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三十六

在古代,中國與西方在管理和策劃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區別,西方在認知、邏輯、概率統計等方面比較發達,而中國在智謀、感悟和情思方面,特別是在治國安民、馭臣掌兵、為人處世、謀事知人等的智謀方面,卻比較發達。或許可以說,西方擅長於認知方面,而中國擅長於智謀方面,西方“善知”,中方善“謀”。

中國古代謀略文化源遠流長,既豐富,又深邃,中國古人很善於謀事、謀生、謀國、謀兵等,中國古人擅長於在日常生活體悟人生智慧,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語)中國古人善於從智慧方面去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的豐富內涵,去總結經世致用的道理,將“極高明”與“道中庸”(馮友蘭語)緊密結合起來,既重視願景與理想,又注重當下的穩妥的行為,知行合一。

與西方管理學說相比,中國古代謀略文化雖然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和數字化的概率統計,但是,它注重與政治、倫理的結合,注重與和實際活動緊密結合,看似很平常,卻是很深刻的;看似很實用,其實卻非常睿智。

中國古代謀略思想倍受重視,各階層都很重視謀略文化。在朝為官的,雖然表面上冠冕堂皇,保持一種正人君子的樣子,大講仁義道德,但是,在背地裡卻十分崇尚謀略家,青睞謀略思想,運用謀略方法,閱讀謀略書籍。而在野派中,無論是歸隱的,混江湖的,佔山為王的,還是遊歷山水的,也都對謀略思想津津樂道,對謀略家倍加讚賞。坊間市井,更是廣泛流傳著很多謀略家的故事和傳說。民間大眾對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如姜子牙、范蠡、孫武、張儀、蘇秦、韓非、張良、東方朔、諸葛亮、劉伯溫、曾國藩等,有一種讚賞和崇拜的心理,一代代流傳著他們的故事。

中國古代的謀略思想不僅很豐富,而且還形成了各個不同學派,各個不同的理論形態,此外,古代各階層、各個行業,也都大體有其謀略理論。比如,帝王有治國馭臣之道;大臣有謀權佐王之術;武將有用兵佈陣方略;文人有經世致用的方法;商賈有謀市聚財之法等等。

中國古代的謀略文化書籍也相當不少,比如,有專門論述謀略的專著,如《鬼谷子》《素書》《長短經》《權書》《帝王圖鑑》等,還有一些名為史書,其實是政治謀略方面的專著,如《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而《史記》中更是在每一篇後有《太史公曰》,闡述的就是司馬遷的謀略觀點。此外,在諸子學的各種論著中,有相當的篇幅也是談古代謀略思想的,古代謀略文化的各個學派,如儒家、道家、縱橫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他們的謀略思想也主要就是在“子書”中闡述的。

中國古代的謀略思想,有幾個類型的理論形態,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它們形成了中國古代謀略思想的主要內容,至今仍很值得探討、揚棄和借鑑。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秦始皇畫像

帝王權謀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可能是最受重視也是最發達的謀略思思。中國古代的主要政治體制是帝王專制,帝王佔據著統治機制的最高層,掌控著至上的權力,所以,帝王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古代的政治生態中起決定作用,帝王的統治方略也成了政治家們、權貴們和學者們聚焦的政治論題。帝王如何統治,以什麼方式進行統治,如何管理朝廷,如何授權與牽制,如何立威與納諫,如何設計互相制衡的權力機制等等,都是倍受關注的權謀熱點和治政的理論要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形成了精緻、完整和系統的帝王之學。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帝王權謀成了重點討論的議題之一,帝王之學構成了古代典籍的重要部分,比如《尚書》中的《洪範》,道家學說中的“人君南面術”,《四書》中的仁政統治方略,還有《長短經》《素書》《管子》《商君書》《韓非子》《春秋繁露》《淮南鴻烈》《資治通鑑》等,都對帝王之術有詳細的論述,甚至以帝王權謀為主要內容。

