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人體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作為其中最大、最複雜的屈伸關節,膝關節是重要的“軸承”,在運動時承受著整個上半身和大腿的重量。

一旦“軸承”損壞,身體就無法活動,心臟等器官因身體缺乏運動也會受到波及,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今天就告訴你,膝關節損傷的原因,以及減緩膝關節“報廢”的辦法。

膝關節退變分“4階”

天氣一冷,一些人會有這種感覺:膝蓋好像“進了風”,痠痛腫脹,有時候還能聽見關節“嘎吱”的響聲,上下樓梯時更是隱隱作痛。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其實,這些症狀表明你的膝關節正在退變(即退行性病變,又稱骨質增生)。研究發現,人類由於直立行走,在20多歲時,重力就可能使得膝關節的軟骨發生退變。

膝關節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它的“一生”要經歷以下4個階段:

階段一:成長之痛

18歲之前是膝關節的成長期。

這一階段的疼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骨骼發育帶來的生長痛,二是活動量過大引起的關節損傷。

階段二:過度運動之痛

18~30歲時,膝關節迎來黃金期。

雖然處於“巔峰狀態”的膝關節自我修復能力強,但如果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關節提前損耗,出現劇烈疼痛。

跑步雖為時髦風潮,但不掌握正確方式、運動過量,運動損傷便容易發生,膝蓋磨損就是常見的一種。用已經受損膝蓋跑步,自然“一跑就跪”。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階段三:脆弱之痛

到30~45歲,膝關節軟骨產生早期輕度磨損,痠痛的頻率增加,膝關節步入脆弱期。

比如軟骨磨損,會影響膝關節活動,磨下來的碎屑還可能刺激膝關節周圍結構;常穿高跟鞋的女性膝關節也往往更容易受傷。

階段四:退變之痛

假設每天走1萬步,45歲以後膝關節大約要經歷1億次以上的機械磨損。

磨損下來的碎屑在膝關節裡越積越多,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退變。

這一時期,骨質開始逐漸流失,膝關節的堅固程度隨之下降。中年後膝關節持續退變,稍微受到不良刺激,就會產生一系列病症,諸如滑膜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如果到醫院檢查發現關節磨損、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狹窄,甚至出現關節畸形,說明膝關節退化到了骨關節炎的階段,已不可逆轉,需引起重視並及時治療。

6點說明膝關節出問題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膝骨關節炎在全身骨性關節炎中發病率最高,有數據顯示,40歲中年人90%的負重關節(如膝關節)已經有骨性關節炎改變。

雖然大多數人沒有症狀,但上了年紀後,就會出現疼痛、畸形、活動受限等嚴重症狀,這通常提示膝關節出了問題。

疼痛

常見於膝蓋內側關節間隙以上的地方“隱痛”,強度可大可小。

疼痛的特徵多數是勞累後或者運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寒冷後加重,溫暖後減輕。但也有特例,可能會夜間加重,甚至運動一會兒疼痛反而減輕。

骨關節炎的發作期疼痛可能會持續3~4周(在徹底休息的情況下),但某些中年男性持續時間甚至到半年。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腫脹

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數是可逆的,多出現在髕骨(俗稱膝蓋骨)上方大腿前側,休息後便可緩解,甚至消失。

慢性腫脹常見於兩個膝眼(指膝蓋下的凹陷處,形似膝蓋的眼睛),這是由於髕骨下方的脂肪組織慢性增生而突出。

晨僵

這本是類風溼關節炎的一個典型症狀,但很多膝關節炎早晨一起來也會僵硬,需要活動一會兒才能舒展開。

這種症狀多數在早期關節炎中出現,再重一些就可能發展為疼痛。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無力

骨性關節炎的病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下降,會導致無力和上下樓困難。

卡殼

一些膝關節炎患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走著走著就卡住了,一會兒就又能走了。

怕冷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怕冷不一樣。

骨關節炎夏天多數會減輕,類風溼則不會。冬天,尤其是來暖氣之前或停暖氣之後骨性關節炎會加重,帶有季節性,怕冷、怕風、怕溼是多種關節炎的共同特徵。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膝關節的檢查方法:

那麼,X光片、CT、核磁共振……這些檢查方法,該怎麼選呢?

