽柴秀吉,维持和约,回师平定领内的动乱才是最为有利的。

解读名将丰臣秀吉的“水淹备中高松城”之战

羽柴秀吉


欢迎大家关注本头条号“指尖看日本”,本号将会持续更新日本历史、文化、时事趣闻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