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人與人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

z劉紅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在大學畢業後才拉開的。

首先,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不一定上了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大家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沒有差距了,大錯特錯。

有一篇網上火了很多年的文章,是一位銀行HR寫的,中心意思就是《寒門再難出貴子》。即使都上了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都被錄用到了同樣的好單位,從小到大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培養力度,多年的生活環境、中小學教育環境,已經形成了人與人巨大的差距。

富二代和農民的孩子都上了北京大學金融專業,出來就業能是同一起跑線嗎?

其次,大學畢業後差距拉開通常都會歸結到個人能力上,但還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

第一、有沒有好的領路人。

大學生畢業後初入社會,職場中是否有領路人至關重要。有的職場新人很幸運,能遇到願意教他、指點他的上司,遇到優秀公司的培訓課程體系,成長就非常迅速。而大多數的職場新人沒有這份幸運,需要靠自己去慢慢領悟、慢慢探索,摸爬滾打後才能學會,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第二、不能否認機遇的因素。

這兩天再看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書《痛並快樂著》。

白巖松講到自己1989年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時找工作,當時廣院畢業生要留京,最對口的單位就是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當時電視臺的地位比不上電臺,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屬於最權威的媒體,為保險期間,白巖松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實習期望能拿到機會,幾番波折最終沒能留下來。

就在白巖松已經決定要南下去深圳臺實習時,那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4月份進行了一次補招,用了一個下午面試了廣院推薦的幾位學生,白巖松就是因為那一下午的面試被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用。

後來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到中央電視臺其實也是機遇。感興趣的可以去翻翻這本書。

當然機遇是建立在個人能力的基礎上,沒有能力,機遇來了也把握不住。

但機遇很重要,要用鷹的眼睛去搜尋。

歡迎評論一起探討~


李小船

之前我就說過,上同樣一所大學,會讓人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覺,就是讓你誤認為其他同學跟你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巨大。

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子嗎?

就拿對待學習這件事情上來說吧,別人四年堅持如一日地早起背單詞,練口語,你有一天比平時提早一小時出門就自我感動地要死,還發了朋友圈炫耀了一番,巴不得全世界知道你在努力上進。

別人日復一日地堅持學習一樣技能,雖然在期末考試的時候,你通過臨時抱佛腳,取得的成績,也不輸他多少,但你知道嗎,有一句話是這樣子說的:

學霸之所以考100分,是因為試卷只有100分,你之所以考90分,是因為你只能考90分。

雖然你和學霸只有10分的差距,但實際上,你們的能力水平,卻有著天壤之別。

比你優秀的人,在4年大學時光裡,其實已經養成了優秀的習慣:

他們更加註重時間的價值;

知道如何和別人進行溝通;

懂得如何高效學習;

等等。

他們保持了4年的習慣,可以讓他們在走進社會之後,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適應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落差,也就是說,你覺得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只要使使勁就可以了,你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感動到哭的行為舉止,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正常不過的東西,壓根就沒有必要到處炫耀。

大學4年的差距,隨著你們畢業脫離相同的環境之後,顯得更加明顯。

因為優秀的人,參考的不再是同個年齡的你,而是比他們更加優秀,更加拼搏的不同年齡階層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思想一旦被啟發開來,就無法再回到之前狹窄的空間。

他們應該也是如此吧!


曾少賢

首先我認為,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一定不是大學四年的學習能夠決定的。大學裡區分我們的是成績好壞、參加活動積極與否,但這些並不能決定某個同學未來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大學畢業時,我們都只有二十幾歲,如果人類的壽命是80歲,那麼我們還有接近60年的時間去改變、奮鬥、證明自己,大學畢業其實是我們證明自己的開始。

有些同學在大學學習很好,但是畢業後卻慢慢變得平庸;有些同學在大學成績一般,但是畢業後卻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那麼畢業以後人與人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工作崗位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從事的工作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同學在私營企業就職,有同學在國營企業就職,有的同學在研究機構就職,有的同學留在大學成為老師。每個工作崗位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工作崗位對我們的能力提出了挑戰,那麼我們的提升就會比別的同學更快。

