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消費與服務為中國經濟添動力

英媒:消费与服务为中国经济添动力

英媒認為,中國比以往更需要自己的消費者。(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陳述編譯報道】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曾表示,中國消費者是“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事情。接下來40年全球增長可能就要靠中國消費者。換由其他國家驅動全球消費的可能性非常低。”在中國經濟增速降至1990年以來最低,零售增速降至15年來最低點的時候,中國人正在捂緊自己的錢包,但中國也比以往更需要自己的消費者。英國《金融時報》刊登文章,分析消費對於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消費水平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上升。數以千萬計的消費者在過去五年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17年,消費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份額從2011年的不到一半,增長至54%。消費增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首次超過出口和投資,去年中國商品和服務消費佔到新增經濟活動的76%,高於2013年的47%。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消費者在從寵物護理到電影票和汽車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上花費了4.7萬億美元,高於2012年的3.2萬億美元。

隨著住房和工業部門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增加消費品生產和服務理應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可持續的基礎。

但鑑於對新增生產的投資是中國發展的基石,經濟學家們預計,消費驅動型經濟的增長將會較慢。事實上,這場轉型恰好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同時發生,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降至6.6%,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金融時報》表示,在試圖避免經濟“硬著陸”之際,北京面臨著棘手的再平衡任務: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投資過快放緩可能會打擊消費。但如果消費保持在目前的水平——按照國際標準仍然較低——那麼浪費的投資和需求匱乏反正也會拖累經濟增長。但分析師表示,為了長遠的增長,中國政府可以容忍短期經濟放緩。報道引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國際經濟項目的鮑泰利表示:“改變中國的增長模式,或者說‘經濟再平衡’,從來都不是為了促進GDP增長,而是為了讓增長更具可持續性。”

正如全球股市近期因擔憂中國經濟放緩出現震盪所顯示的那樣,這一挑戰的影響遠不僅限於中國,從汽車製造商到科技和製藥公司的各種消費品集團的境況都受到了影響。

最近幾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增速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2011年至2017年,個人可支配收入中值每年增長逾9%。資本累積以及提高勞動者生產率的技術推動了這種增長。但家庭收入漲幅超過了同期經濟增速。支撐這點的是就業狀況發生變化,勞動者薪酬佔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46%升至2016年的60%以上。當時,中國的勞動力儲備已開始減少,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是經濟產出的主要來源,推升了薪資。

《金融時報》表示,和上次金融危機不同,當下的中國需要在國內尋求新的增長點。而當前經濟轉型的程度已經促進了這個過程:去年,服務業佔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以上,創下紀錄。正如中國消費品公司的崛起所顯示的那樣,中國公司有能力藉助國內需求實現高水平的生產率。

位於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中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度不需要像其東亞鄰國那樣大。其國內市場規模巨大,規模經濟可以通過國內銷售實現。”

與此同時,也有強烈跡象顯示中國消費者在消費時正在變得更加謹慎。去年,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汽車銷量出現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下滑,零售銷售增速降至8%,為15年低點,智能手機市場也在收縮。

但報道也認為,對於消費放緩的擔憂有誇大之嫌。牛津經濟研究院駐香港分析師賀天傑表示:“我們預測,今年的消費增速雖然將進一步放緩,但將繼續超過投資增速,而且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推動力方面,對於中國消費者的擔憂在很大程度上過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