古代各主要學術流派,各學派的主要理論學說,也皆是以帝王權謀作為重要理論來闡述的,比如,儒家的仁政學說、“道統論”、“內聖外王”說、“民重君輕”論,以及“修齊治平”理論等,皆是圍繞著君王統治術而展開論述的;再如,法家“緣法而治”的基本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管理原則,特別是“法、術、勢”的學說,也都是從君王的角度去探討的;又如,道家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基本原則,以柔克剛、以進為退、以柔弱勝剛強等處事策略等,也都是要求帝王應採納的治國方法;還有,墨家的義政、非攻論,名家的刑名之學等等,也是奉勸君王要採納、堅持和實施的政治策略,各學術流派的謀略思想,皆是希望能讓帝王能接受和運用,使其謀略理念能成為治國之道。

古代的皇權專制制度造成了政治體制上以帝王為絕對的核心,皇權不僅支配著政治生態,而且也支配著整個社會,支配著文化思想體制。皇權至上主義制約信仰、倫理、政治理念和宗族觀念,比如,在古代,“天地君親師”成為祭祀的最重要對象,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成為中國古人基本的價值理念,“忠君”成為極其重要的觀念。帝王被尊稱為“天子”,即“天之子”,體現著君權神授的觀念,而這種觀念正是為了傳播和強化君權神聖化的統治原則。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漢武帝畫像

帝王權謀理論表為幾個根本性的論點:其一是認為帝王的統治權是受命於天的,誰如果反對,便是逆天行為,是必須受懲罰的。如此一來,統治者便可以用法律、倫理,以及族規民約等方面的手段來對不忠的人(即逆天而為之人)進行懲罰。其二是認為一切土地和人,皆是屬於帝王的,《詩經》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普天之地,皆是帝王的土地,而地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帝王擁有一切。其三是認為倫理政治一體化,強調“家天下”的理念,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所以“國即是家”,整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或大家族,而皇帝就是家長或族長,比如,宋朝就是“趙家天下”;同時,“家即是國”,一個家族或家庭,必須堅持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倫理道德理念,姓氏族內,家規族規堪比國家法律,甚至有時比政治規則還更嚴厲,家族族長有權懲罰和處置家庭成員或族裡的人。在族姓內,很多時候,族長比地方官員還更有權勢,血緣關係比政治關係更重要。所以,說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國同構”是很有道理的,而“家國同構”就是血緣倫理規則導向於鞏固和強化皇權專制秩序的典型結構,倫理為政治服務,這就是古代帝王權術最厲害的招數之一。其四是確立和實施了君權的單向控制,強調君尊臣卑的控制機制,將“君為臣綱”作為政治文化必須自覺認同的基本原則,並以“君為臣綱”來統領“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一方面,使政治綱領成為倫理綱常推行的目的,並維持倫理綱常的正統性;另一方面,讓倫理綱常為政治綱領服務,而在政治綱領的維護下保證倫理綱常的擴展和傳播。於是,“三綱五常”就成了融政治與倫理為一體的帝王統治的高明策略,也是很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的帝王統治術。

歷史上,所謂有雄才大略,能成大功立大業,創造盛世繁華局面的有為、傑出的帝王,如劉邦、曹操、漢武帝、隋文帝、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康熙、雍正等,大都是深諳帝王權謀的政治家,他們的政治成就也都是建立在嫻熟地運用帝王統治術的基礎上的。而改朝換代之時,繼位的新帝王,常常以承繼先皇的權謀治術為頭等要務,視先皇的帝王之術為統治秘訣。

據說,唐朝李世民專門撰寫了《帝範》一書,專論人君之道,很隱秘地論述帝王的統治權謀,當他將《帝範》賜予他的兒子時再三叮囑,一定要將書中所述的統治術作為他的遺訓。李世民對他兒子說:“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帝範》成書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是很重要的帝王謀略典籍,為後世帝王所重視。