比如我在北大任職期間,主要提升的是表達、和學生打交道以及教課方面的能力。我在大學的時候不怎麼說話,但在北大當了老師後就不得不開始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相應的,我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學,他們的言辭、融會貫通、外交辭令的表達就成為他們的長項。再比如我另一個同學在美國大學當教授,他的英語表達和英語研究能力就要遠超於我。所以,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我們會鍛煉出自己獨有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找工作的時候應該考慮兩個前提條件:一是這份工作對你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你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完美。

另外,在工作中我們應該一直帶著自己的思考,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挑戰。比如,我做新東方,由於新東方不斷壯大,各種突發的事件變得越來越多,這就鍛鍊了我處理各種事情和帶動新東方發展的能力。

第二,交往朋友的不同。我們在大學畢業後會交往不同的人,同時也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所謂“讀萬卷書,交天下友”。“交天下友”可以讓你通過朋友的水平高低來判斷自己水平的高低。有人說你最親密的五個朋友的平均能力就是你的能力。所以當我們交往到更有能力的人,我們的能力自然就會比其他同學提升更快。尤其當朋友中有社會資源、人脈資源、以及創業資源比較豐富的人,你跟著他們一起做事,你的提升速度就會更快。所以交往朋友的不同也會成為我們大學畢業後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的直接原因。

第三,個人學習能力的不同。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投入到工作中,對自己的工作熟練後,就每天做重複性的工作,這樣進步就會變得越來越慢。很多人說工作已經很累了,下班後應該要好好休息或者去做運動、參加活動,因此他們放棄了讀書,而人不讀書進步就會變慢。有人工作之後就不再去鑽研所學的專業知識,去汲取新的知識和能量,久而久之他們就變得目光狹窄、思維陳舊。和那些還在每天堅持學習、提升自己專業知識、擴大自己的眼界的人相比,你會不斷掉隊,短時間可能看不出來,但長期來看,差距會越來越大。

所以大學畢業以後的自覺學習能力(包括讀書、研究、遊走,讓自己眼光心胸博大等)對我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個人機遇的不同。大家都知道,人有時候是需要貴人相助的,如果張良沒有遇到劉邦,那他在歷史上就不一定會有如此的地位。個人才能的發揮是需要伯樂的。本來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線上,但某個人遇到了一個可以提攜他、有資源、有權勢的領導,就會迅速提升,把你遠遠甩在後面。還有一種機遇,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交往創造的新機遇。比如說你的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出了很高的託福和GRE成績,最後被國外知名大學錄取,而你由於沒有考試、不求上進,最後只能原地踏步。久而久之,上進的同學機遇會越來越多。這就是保持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第五,個性和性格的差異。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在學校成績優異的乖乖女、瀟灑男,由於學習成績好,在學校的時候被老師和同學欣賞,很引人注目、明星一樣耀眼,但進入社會後卻無法很好應對社會,這是因為他們的個性只適合於書本學習。在社會上我們也會發現那些學習成績不怎麼好的同學,進入社會卻很吃得開,因為他們個性奔放、無所畏懼,敢於嘗試,富有冒險精神。這樣的同學在學習時不一定能體現他們的高智商,但在社會上卻體現了極高的情商,所以他們畢業後取得成功的速度往往也會較快,這就是個性或者性格在背後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一句話叫做“

性格決定命運”。

大學時期大家的差距其實並不是那麼大,無非就是你考80分,我考60分的差距,但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進入社會後人和人的差距會被拉得越來越大。因此,我們要避免在差距中變成落後分子,儘可能保持先進。總結一下,就是要對自己提出挑戰,儘可能去結交對自己來說有用、能讓自己學到東西的朋友,平時要不斷努力學習,努力進取,多多閱讀,要儘可能尋找不同的機遇和能帶給自己機遇的人,在社會上要果斷勇猛,富有冒險精神,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俞敏洪

