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債市預測之“貨幣-信用”

市場普遍預期,經濟下行壓力下,2020年貨幣政策會進一步寬鬆。博主認為,寬鬆政策需要對沖的並不是下行的經濟數據,而是萎靡不振的市場信心。寬鬆政策見效與否的關鍵,要看政策的“寬貨幣”是否傳導到了市場的“寬信用“。

“寬貨幣”到“寬信用”的核心節點在於信用傳導主體的意願。一系列貨幣寬鬆政策,或許能降低資金成本、能增加資金供給量,但只要市場避險情緒不降溫,微觀主體的信用傳導意願不足,最終會形成結構化的流動性矛盾。

沒有新增可開墾土地吸納,開閘放水就可能導致旱澇災並存;同樣的,沒有新增可吸納資金的安全資產,貨幣寬鬆很可能導致“資產荒”和“信用收縮”並存。

這種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會表現為“資產荒”。寬鬆政策下的大量資金,在避險情緒引導下傾向於追逐安全資產,買買買的結果,是國債、國開債、高等級信用債、國企債、城投債等利差進一步收窄,最終機構會面臨無合適優質資產可買的“資產荒”。

另一方面卻表現為“信用收縮”。避險情緒升溫下,信用鏈末端的弱資質國企和民企,融資環境在貨幣寬鬆環境下反而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出現資金充裕下“無資可融”的情況。

不管是利率倒掛,還是負利率,都體現出市場對未來的悲觀預期。尤其是對中國的債券投資人來說,經濟下行期,違約頻發,剛兌環境下養成的小心臟,哪受得了這刺激?雖說債券市場違約對機構帶來的損失遠不及權益市場,但股票投資畢竟沉浮多年,且跌了仍有漲回去的的希望;債券投資卻是收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違約頻發,人心惶惶之際,誰還有動力創造信用?

如果只是靠寬鬆對沖來平復市場情緒,可行嗎?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下,很難。全球負利率出現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想要提振機構的風險偏好和信用創造意願,但結果呢?越刺激,市場寬鬆預期就越強烈,避險情緒愈演愈烈,資本市場就在結構性“資產荒”和“信用收縮”並行的困局中越陷越深。機構爭先恐後把優質資產買成了負利率也在所不惜。畢竟,在悲觀預期下,當下-1%的收益,相較於未來-3%的收益也是划算的投資。

“我們將牛牽到水邊,告訴它們水的味道不錯,但它們並不喝。所以我們應該親自喝水,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這是日本政府提振市場情緒的做法。結果呢?財政把自己灌了個水飽,但資本市場的牛,無動於衷地觀看財政喝水秀,依然不愛喝水。

風險偏好的恢復根本上取決於市場對未來預期的邊際改善。如果寬鬆政策對改善預期無益,反而會助長“悲觀+寬鬆”預期,會進一步強化“優質資產荒“和“信用收縮”的結構性矛盾。所以,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你相信明天會更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