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万历号”明代沉船发现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1997年被发现。2003年11月,瑞典私人打捞者斯坦(Sten Sjostrand)率领调查人员确定沉船位置,并探明船体已被破坏,大部分船货已成碎片。

17世纪初的某一年,葡萄牙人雇佣的“万历号”在澳门港买下从国内辗转运抵的瓷器货物,18米长的船内装满瓷器、丝绸,然后在冬季借助东北季风南航至马六甲,打算转销到东南亚和欧洲。

命运女神并没有眷顾“万历号”,当他们航行到东马沙巴海域上时,遇上了荷兰海盗。海盗用射程更远的火炮精确地攻击葡萄牙人,摧毁船的桅杆而不破坏船体,以获得战利品。在荷兰人冲上船抢掠走最值钱的丝绸、银币后,火烧到了船的火药库,船爆炸并沉没了,剩余的青花瓷多数碎成一片一片洒落。

2004年,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当地渔民发现的沉船“万历号”进行水下发掘,採集出水文物七千多件,并确定沉船年代为万历晚期。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海底的万历号青花瓷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刚刚打捞上船的青花瓷

为了弄清这些瓷器的产地和年代,史坦还专程赶赴景德镇进行窑址考察,同时请教了中国陶瓷的权威刘新园先生,最后确定沉船出水瓷器正是来自景德镇,生产年代在1625年前后。其实“万历号”沉船出水的瓷器并非都是万历时期生产的,也有部分是天启朝甚至更晚崇祯朝生产的。

经过整理后,这批瓷器中品相较好的、纹饰独特的被马来西亚政府收归国有,在博物馆展出,剩余的瓷器归史坦所有。2005年,史坦拿出7件“万历号”出水的克拉克瓷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同年,史坦又拿出一批“万历号”沉船出水的器物在北京中国嘉德进行拍卖,在国内收藏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另外史坦还在自己的个人网站出售“万历号”出水瓷器,每件都是价格不菲。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吉字瓶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开窗八吉祥图案盘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倭角开光青花长方盒

万历号上的瓷器,有典型的明晚期风格,发色艳丽,特别是这种用开窗图案装饰的瓷器,是明晚期销往荷兰外销瓷的典型代表。被称作“克拉克瓷”。

下面,就来认识一下“万历号”出水的三件重要青花瓷: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纹章瓷四方瓶高31.9厘米

这件四方瓶器型并非中国传统样式,而是来自于欧洲的杜松子酒瓶。很有可能是葡萄牙船员随身携带的,后送至景德镇,由中国的陶瓷工匠依样生产,口部还用青花模仿出螺纹的样子。除了瓶身上的青花纹章以外,其余的花卉图案都是传统中国式的。类似的瓷片还打捞出两件,当然船上装载的纹章瓷四方瓶很可能不止这三件,更多的在商船沉没的时候顺水漂走了。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象形军持高21.5厘米

军持是梵语“Knudikā”的音译,意译为水瓶、澡瓶、净瓶、澡罐等,本来是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赋予了宗教意义,久而久之成为头陀十八物之一,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使用,虽说瓶子体量不大,但携带方便,主要带给人一种仪式感。目前国内可以看到最早的陶瓷军持是隋唐时期的,此后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在持续生产,其造型基本保持圆鼓型腹部的特点。而这件象形军持器身做成大象的身体,流模拟大象的头部,显得与众不同,在象首的部分还用青花绘制出眼睛和耳朵,尤为生动。

瑞典人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现“万历号”沉船,打捞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克拉克青花大碗高15.6厘米 口径36厘米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克拉克瓷古窑址:五寨洞口陂沟窑、花仔楼窑、田坑窑、大垅窑、二垅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