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故事裡都是騙人的,原來歷史上的包拯是這樣的?

歷史上有很多清官,如果論知名度,沒有一個能比得過包拯。這大概歸咎於各種文學作品,評書,影視等影響。無論是小說《三俠五義》,還是《包青天》系列電視劇,對包拯這一形象做了正面積極地刻畫,使得包青天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


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那麼,歷史上的包拯和影視作品中的形象有哪些出入呢?胡適先生在《三俠五義》序中寫道:“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胡適先生的觀點是包拯本沒有這麼多斷案經歷,而是後人強加給他的。至於胡適先生言論是否正確暫時不提。


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影視劇中,包拯面如黑炭,額頭有一個彎彎的月牙,這是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形象,無論評書和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均是帶月牙的黑臉包公。但是從流傳的畫像來看,包拯和常人無疑,既不是黑臉,也沒有彎月亮。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黑臉和月牙,可能是作者想要包公與眾不同吧。

戲劇中對包公的設定是從小父母雙亡,有哥嫂撫養成人。但是有關史料記載,他只有兩個哥哥,但都英年早逝,既沒有嫂子,也沒有侄子可大義滅親。

那麼,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三口鍘刀都是真的嗎?御貓展昭和公孫策都真實存在嗎?答案讓人傷心,這些都是虛構的,是小說情節的需要,原來故事裡都是騙人的。


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還有傳聞說包拯是文曲星下凡,一般能稱得上文曲星的都是大文豪級別的,比如唐朝詩仙李白,宋朝的蘇東坡等。如果包拯文學水平很高,一定會有相關作品流傳下來,但是一點也沒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和包拯是同一時期的人,他對包拯的評價應該更接近歷史真相。在歐陽修的眼裡“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大致意思是說,包拯性格剛正不阿,只是文學水平不高,朝廷的很多事情有的不是很擅長;年輕的時候,在鄉里很有名氣,晚年也有很高的名節,對朝廷有很大的貢獻。其中既有表揚,也有批評可謂中肯。所以包拯在文學大家歐陽修的眼裡,文采一般,也並沒有很高的評價。


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同時代還有司馬光,就是那個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他的評價應該也接近事實真相。“拯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於理,亦幡然從之。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大致意思,當官時,包拯喜歡當面指出別人錯誤,還不留情面,但是性格剛直,這是很難得”,評價還算中肯,既沒有鼓吹,也沒有惡意詆譭。

皇帝趙禎對包拯也有評價:“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大致意思是說包拯大公無私,不會邀功。在包公死後,皇帝很是悲傷,還親自參加追悼會,朝廷放了一天假,舉國哀悼,這是很高的待遇了。


影視劇中包拯和歷史上的包拯差距有點大!

而影視劇中包公斷案如神的橋段,也大多是虛構的,比如《鍘美案》故事背景原本在清朝,和宋朝的包公沒有任何關係,好事者把他們牽扯到了一起,令人無語。

總之,包公是公正廉潔的,也是剛正不阿的清官,但是並沒有影視劇中的那麼誇張。畢竟小說和歷史是有區別的。(文/天馬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