中國大學生畢業,所謂學成之後,務必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不惟如此,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如果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很多人找工作,一不順利,搖搖擺擺回來就是,斷斷續續而旁觀數月,倉皇而遁,可笑之至。打工艱難,也足以磨人,但這是一時的現象,還不要緊,所憂慮者還不在物質上,全在精神上。若格局氣象沒有增長,一定抵擋不住憂傷憔悴,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

諸位青年,都有一種極有志氣的舉動,雖斷不致下流,只怕進銳退速,暫在坎挨一兩年,總不要壞自己家門本色,社會給我以磨練人格的機會,立住腳,奮而起之。因挫折而墮落,可見修養功夫未夠,事業上的利害,一時糾正,很是困難。

大學畢業後一兩年,諸位應該多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重新認識社會。諸位大學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教育有氾濫無歸的短處,走入孤峭冷僻的話,是賺不到錢的。入了大學,也是開開眼界。畢業後,一份而作終生的工作,談何容易,所以除了歸途順道之外,沒有別的機會。

諸位既已成學,組織新家庭,立刻須找職業,求自立,自是正辦,但以現在社會之混現狀,職業能否一定找著,也很是問題。我的意思,一面盡人事去找,找不著也不妨,暫時隨緣安分,徐待機會。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就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當此社會,無論何種計劃都受政策波動,不由自主,你諸多職業問題有無著落,現在也不敢說。這情形,我早已計及,想你也已有覺悟和準備。不解作從前舊家庭虛偽的神容,又沒有新時髦的討厭習氣,當代大學畢業生的面貌?哈哈,不解……


義烏之狼2018

在上大學期間每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在上大學期間也能夠看得出,一個人對事的做法這就能夠反映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他大學畢業之後幾年看得出跟其他的人差距。慢慢的,可能拉開距離。

自律、 首先得說一下,擁有自律的人,更有可能走向成功,自律可以讓你去做某件事情,併為之持之以恆的付諸,這樣在那個領域,或者說在那個他的專業裡面 可能就會比別人有著更多的經驗,或者是相關知識。

做人、 做人要從一個人的品行 道德人 品以及家庭教育背景等 綜合來考量一個人的品行。擁有一個良好的人品,在社會上,工作裡是非常的很有意義的。如果一個人品行不好,那麼他自然不會過的很好。

細節、 細節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做事做物的認真程度,一個在意細節的人,他往往能夠拍一件事情做了很好,注意細節的人更有責任心。

格局、 一個人的格局可以說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長遠。一個有格局的人,他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併為之而奮鬥。

有很多人在畢業很多年之後還是一樣的碌碌無為,就是因為沒有一個遠大的格局跟戰略,並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定的目標,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小二四米

先給題主拋兩個不同角度的思考:

1、雄鷹和井蛙都會有不一樣的幸福,有的人就是追求平平淡淡,有些小錢,和相愛的人生活在小城市。在這個社會,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雄鷹,有鮮花就有綠葉。普通人也過得自由,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不摻入這些,過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井蛙一樣的生活。

2、人與人確實有差距,這些差距也是可以進行客觀比較的。比如A同學比B同學畢業後,兩者的經濟差距是什麼,事業、家庭、朋友圈是怎麼樣,很多東西基本上也可以量化,也就是說,人與人的差距確實存在。

好了,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那大學畢業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又是怎麼拉開的呢?