X線檢查

骨結構在X光片上的顯影是最好的。往往在症狀出現之前,X光片上即可發現關節損害,如果一個關節骨與骨之間的間隙變窄,通常意味著軟骨有破壞。其最基本的X線特徵有三點:

關節間隙變窄,個別嚴重的病例關節間隙甚至會消失。

軟骨下骨密度增高。

在關節邊緣(其實是軟骨邊緣)或在軟組織的止點處形成骨贅(即通常所說的“骨刺”)。

以上三點只要具備兩點即可診斷為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但是,軟骨和軟組織在X線上看不清楚,有的患者儘管X線片表現非常嚴重,表面上卻沒有什麼症狀,如果X光片上懷疑是其他疾病或診斷不明確,還需要做其他檢查。

CT檢查

CT 可探測骨髓和骨皮質的微小結構改變,在評估小關節中有很大的優勢,可以評估骨性關節炎進展中軟骨下骨質的微小變化,包括骨小梁的重塑,軟骨下囊腫和軟骨下骨硬化。 通過 CT 評估骨密度以及軟骨下骨化情況來研究骨性關節炎的病理生理。CT 評估關節軟骨中鈣質沉積,有助於理解鈣鹽沉積在骨性關節炎病程中的作用。但 CT 不能精確評估軟組織例如半月板、韌帶和肌腱的改變。

核磁共振檢查

一些早期骨性關節炎的患者,X線檢查還看不到骨性關節炎的典型變化,疼痛的原因也不太清楚,需要通過核磁共振檢查來更加清楚地觀察膝關節。核磁共振檢查不僅能清楚的顯示骨組織,還能清楚的顯示韌帶、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等軟組織病變。

6招幫膝關節“續命”

避免“老來受罪”,膝關節就要省著用,更要從年輕時開始保護,我們給你提了6個建議:

1、控制體重

步行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3~6倍。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所以,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想保護好膝關節,就要維持正常體重,避免因肥胖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日常生活中建議低油、低脂、低熱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並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

2、規律鍛鍊

對關節最健康的運動方案是:運動前熱身10分鐘,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每週不少於5天。

快走、慢走、朝前走、倒退走交替進行,和室內腳踏車、游泳、高抬腿等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方式,它們對膝蓋的損傷最小。

而登山、跳繩、爬樓梯、下蹲、跑步,尤其是下山和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最大。上山時膝關節負重等於自身體重,而下山時除了自身體重以外,還要負擔下衝的力量,這樣的衝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磨損。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3、合理補鈣

尤其是40歲以上的女性。當骨質疏鬆時,關節容易患病,這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不牢,牆就容易倒。

多吃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蘿蔔、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進行補鈣,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4、“省著用”膝蓋

平時生活中,避免負重太多。

蹲和跪對膝關節的損傷都比較大。因此,別蹲著做家務或跪著擦地板。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腿部肌力不夠強的人要少爬山;長期需下蹲幹活的人,坐個矮凳子,可以有效“節省”膝關節壽命;久站不動的人,要刻意動一動。

需要注意的是,肌肉疲勞時一定要休息,肌肉力量薄弱時,關節受到的衝擊傷害成倍增加。

5、重視疼痛症狀

當關節有痠痛不適時,表明它開始出問題,可能是運動過多,也可能是缺乏運動導致的。

千萬記住,疼痛就是停止運動的信號。此時先休息,不要不當回事。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年輕時膝蓋受過傷,是老年後骨關節炎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膝關節結構複雜,傷情也複雜,但無論是軟骨傷、半月板傷還是韌帶傷,不及時處理都會有嚴重後果。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因此,如果受到外力導致膝關節腫脹時,往往提示內部有較重的損傷,應及早求助醫生。

一個動作養好膝關節

平日裡還需要鍛鍊腿部力量,維持膝關節的受力。靜蹲就是一種增強大腿肌肉力量的好方式。

具體做法:後背靠牆,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向前伸,與身體保持40~50釐米的距離,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小腿之間夾角不要小於90度。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保持這個姿勢到堅持不住後再休息,每天練習3~5次。

終極解決方案:關節置換

更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置換”,聽上去很可怕,但是當骨性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藥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通過人工關節置換術恢復關節功能。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可以解決患者關節疼痛、功能障礙、跛行等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過去只能依賴柺杖、甚至面臨截肢的患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膝關節的最權威科普,6招為膝蓋“續命”!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人體器官移植中最成熟的手術,也是目前治療晚期關節嚴重病變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在國內外廣泛應用,被譽為20世紀骨科發展史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發展到現在,人工關節置換年手術量已達到10萬臺以上。人工關節25年的使用壽命普遍在90%以上。

來源:人民日報、生命時報、健康時報 、荊楚大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