總之,皇權至上的專制政治機制造成了文化思想聚焦於帝王之學,而帝王權謀也就成了古代中國社會最受重視的政治思想主題,也成了古代謀略文化的核心論題,同時,也成了政治學、歷史學、謀略學和管理學持續關注的重要論題,中國古代的帝王權謀、帝王學、帝王之術等,是很值得從管理學的角度去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而帝王權謀中的具體理論,包括馭臣之道、用人策略、任將之法、牽制之術、立威方法、治軍之策等,將另文討論。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曹操畫像

士人智謀是僅次於帝王權謀的重要的謀略理論。古代士人以學習知識和傳播文化為主要職責,他們是文化思想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士人是一種身份,有時也指一種群體,甚至也是一種內心的文化知識修養。士人有時也扮演著別的身份,比如,在朝為官的士人雖有官員的身份,但在學識上、修養上和價值觀上,卻仍有很明顯的士人氣質和很強的文化價值追求,官職只是他們的外在職務,而骨子裡,他們依然有著士人的性格和理想;還有,在野的士人,他們或在民間講學,或遊歷于山水,或隱居於山林,或潛身於寺廟(比如有些士人只讀經不信佛)等等,他們亦有士人的精神境界。在專制體制下,皇權至上制約著文化體制,古代士人往往與政治很難隔斷開來,他們在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倫理方面講仁義,教育方面傳道解經。當然,也有一些士人富有變革甚至反叛精神,他們與所處的朝代格格不入,傳播新理念,變革舊文化,倡導新理想,但從長遠看,他們仍是政治的參與者;還有一些士人,執意遠離政治,不求名利,追求超脫逍遙的境界,隱居於山林深處不問政事,不屑於權力,不涉經世雜務。但是,即便是躲開政治和世務,也是一種對政治的態度,是以逆反心理來對待政治,是對當時朝廷和統治體制的懟著的或不滿的態度。士人很難徹底獨立於政治。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張良畫像

在中國歷史上,從先秦到兩漢,士人的主要活動有相當的是集中於智謀方面,先秦諸子各種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諸子學爭鳴的精英人士,各種思想學說的傑出代表們,都努力在研究和探討治國理政的道理,各學派的代表人物都執著地奔走各方,勸說君王採取他們的治國謀略。比如,縱橫家們遊說四方,縱橫捭闔,出將入相,蘇秦遊說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聯盟,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任“從約長”(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權力大,有兵權),有權有勢,顯赫一時;張儀則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他被秦王封為武信君,掌秦國相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縱橫家在戰國時是很吃香的,他們因為縱橫謀略使君王們對他們很重視,因為縱橫謀略可以使國家強盛起來。

再如,春秋時,諸子學中的一些傑出學者,也都是努力爭取為君王出謀劃策的機會,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韓非等是如此,墨家的代表人物也多是如此,就連孔子,在辦民間學堂之前,也有過一段時間周遊列國的時光,他向君王們推介其“克己復禮”理論和仁政學說,只不過,當時的君王們更喜歡法家、縱橫家和兵家們,他們對儒家學說不感興趣,孔子只好去辦民間學堂搞教育了。

除了各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外,有水平的其他士人也多是努力在爭取謀國佐政,少數有機會擠上宰相、中書職位的士人,利用智謀輔助君王治國,並結合其政治理論追求推行政治主張,而一般文臣,或進諫上言,或為謀士佐助地方官員處理政務等,士人們很多是積極在為政而持“謀”的。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謀略思想(上)