既然題主是從大學開始問起的,那麼還是得從大學開始談起,為什麼大學的時候,大家彼此覺得差距都不是很明顯,而畢業後幾年差距就突然變大了?很大程度上,大學是用“分數”來衡量一個人,當然,也有小部分,各方面都很優秀,既在社團裡學到一門手藝,也能在學生會嶄露頭角,但是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還是以年底考試的“分數”在評判個人能力。

大學的環境是一個相對閉環的環境,每個人面對的機遇相差不大,舉個例子吧,就算別人當了班幹,或在學生會混了個什麼職務,基本上對以後找工作基本上,也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大學的時候,大家關注的點本身不會是特別大。用一句話歸納的話,那就是:

大學的時候,對機遇、家庭背景、選擇、關係等的表現程度不會太強,可能一個富家子弟,也極大可能跟著大家天天吃食堂。但是畢業後,就不一樣了,畢業後不只是靠能力了,關係、背景、選擇、機遇等等各種渠道都用上了。

(-1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我認為成功與否,機遇才是最重要的。

以我自己為列吧,02年畢業,三流計算機學科,畢業後,正好趕上擴招潮,找不到工作。

不是找不到好工作,是找不到工作,連洗車,保險我都幹過,最後找到一個修電腦的工作,試用期300,過了試用期600。試用期三個月。

在北京三百塊錢一個月,真的不夠用,租房就要一百,月票30,還要吃飯,我晚飯幾乎沒有吃過菜,都是餅,饅頭加鹹菜過的日子。

幹了半年,幹不下去了。

我們的組長,技術好,乾的時間長,工資1200,一直不捨得走,現在還在那個公司幹。現在工資8千左右。

問題是有什麼用,技術好,實幹,踏實,不浮躁。現在也沒買房。也沒多少錢。

我出來,去了一家業務公司當技術,幹了一年,辭職自己幹。

我把那個業務公司的流程都學會了,然後自己開了個業務公司,自己招人自己幹。

我很努力,很吃苦,我能連續三個月吃方便麵,一次只吃一包,不能多吃,沒錢。大男人瘦到不到90斤,辛苦了三年,毛線沒賺到。三年了,我媽生病,我只拿的出來900元。

失望了,收手了,倒閉了,不幹了。一起共事的小姑娘,一個跑去給別人當二奶,一個找了個男朋友。

倒閉了,把東西賣賣,把帳收收,還有點積蓄,找了個女朋友,玩了半年遊戲,後來女朋友,看我頹廢了,讓我網上幫她賣東西,那個時候,06年吧,淘寶剛開始起來。

開始賣賣貨,玩玩遊戲,兩年過去了,手上竟然存了20多萬。

於是考慮結婚,買房,那個當二奶的同事,找我,一起去昌平買房,她當了兩年二奶,手上也有20來萬,我看不上昌平,於是她一個人去昌平買了。

我想在三環買房,那個時候08年,三環的房價8000左右,留下點流動資金,首付還差點,老婆有點錢,但是不給我,畢竟還沒有結婚。

我也不想要她的錢,自己一個月有一萬多收入,差幾萬首付,不就是幾個月的事嗎?又不是急著住。

結果,你們是知道的,離首付越來越遠。只好09年跑老家江西買房子結婚。

後來10年,我去老婆的城市山東臨沂。正好另外一個女同事,去了濟南,就開始說的找個男朋友的那個。

到現在17年,我在臨沂算是還可以,繼續做網購。在臨沂買了幾套房,幾輛車。還有個幾十人的廠子。

去濟南的女同事,跟她男朋友,10年在濟南買了個80平的二手房結婚,兩人都是上班族,合起來,一個月不到7000元。日子過的很緊吧。14年,通過接等辦法,把80平的房賣了,換了個120平的房。

沒錢裝修,一年後,才把地板的瓷磚貼上。

今天,我很有感觸,再我最努力的時候,我發現根本就賺不到錢,再我最頹廢的時候,我發現錢賺的很輕鬆。

在我以為我很成功的時候,北京的同事把房賣了,她結束二奶工作,找了個好人家嫁了。北京的房,賣了500多萬。

我雖然在臨沂有幾套房,幾輛車,可是合起來,也沒有500萬啊。連300萬都不到。

濟南的同事,兩口子吵架,鬧離婚,核算資產,120平的二手房,掛的價格是210萬,也不比我差。

我到底是成功人士?還是生活的失敗者呢?

