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策略

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策略

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和強大動力。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是青少年,學校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 愛國主義教育要體現“三性”

1.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連續性。以歷史的風雨,現實的國情,使學生明理動情。熱愛祖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熱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祖國,更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這兩者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特。因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教育中,必須注意把歷史與現實有機的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時代延續性。

2.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正面疏導性。以今日的成就,明日的輝煌,使學生堅定信念。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中小學生的價值觀、思想品德主流是好的,令人欣慰。學校要緊密聯繫社會現實,結合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等特徵特點,堅持正面疏導,才能更好地替他們解疑釋惑,堅持正面教育,積極疏導,啟發自覺,自我教育的方針,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策略

3.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性。通過刻苦的鍛鍊及豐富的社會實踐,使學生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提高認識上,而應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要使愛國主義教育融合於學校的端正校風、學生的行為規範之中。使學生把愛親人、愛鄉土的感情,逐步擴大到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由愛集體的觀念昇華為對民族和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切。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六個結合”

1.愛國主義教育與重大節日、紀念活動相結合。如結合元旦、春節、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日的慶祝活動,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五四精神”、抗戰精神、熱愛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等教育,並使每個重大節日、紀念日都能體現愛國主義教育主題。

2.愛國主義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自覺貫徹中共中央有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文件精神,研究教材,挖掘教育因素,結合學科特點和德育個性,找準切入點、尋找接合點、抓住疑難點及學生關注的熱點,有機、適度、自然、和諧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3.愛國主義教育與落實規範、禮儀常規相結合。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一精神,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規範。要使學生的愛國之情轉化為效國之行,必須抓好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小學生禮儀常規的貫徹落實。在明理、知事、動情、養成四個環節上下功夫。要重視學生的品質、人格教育,重視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在德智體美勞各種活動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通過開展文明學生、文明班級等活動,使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我做起。

4.愛國主義教育與學校的各項專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學校要精心設計各項教育活動,要既要體現鮮明的教育專題,又要講究教育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開展舉行的主題班會、讀書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書法、演唱會比賽、影評大賽等項活動,使愛國主義教育滲透於活動之中。

5.愛國主義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愛國主義要體現鮮明的世代時代特徵,就必須實現由封閉單一的線型向開放多元的網狀型轉變,學校要主動採取利用家長會、家長接待日、家訪、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踐等形式與庭、“關協”社區教育及其它單位部門加強聯繫,互相溝通,使愛國主義教育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並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氛圍。

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策略

6.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習榜樣、典型結合。在新時期,我們可以通過各行各業湧現出現的道德模範、中國好人、時代楷模、感動中國人物等先進典型人物,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特別要注意用學生身邊的真實的典型,引導他們不追明星學英雄,使抽象說教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增強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