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萬曆號”明代沉船發現於距馬來西亞丁加奴州東海岸約6英里的海域,1997年被發現。2003年11月,瑞典私人打撈者斯坦(Sten Sjostrand)率領調查人員確定沉船位置,並探明船體已被破壞,大部分船貨已成碎片。

17世紀初的某一年,葡萄牙人僱傭的“萬曆號”在澳門港買下從國內輾轉運抵的瓷器貨物,18米長的船內裝滿瓷器、絲綢,然後在冬季藉助東北季風南航至馬六甲,打算轉銷到東南亞和歐洲。

命運女神並沒有眷顧“萬曆號”,當他們航行到東馬沙巴海域上時,遇上了荷蘭海盜。海盜用射程更遠的火炮精確地攻擊葡萄牙人,摧毀船的桅杆而不破壞船體,以獲得戰利品。在荷蘭人衝上船搶掠走最值錢的絲綢、銀幣後,火燒到了船的火藥庫,船爆炸並沉沒了,剩餘的青花瓷多數碎成一片一片灑落。

2004年,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對當地漁民發現的沉船“萬曆號”進行水下發掘,採集出水文物七千多件,並確定沉船年代為萬曆晚期。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海底的萬曆號青花瓷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剛剛打撈上船的青花瓷

為了弄清這些瓷器的產地和年代,史坦還專程趕赴景德鎮進行窯址考察,同時請教了中國陶瓷的權威劉新園先生,最後確定沉船出水瓷器正是來自景德鎮,生產年代在1625年前後。其實“萬曆號”沉船出水的瓷器並非都是萬曆時期生產的,也有部分是天啟朝甚至更晚崇禎朝生產的。

經過整理後,這批瓷器中品相較好的、紋飾獨特的被馬來西亞政府收歸國有,在博物館展出,剩餘的瓷器歸史坦所有。2005年,史坦拿出7件“萬曆號”出水的克拉克瓷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同年,史坦又拿出一批“萬曆號”沉船出水的器物在北京中國嘉德進行拍賣,在國內收藏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另外史坦還在自己的個人網站出售“萬曆號”出水瓷器,每件都是價格不菲。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吉字瓶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開窗八吉祥圖案盤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倭角開光青花長方盒

萬曆號上的瓷器,有典型的明晚期風格,髮色豔麗,特別是這種用開窗圖案裝飾的瓷器,是明晚期銷往荷蘭外銷瓷的典型代表。被稱作“克拉克瓷”。

下面,就來認識一下“萬曆號”出水的三件重要青花瓷: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紋章瓷四方瓶高31.9釐米

這件四方瓶器型並非中國傳統樣式,而是來自於歐洲的杜松子酒瓶。很有可能是葡萄牙船員隨身攜帶的,後送至景德鎮,由中國的陶瓷工匠依樣生產,口部還用青花模仿出螺紋的樣子。除了瓶身上的青花紋章以外,其餘的花卉圖案都是傳統中國式的。類似的瓷片還打撈出兩件,當然船上裝載的紋章瓷四方瓶很可能不止這三件,更多的在商船沉沒的時候順水漂走了。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青花象形軍持高21.5釐米

軍持是梵語“Knudikā”的音譯,意譯為水瓶、澡瓶、淨瓶、澡罐等,本來是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賦予了宗教意義,久而久之成為頭陀十八物之一,為雲遊僧人盛水洗手使用,雖說瓶子體量不大,但攜帶方便,主要帶給人一種儀式感。目前國內可以看到最早的陶瓷軍持是隋唐時期的,此後一直到明清時期都在持續生產,其造型基本保持圓鼓型腹部的特點。而這件象形軍持器身做成大象的身體,流模擬大象的頭部,顯得與眾不同,在象首的部分還用青花繪製出眼睛和耳朵,尤為生動。

瑞典人在馬來西亞海域發現“萬曆號”沉船,打撈七千多件明代瓷器

克拉克青花大碗高15.6釐米 口徑36釐米

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舉行題為“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器來了”的大型拍賣會,拍賣品均是從16世紀至17世紀沉船中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其中不乏被稱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克拉克瓷原產地為中國福建漳州的平和,克拉克瓷古窯址:五寨洞口陂溝窯、花仔樓窯、田坑窯、大壠窯、二壠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