成功到底是靠努力,還是機遇呢?


比你好嗎

先分享一則網上的小故事:

大學畢業後,我應聘到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做人資專員。
某日在整理員工檔案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策劃部總監蘇晴和公司前臺陳雯居然都是歷史專業畢業生,而且兩人畢業於同一年,進公司的時間也差不多,陳雯的畢業院校甚至比蘇晴的還要出名一些。

這就奇了怪了,為啥子都是同樣都是不好就業的專業,畢業後卻有了不小的差別。

於是,作者就留心觀察,她發現啊:

蘇晴做起事來總是雷厲風行,是特別愛動腦筋的那種人,對於公司分配的任務,她相當用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將策劃文案做得漂漂亮亮,拿到的獎金總是別人的好幾倍,是一位極具“錢途”的知性女白領;相比之下陳雯則懶散許多,前臺的工作比較清閒,除了收發傳真、接聽電話和接待客人,基本上就沒什麼事情可做了,所以大部分時間陳雯都在上網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寶”。

那篇文章的作者,還分別找這兩個人聊天了:

蘇琴,也就是那個總監,剛開始畢業求職的時候,其實也是各種不順利。

投了很多簡歷,也沒有多少家有回應,就算回覆了的,不少也是在走過場,靠譜的單位並不多。

一開始人家不要啊,因為專業不對口,然後蘇琴就軟磨硬泡,直接說先試用,暫時不拿工資,而且如果不行,公司可以隨時開除自己。

然後,實習的日子裡,拼命學習和努力,終於還是有好的表現。

最後,他發現:

其實只要開動腦筋、不斷思考和學習,踏踏實實也上進,什麼專業學校和學歷,都不是大問題。

與之相對的是公司前臺陳雯。

陳雯則表示,沒辦法,現在競爭壓力那麼大,自己學的又是冷門專業,而且家裡也沒什麼背景和關係,還是女生,沒有背景、關係,專業又不好的女生,這個社會真是難以立足和發展。

作者說,那個總監好像也是同一個專業哦……

結果話還沒說完就被陳雯打斷,“誰叫人家運氣好呢……”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沒有什麼感悟呢?


畢業之後人與人的差距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關係和機遇,還是有很重要影響的,這點不可否認

,不然就成了心靈雞湯了。


但是,除此之外呢,肯定還有個人因素吧,主要體現在:


內部歸因vs外部歸因


內部歸因的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且積極尋求對策和解決方案;外部歸因的人從來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和不足,老是把問題歸結於外界、他人、環境和機遇。

比如總監蘇琴就是典型的內部歸因,前臺陳雯則無疑是外部歸因。


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我們對於目標的追求和堅持。

成就動機弱的人得過且過,沒有追求,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娛樂玩耍方面,在工作上卻一點也不上心,比如陳雯,除了收發傳真、接聽電話和接待客人,基本上就沒什麼事情可做了,所以大部分時間陳雯都在上網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寶”,卻從來沒想著怎麼去學習和提升,更沒有踏踏實實的行動。

成就動機強的人則是不斷給自己設置目標,並且持之以恆的努力提升來實現目標。就像蘇晴,是特別愛動腦筋的那種人,對於公司分配的任務,她相當用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將策劃文案做得漂漂亮亮

日積月累,你說差異能不產生嗎?!


至於學歷,其實更多地是個敲門磚,的確還是會有影響的,如果學歷不行,可能連門檻都進不去,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確實會是阻礙。但一個人要真能持續學習和提升,抓住每一個機會,總還是有出頭之日的。


專業的話,其實大多數崗位都沒有嚴格的限制,技術類和研發類崗位除外。

你看各個專業都有混的好的,也都有混得很差的。


這是我的觀點,你是否認同呢?


