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自從人類誕生在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在社會發展的滾滾歷史長河中,伴隨著審美和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朝代從髮飾、身著、腳型均呈現出各段時期的鮮明特徵,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風流俗並伴隨著人類生存發展一路走來,漢服、三寸金蓮、唐裝、長辮子、旗袍……,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風流俗,構成各段歷史時期的文化元素和特殊符號。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細細梳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各個歷史時期的民風流俗均呈現不同的文化符號,一個朝代結束,附屬於該朝代的文化符號亦隨之終結。人類從誕生一路走來,要數流傳甚廣最為久遠的民風流俗,恐怕誰也不能與宋代出現的三寸金蓮相提並論了,不是嗎?認真翻閱史料,再看看高度文明發展的當今社會,仍還存活健在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三寸金蓮奶奶們,就會使人驚奇發現,自宋代出現三寸金蓮一直延續至今,三寸金蓮已存活千年。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對三寸金蓮存在的社會現象,我一直心存諸多不解的好奇心理,三寸金蓮幹麼能延續千年?是什麼樣的魅力能迫使三寸金蓮存活得如此久遠?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是推崇?是喜歡?說到此,興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社會上有人會推崇喜歡三寸金蓮?回答是肯定的,這種推崇喜歡除了來自社會,還來自男人和女人本身。回顧歷史,這確是不爭的事實,古代文人墨客對女人小腳的痴迷有眾多描述,清代文人予理的《劍津玩蓮記》中,對當時女人的小腳有這樣的闡述:“此處具有全身之美,如:肌膚之白嫩,眉兒之彎秀,玉指之尖,乳峰之圓,口角之小,唇色之紅,私處之妙,兼而有之。” 清代小說《紅粉俠》中對廣西橫州(今橫縣)賽腳活動曾有過詳細的記載:“二月十八日,在橫州有小腳會,不論大家小戶,大小女子,老少婦人,都得將兩隻金蓮露在外面,任人家品評大小尖肥。倘一家的姑娘不把金蓮裹得尖尖瘦瘦,如新月一鉤,便不能得人家讚美。小腳會都在夜間舉行,因十八這天月色尚圓,這明亮的月光照著許多小金蓮,好不有趣……每家大門上掛著湘簾,湘簾下整整齊齊排列了許多瘦小金蓮,都裹得宛比新月、賽似紅菱。那七八雙中有一雙越覺得瘦小尖俊,出落得異樣有致……裹得追命奪魂,不要說捏在手中,便可以靈魂兒飛去,便擱在一邊,也使人落魂失魄哩。”從賽腳會的舉辦和文人墨客對三寸金蓮的描述,細細揣摩分析,無不流露出人們對三寸金蓮的推崇與喜愛。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曾在一間明清時期的老宅院生活過8年,院子挺大,上下兩個堂屋,兩個天井,住有12戶人家,甚是熱鬧。院子中住有三位段姓的三寸金蓮奶奶,她們每天都會邀約出門手拎竹兜上街買菜,回來後,幫助子女們燒火做飯,每天屬於她們最悠閒的時光,就是飯後圍坐在一起縫縫補補,嘮家長裡短。當下的時代,有人對三寸金蓮曾給出這樣的評述,“小腳一雙,眼淚三缸”,我雖然沒有親眼見過三寸金蓮是如何用裹布纏成,但從“眼淚三缸”的字眼中,足以能感受到女人纏腳過程的痛苦與無奈。在老宅院生活的那段歲月,是我和三寸金蓮走得最近,認識得最深的日子,她們的腳細小纖瘦,布鞋繡花,皮鞋烏黑髮亮,在院子中行走,步伐如弱柳扶風、嫋嫋娜娜的姿態,甚是一道風景,難怪古人因此視之為美。有史料記載,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的便為“金蓮”。在印象之中,三位居住在院子中的三寸金蓮奶奶的腳尖而小,她們洗腳都是在白天躲在自己的閨房裡進行,從不會在室外露天被人看見,從此行為來分析,前人文人墨客描述三寸金蓮有如“乳峰之圓,私處之妙”並非是誇大其詞,看來一雙小腳對她們本人而言,確屬隱私之處,並非人人都可視之。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我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長於新社會,現在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的我自90年代末期喜歡上攝影后,在攝影之道上一路走來20年,我的鏡頭聚焦過眾多三寸金蓮,她們有的勞作在曬場,晾曬玉米、辣椒、水稻,有的圍坐在門前,敘家長裡短,有的獨坐庭院,挑花繡朵,有的相互邀約,圍坐在一起玩起屬於她們那個年代的娛樂項目,有的獨自坐於門前,在靜靜守望流淌的歲月。歲月靜好,無論是燒燒煮煮,談笑風生,還是挑花繡朵,晾曬金秋,在靜靜流淌的歲月長河中,在爽朗的笑聲裡,她們在展示著屬於她們最後的一世芳華。因喜歡攝影,喜歡人文,故此某某遠離城市的喧囂嘈雜,深入到邊遠偏僻的鄉間山寨拍攝採風時,對現還健在存活的三寸金蓮都會倍加關注,20年來,我不知道自己究其走近聚焦過多少位三寸金蓮,遠到山區,近在縣城,只要帶著相機碰上,我都會拍上幾張,以示對這支特殊人群敬畏和對人文題材的關注。三五年後,某某打開電腦,雙目對視屏幕,梳理著一個個影像文件夾,當看到一位位三寸金蓮曾經熟悉的身影,當得知她們已經相繼離世的消息時,心中油然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傷感,這份傷感來自對這種即將流失民風流俗的幾多感慨,來自對這支特殊群體的懷念,來自對這種文化符號即將消失的堪憂。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三寸金蓮:即將唱絕謝幕的民風流俗

隨著社會的高度文明與高度發展,承載了國人多少喜怒哀樂、恩恩怨怨的纏足現象即將從人們眼前徹底消失,興許再過若干年後,當博物館呈現出三寸金蓮的實物樣品時,我們的後人是否會認識這是三寸金蓮?這是屬於流傳千年的民風流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