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美麗的詩,竟然引發了一場血腥慘烈的謀殺

一首美麗的詩,竟然引發了一場血腥慘烈的謀殺

夜深月冷,花影暗淡。

一場賓主盡歡的夜宴剛剛結束,盡興的客人們紛紛告辭而去,極有風度的主人立於門口,在一片喧囂中含笑送客,十分周到禮貌。

眼看著最後一個客人都已遠去,主人轉身正要返回院中,卻見一個醉酒男子跌跌撞撞從大門中走出,他顯然喝得極多,意識已經不大清醒,口中卻還嘟囔著什麼詩句。主人沒說什麼,只是在側身讓過他時,輕輕向護送他的兩個僕人一挑眉,隨即便進入深院中。

走出大門不遠,拐彎時一步沒走好,那踉蹌男子便撲倒在地。此時月亮隱去,風聲驟起,還沒等他掙扎而起,那兩個僕人便立刻撲上去按住了他,隨後用一個大布袋便壓住了他的口鼻,男子呼吸受阻,自是拼命掙扎。無奈那兩個人力氣實在太大,不多時他就不動了。

此時隔著高高的院牆,剛剛送走賓客的主人正在側耳聆聽這邊的動靜。

彷彿心有意會,他悄悄微笑了。

幾日後,當朝最有才氣的大臣宋之問的一首樂府歌行的“代白頭吟”便開始在樂坊被歌妓們婉轉吟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更是很快便傳遍長安的大街小巷,並一路蜿蜒而下,一直被吟詠了千年。

這是一首美麗的詩,想來你一定讀過: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開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滄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花落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這首詩名字叫《代悲白頭翁》,是吟詠歲月無情,曾經熱鬧繁華的青春轉瞬流逝,最終白髮寂寞,老境悲涼的一首樂府詩。而之所以叫“代悲白頭翁”,是作者寫作時尚在青壯年,他還沒有年華老去,只是替那些“白頭翁”們發聲而已。

一首美麗的詩,竟然引發了一場血腥慘烈的謀殺

我在讀到這首詩之前,早早讀到了最有名的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初讀之下,不僅朗朗上口,更有無限意味。於是便刻意記了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句詩成了我壓箱底的詩句,不僅寫隨筆散文時經常引用,也常常被我塞進工作總結、情況彙報之中,以此附庸點風雅,裝模作樣,根本不管是不是恰當。

後來讀到全詩時已經年過三十,有了更多的生活閱歷,只覺有說不出的感慨纏綿,感動共鳴。

當然也就知道了這首詩的作者劉希夷。只是我很奇怪,這位寫這首詩還不到30歲,一個年輕人,怎麼會有如此深沉的悲憫情懷?並且,既然能寫出這麼美麗動人的詩句,有如此驚才絕豔的才華,在那個詩歌的黃金時代,怎麼竟然籍籍無名呢?

再後來,我才知道,劉希夷之所以籍籍無名,因為他在寫完這首詩不久,便而死於一場悲慘的謀殺。

兇手是他的至親,而殺人動機,動機竟然就是,這首“代悲白頭翁”,是這句被我多次引用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個故事太悲傷了,這首詩真是太慘烈了。

劉希夷是河南潁川人,生活於唐朝女皇武則天時代。他原本資源很好,實實握了一手好牌。劉希夷容貌俊美,才情絕代,不僅詩詞歌賦寫得優美纏綿,還彈得一手好琵琶。他少年成名,運氣也不錯,年僅25歲就考中了進士。無奈才華並不能傍身,他既不會走仕途,又貪杯好飲,所以並沒有能夠青雲直上。那個時代,寫詩寫得好固然讓人仰慕,卻沒人給稿費,一年年下來,他過得很是落魄。

然而劉希夷卻有一個有權有勢的舅舅宋之問。宋之問在文學史上可比劉希夷有名多了,至少我早早就“認識”他,並且還背誦過他的名篇“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宋之問不僅文名大,也很會做官。他曾經是武則天時代的寵臣,雖然政治品格不算太好,但才華橫溢,是初唐著名詩人,對於詩的格律題材都有所貢獻。

一首美麗的詩,竟然引發了一場血腥慘烈的謀殺

那一次,劉希夷來拜見舅舅宋之問,兩人自是談詩論文,十分投機。這些年來,劉希夷什麼都比不過舅舅,內心自是不平衡。於是他拿出了自己剛剛寫完的得意之作“代悲白頭翁”,以此向舅舅誇耀。宋之問讀完全詩,簡直大為激賞,尤其鍾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太有意境,太讓人深有共鳴了。宋之問以詩人的敏感立刻意識到,這句詩超過了自己所有的詩,必將流傳百世。宋之問實在對這句詩愛不釋手,於是以舅父之尊,朝廷大臣之勢,低聲下氣請求外甥將這句詩送給自己。

怎麼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呢?劉希夷有點發蒙。

自己千辛萬苦才寫出一篇音韻婉轉、情景兼備的詩,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更是畫龍點睛的“詩眼”,怎麼可能送人?可宋之問是舅舅,又有權有勢,一時抹不開顏面,劉希夷勉強點頭答應了。

然而,轉身他便深深後悔了!每一首詩都像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字句都曾讓自己殫精竭慮,勞心費神,如何捨得輕易送給別人?不不,他誰也不給!於是他鄭重告訴舅舅,自己反悔了,要收回承諾,這首詩說什麼也不給了。

宋之問本來很高興,正在琢磨怎麼譜曲怎麼傳唱呢。這個外甥竟然如此戲弄自己,太過分了!宋之問大怒,他決心要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將這首詩置於自己的名下。

於是在當晚的宴席上,他故意使人灌醉了劉希夷,然後殺人奪詩。

一首美麗的詩,竟然引發了一場血腥慘烈的謀殺

劉希夷死了,“代悲白頭翁”傳開了,無數人被這首詩感動,卻無人知道這首美麗纏綿的詩背後有著怎樣慘烈的故事。

不過宋之問也沒有得意太久,他人品很差,政治品格亦不高。很快他依附的女皇去世,他追隨的張易之和武三思集團先後在政治角逐中失敗,他被一貶再貶,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下詔賜死。

時光拂去風塵,真相慢慢清晰。宋之問殺人奪詩的惡行終究隱瞞不住,開始在文人墨客中流傳。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千年過去,詩句依舊婉轉流暢,纏綿憂傷,而背後的故事,更是血腥慘烈,讓人觸目驚心,唯有感傷嘆息……

北方麗人:一個喜歡歷史、愛讀書卻不夠優雅精緻的女子;一個愛孩子愛教育卻不怎麼成功的教師。紅塵中因文字與你相遇,就是我最大的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