馮起升

剛看到這個問題,發現是大家常愛自問的老問題;再看前幾位答題者有幾位均是國內名聲叫響的大咖。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高級教師”感覺壓力較大,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回顧幾位我大學同學目前的現狀:

一,大學團支書,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校入了黨併成為優秀黨員,畢業後進入國務院工作,成了中級幹部,是當地小縣家喻戶曉的寒門英才。

二,大學班長,因思想幼稚,政治覺悟不高,違返校紀校規,被學校推遲兩年畢業,後分配到一山區任教,現在當地一高中當一普通教師。

三,班上一女“學霸”,畢業前夕考入清華碩博連讀,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後,現入美籍,是該校終身教授。


四,我的大學好友因是老幹家庭,加之文筆功底深厚,畢業後分到一省政府秘書處工作,現是當地政治明星。

五,校友某君因工作不如意,辭職下海,現在深圳某美資企業任高管,年薪二百萬。

六,本人分到鄉村任教,感覺農村孩子考出來就不易,愛上了與孩子打交道的工作,三十出頭就被評高級教師,是當年獲此榮譽中年齡最低的一位。錢不多,職不高,節假日經常有學生髮短信問候,心裡蠻滿足的。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大學畢業二十多年,當年從同一港灣出發,如今同學間的差別也夠大的了。我想,原因主要如下:


1,機遇對每個人不一。俗話說,蛇有蛇路,蝦有蝦路。各人手中資源不一,機遇自然不一。有人敏銳地把握了,有人不經意間溜掉了。


2,對人生規劃不一。有人想從政造福一方百姓;有人想富家,當個富家翁;有人想從教,當個教書郎。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造成結果。


3,個性,環境不一,適應能力有差異。有的人性格屬狼,闖勁大;有的人性格如虎,一往無前;有的人性格似羊,安於現狀。自然有人成功,光彩照人;有人平庸,平平淡淡。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生一輩子太短,成功沒有標準,只要自已覺得生活快樂,有個健健康康的身體足矣!你認為呢?請留言喲!


鄉村高級教師

實際上,大學畢業之時,同學之間已經開始有了差距。比如這四年來專業學習的收穫、對未來的規劃、認知的升級等。如果說大學畢業後,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主要包括擁有的平臺、人脈、資源等,這些決定了你以什麼起點走向社會。

有些同學父輩們甚至祖輩們的努力,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調動人脈資源、信息資源,這些都使即便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學生,後有很大的差別。不僅僅是這些,不同的父母教育背景不同、認知模式不同都是一些無形的資源,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對人生的態度,這些都將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

主觀原因

除了客觀上的差異,主要是主觀上的差異,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差異

大學畢業後,有些學生走向社會,很多學生一開始就有了規劃,加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去主動結識一些人,去學習對未來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提前去了解自己想要進行的行業,這一系列的做法,都使他們對未來的認知有所不同,可以說是認知的差異,導致他們對未來職場的態度的不同。

2.是否提升

很多學生從學校走向職場,一開始都是豪情萬丈,對未來充滿希望,想要大幹一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職場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都會影響一些人的鬥志,而有些面對困難,選擇提升自己去應對,通過外出學習、閱讀、向他人請教等方式,讓自己的職場技能、專業能力得到提升;而有些人就在不斷的重複過往,用同一種和某幾種能力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所以是否選擇提升,決定了大學畢業後他們之間的差距。

3.性格特徵

有句話叫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聽起來有些絕對,但不無道理。很多人走向社會,甚至在學校,性格的問題成為他或她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障礙。有些人,能夠樂觀積極、換位思考、具備同理心等等,能夠有良好的溝通和合作能力,這此基本的素質和性格特徵都是行走職場必須具備的,也會為自身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機會。而很多時候性格的缺陷,會很大程度阻礙職場的發展。

4.機遇不同

當然也存在的機遇的不同,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機會往往留給準備好的人,所以,很多看似機會,也是持續努力的結果。

我是許悠然,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起交流,共同成長,未來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