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啟示錄——論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利弊

歐元的創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西方金融市場動盪,為減輕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對西歐產生的衝擊,歐洲共同體便探索建立歐洲的貨幣體系,1969年歐洲共同體提出建立歐洲經貿聯盟的設想,1979年創立了“歐洲貨幣單位”,1999年1月1日在實行歐元的歐盟國家中實行統一貨幣政策,歐元在歐盟一部分成員國內部正式發行。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馬約》,《馬約》規定歐洲聯盟取代歐共體,歐洲統一大市場形成,2002年7月歐元成為 唯一合法貨幣。歐元由 和各歐元區國家的 組成的歐洲 系統負責管理。

1999年1月1日,作為歐洲經濟體一體化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歐元在歐盟一部分成員國內部正式發行,這是一種具有法定貨幣地位的超國家性質貨幣。這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貨幣聯盟實驗”。二十年後的今天歐元的成員國已經從最開始的11個國家擴張到19個,覆蓋了3.4億人口,歐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約佔36%,在國際貨幣儲備中佔約20%,歐元區的經濟規模也達到了11.2萬億歐元,從經濟體量看,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二十年的發展讓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流通和儲備貨幣。

歐元啟示錄——論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利弊

(歐元大事件)

歐元的成就:

歐元的使用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歐元區的經濟實力,提高了其與美國競爭的能力。例如:美國在IMF的份額與投票權均位列全球第一,但歐元區國家加總起來的份額與投票權均超過美國,在IMF事實上同樣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就是歐元區強大競爭力的體現。

減少內部矛盾。我們都知道兩次世界大戰均起源於歐洲,而歐元的使用導致歐元區國家捆綁在一起,歐洲一體化進程加深,實際上減少了歐洲大國重燃戰火的可能性,歐元使用之前,歐洲各國貨幣幣值“軟硬”不一,往往會因為各國的經濟基本面導致貨幣政策差異較大,從而引發歐洲內部經濟秩序的混亂,當然在面對金融動盪時,其抵禦風險的能力也較小,但2007年年底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美國經濟出現回落,但歐元區2008年第一季度還能維持2%以上的增長率,體現了歐元區強大的化解風險的能力。

歐元是在民族國家之上創設超主權貨幣的一種偉大實踐,這可能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最終方向。作為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創始人,羅伯特·蒙代爾被稱之為“歐元之父”。這種理論認為,在商品、資金、勞動力充分流動的區域內,尤其是對經濟週期與經濟結構趨同的國家而言,放棄主權貨幣、使用單一貨幣是利大於弊的選擇。而第二代最優貨幣區理論進一步認為,即使成員國之間經濟週期與經濟結構並不相同,但使用相同貨幣最終會導致這些國家在週期與結構方面越來越相似。換言之,歐元與SDR類似,都屬於創設超主權儲備貨幣的重要嘗試,這也是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重要方向。

歐元的挑戰:

雖然歐元的發行給歐洲國家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二十年的發展也暴露出歐元的問題,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這場危機觸發了歐洲的債務危機,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由於歐元區內部協調機制運作不暢,致使救助希臘的計劃遲遲不能出臺,導致危機持續惡化,最終演變成歐洲主權國的債務危機,這次危機給我們以警醒,歐元並非完美無瑕,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當外圍國家與中心國家面臨不同的經濟週期之時,外圍國家喪失了進行逆週期調整的貨幣政策工具。與此同時,財政聯盟的缺失使得中心國家不能對外圍國家進行足夠的轉移支付。這無疑會加劇外圍國家面臨的負面衝擊。其次是歐元區內部的國際收支失衡愈演愈烈,且對歐元區內的順差國缺乏制衡手段。雖然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在2008年之後的十年顯著緩解,但歐元區內部依然存在顯著的經常賬戶失衡。德國、荷蘭等國家有著顯著的經常賬戶順差,而南歐國家普遍面臨顯著的經常賬戶逆差。歐元區內部目前缺乏糾正成員國經常賬戶失衡的機制,對德國這樣的順差國而言尤其缺少約束機制。持續的經常賬戶失衡,既意味著資源錯配,也會加劇逆差國的債務負擔,最終為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伏筆。

免責聲明:通過本文發佈給閣下的資料包含的所有觀點、新聞、分析、報價或其它信息僅為一般市場評論,並非構成投資建議,也並非勸誘或推薦閣下買入或賣出任何金融產品。此外,本文內容是在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投資目標或財務狀況(包括存款規模,槓桿,風險接受程度和風險承擔能力)的情況下編制的。任何參考歷史價格行情走勢僅為提供資訊之用且基於發佈者自己的分析。艾德證券期貨及發佈者不承諾和保證該行情走勢可能會在未來發生,因為過去的表現不一定會說明未來的結果。發佈者相信本內容所包括的資訊的可靠性,但發佈者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性。閣下清楚發佈者製作本資訊的目的並非影響您的投資決定,因此,對於閣下因信賴此類資訊或進行任何交易所造成的任何虧損,包括但不限於可能會有的盈利出現損失,艾德證券期貨及發佈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