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的月亮情怀

公元626年,大唐帝国发生了震惊历史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权,预谋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迅速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並于公元627年登上帝位,是为大唐太宗皇帝,开启了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将大唐王引入全盛时代。

而在这这重大事件的前后,李白家族却"中叶非罪,远竄西域"逃难到唐安西都护府之边陲小城碎叶之地。举家逃难,頭也不回地一直向西,直到中央权力难以到达的两国交界之地,才停顿下来,为什么走的如此匆忙?而且离长安城越远越好?这其中必定有为了苟全性命而逃避从天而降的灭门之禍!

同为李氏家族,为何李白一门被追杀得如此惨烈?仰或他们同玄武门事变的失败者之间有着某种极为密切的关联?才如此急匆匆地亡命天涯?史書上没有记载,然而后来李白纵横江湖时不遗余力地想李氏皇族攀亲戚,其中必有其干丝万缕的内在的原因。也许,历史就是这样故意地把发生在诗人身上的不解之谜留给后人去考证真伪。

若干年后,李白五岁,李白的父親李客才带领家人跋山涉水,来到了四川北部锦州彰明县即今日之江油县青廉乡,在这里修建了隴西院,开始了新的生活。从江油向西北、翻越秦嶺,便是李家的祖居之地一隴西成纪(甘肃天水附近)了。陇西院的建立,表达了李客对遥远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公元701年,一代诗仙李白出生于碎叶,五年后随父李客遷陟到四川,在隴西院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二十五岁时,飽读诗书,满腹经论的他,胸怀匡济天下之志,仗劍出蜀,开始了他风流洒脱,跌宕起伏的一生。

李白一生爱写月亮,在传世诗作中畄下了大量有关诵颂明月的优美诗篇,全唐诗收录李白诗歌三千余篇,有关月色描绘的近二百篇,历代诗词歌赋名篇中收录李白诗歌七十六篇,其中有关月色的约二十篇。在李白歌詠月亮的诗篇中最烩炙人口的一首便是"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从少年时就读这首诗,我爱月亮,也爱故乡。对李白在夜静月白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念故乡之情,感同身受。纵观李白一生,风流倜傥,才华蓋世,诗词中形象精妙的语句数不胜数,而此诗的语言却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形象的比兴和装饰,深深的思念发自胸臆、朴素的情感如同晶莹剔透的清泉水缓缓流淌,令人怦然心动,令人倍感忧伤!

我一直在思考李白的个性率直而热烈奔放,放浪江湖,嬉笑人生,以纵横天下,建宏图伟业为己任,何以忽然有此发自内心的朴实而又真切的思乡之情?

仰或是清冷明亮的月光触动了他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或者说仕途失意,令他对故土有了一分新的眷恋?我以为,这种朴实无华的诗语,一定出自对亲人的思念!无须表白,只要叙述就可以了,何况是诗仙的情怀!我研究这首诗多年,未得其解,我想探个究竟。

去年,我特意来到诗仙的故里一四川江油县青莲乡隴西房拜访。一千余年岁月东逝,春花谢去,梧桐已老,青瓦院落里,却似乎还回荡着少年李白朗朗的读书声。正门路口,有李白倚牛读书石雕象,英姿勃发,栩栩如生。

大诗人李白的月亮情怀

院东门外拾级而下,有一片茂密的松柏,青竹混交林,青翠苍茂,交相掩映,極为清幽。往北不远处,几株翠柏环绕中,赫然有一座不大的造型古朴的青砖砌就的墓塚。墓前嵌有碑石,字迹己漫涣模塗。仔细辨认,才看出是唐故李月园之墓。天哪!原来此处安葬的女士竟然是李白的亲妹妹李月园!

大诗人李白的月亮情怀

墓旁有文字介绍说:李月园从小聪慧过人、李白对这个小妹妹十分喜爱,兄妹二人时常吟诗作对,情意甚深。李月园死后葬于隴西房外不远处,看情形是终身未嫁,因为若是女儿出嫁后亡故,一般是要安葬在婆家莹地的。

大诗人李白的月亮情怀

李白妹妹李月园墓的发现、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莫非靜夜思中抬头望明月,包涵了李白对妹妹的深切思念之情?李月园亡于李白出川之前或之后,史无记載,但无论怎样,兄妹从小一起长大的深厚情感,都应当给李白留下终生的回忆。

而这种对亲人的回忆和思念,越是在月明风清的夜晚,身系孤旅时,便越发的清晰和强烈了。

月明风清之夜,我突发奇想,独自离开宾馆,顺着马路信步走到离隴西院不远的地方,向北望去,丛丛松柏杂木掩映,高台上翠篁摇曳,中间便是李月园墓塚了。我低吟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刻的思乡之情,竟然让人有些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静静望去柏林深処一片濛胧,慕然间,李月园墓塚那边在月影交错中,仿佛有一位身着一袭白纱的少女的身影,在林间缓缓移动,低吟慢唱:抬頭望明月兮,低头思故乡......。一阵微风轻轻掠过,幻影般的白纱衣渐渐消失在密林深处......

我慢慢走开去,自信这是眼前的幻觉所致。然而"静夜思"里,真的没有大诗人李白对月园妹妹的深切思念嗎?

戊戌年夏月木子于集雅斋南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