姜子牙畫像

古代士人以智謀政的身份在不斷變化中,較早如姜子牙,被周武王稱為“尚父”,管仲被齊恆公稱為“仲父”,范增被項羽稱為“亞父”。漢初,張良成為劉邦的高級謀臣,劉邦曾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三國時,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於南陽呈獻給劉備關於蜀國未來發展的戰略策劃書——《隆中對》,諸葛亮從那時起,便結束躬耕隱居生活,成了劉備的軍師,南征北戰,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清時期,地方官署主管官吏聘請無官職的佐理人員(作幕、佐治或佐幕),幫助自己處理刑名、錢穀、文牘等事務,這佐理人員便稱為“師爺”,比如,嘉靖年間被譽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為典型的紹興師爺,據《明史》記載:“徐渭,字文長,山陰人。為諸生,有盛名。總督胡宗憲招致幕府,掌書記。”到了晚晴,出現了陶澍、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四位著名大臣設立的幕府,被稱為“晚晴四大幕府”,而晚清幕府中的幕僚即是由古代士人謀士演變而來的,由於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士人智謀的服務方式也不斷髮展變化,晚晴幕府不僅成了晚晴人才的匯聚之地,而且還促進了中國早期現代化變化,而後來,隨著中國歷史從晚晴進入了近代,幕僚也成了智囊人員或顧問。

士人智謀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髮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帝王、公侯,或是朝中官員好,甚至是地方督撫等,都把士人智謀視為是謀略支持的重要資源,都把有謀略的士子看成是出謀劃策的重要人才,無論稱為尚父、仲父、亞父,或稱為謀臣、軍師、師爺、幕僚等等,皆起著十分重要的智力輔佐功能。墨子說:“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墨子·尚賢》)這就是說出了士人智者的極為重要的作用。

聰明的帝王們都知曉士人智謀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尋找謀士和聘請謀士,讓謀士們為他們的統治出謀劃策。比如,早在商周時期,君王就知道聘請謀士的重要性,當時流傳著“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為了請到姜尚,周文王主動“上鉤”。春秋戰國時,列國君王皆在搶奪智謀人才,有智謀的士人是很受尊重的。蘇秦、張儀曾在多國任過高官,這即是表明有智謀的士人很有人才競爭優勢。後來,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故事,也是在表明君王求賢若渴的態度。漢武帝時期,有“舉賢良方正”的人才制度,是在選拔有學識、識智謀的學子;明清很重視科舉考試,是重在選拔賢智人才等。

從另一方面看,士人也以各種方式爭取能輔政為謀,努力爭取為君王出謀劃策的機會,比如孔子曾周遊六國,希望能得到君王重用,以推行其仁政和仁義;縱橫家四處遊說,成功說服君王,爭取權力,爭取權利,爭取官位,千方百計擠上高官位置,極力推行其縱橫方略;漢時設五經博士,學子們都爭先恐後往太學裡擠,力爭通過太學門檻,往高處晉升,有的士人後來果真當上了帝師。歷史上,還有一些士人,通過為皇家注經修史,或通過以詩文銘志來靠近高官權貴,努力另闢捷徑,想能成為權臣或高官的謀士。在官本位文化體制下,古代大多數士人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找為君王、公侯、高官、權貴等出謀劃策的機會,士人以其智謀換取權利,也博取功績和名聲。

《六韜•龍韜•王翼》曾論述了謀士的謀事職責,論述得很有道理:“主圖案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這即是說,謀士職責,乃謀國之案,消國之危,除國之患,評將之德才,嚴明對兵之賞罰,授人才以官職,決斷疑難問題,裁判處事之正錯。

從具體方面看,士人用智以謀事,可分不同層次,或者說,可分為由近到遠的不同謀劃方式:首先是為自己謀,只有先保存自己,並讓自己有生存的優勢,之後才能謀別的事。其次,是為別人謀,如果只“謀己”而不“謀人”,不為別人考慮,不為別人出謀劃策,那麼,這樣的士人就只是一個自我自私的人,那麼,他的智謀也就沒有真正的用處,成不了謀士。再次,是謀政治、軍事大事。政治是國家的根體制和建立體制的活動,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謀士必須能為其輔佐的主人謀劃政壇的競爭策略,謀劃兵家的攻伐妙策等。還有,是為國而謀。就是說,謀士要對國之資源、體制、軍力、人才和與他國關係等進行全面謀劃,提出強國和禦敵的戰略性計劃。最後,為天下謀,亦即“謀天下”,高境界的謀士,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關注天下蒼生的沉浮,籌劃的是大利於天下的大策略,這才是大智謀。著名的“橫渠四句”,即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說的就是大智謀的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