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太陽底下並無新事,但人的關注點年年不同。有牆在建起,也有壁壘在不斷打破。雖然一早各個行業就在嘗試著跨界的舉動,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引發關注及思考。固有的邊界正在消失,一些嘗試正在進行,“無界”的世界會是一番什麼情景?

一年12個月,12年一個輪迴。“12”這個數字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本期《藝術商業》用12個故事來勾勒2018年藝術圈的“無界”紛紜,管中窺豹,但寥勝於無。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藝術商業》2019年1月刊

重 磅

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現象

人工智能藝術:一場用算法固定創意的馬拉松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10月20日,央視熱播的綜藝節目“機智過人”上,由名為道子的人工智能所創作的國畫,與兩位人類專業畫師同臺競技,讓觀眾找出哪一幅畫為人工智能所作。最終,3位嘉賓和現場100名觀眾在兩輪比賽中,還是沒辦法將道子找出,道子順利通過“圖靈測試”。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 年 10 月,AI 創作的油畫《埃德

蒙·貝拉米肖像》(Edmond Belamy)

以 43.25 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供圖 :佳士得

5天后,在佳士得,一幅名為《埃德蒙·貝拉米肖像》(Edmond Belamy)的油畫以43.25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與同場拍賣的一幅畢加索畫作的價格相當。在3個月前,佳士得決定拍賣該畫作時,估值最高不過1萬美元。更惹人注意的是畫作上的落款是一串難以解讀的符號(即代碼)。

又是一幅人工智能創作的畫作……藝術家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機器替代的職業之一,但這個觀念的根基已經開始鬆動了。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3D 打印小龍蝦表面的饕餮風格圖案由道子生成

teamLab帶來的跨界之思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繼teamLab在北京佩斯中國首展、深圳第二場展覽之後,2018年5月,“teamLab未來遊樂園”引入武漢,落座漢江路商圈,對公眾開放,一如既往地再次引發觀展排隊熱潮。時至今日,teamLab在各地的展覽,幾乎都會製造一波公眾熱情參與的網紅現象。teamLab現象被公認為跨界經典案例,即便身處爭議,但不可否認它的作品及商業上的成功。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The Way of the Sea, Floating Nest

teamLab

Exhibition view of 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生物藝術在中國破冰,betterlate than never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9月5日,“後生命”第二屆BMAB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幕。雙年展是一個推動藝術與科技交叉實驗的國際學術平臺,

集中呈現了藝術家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實驗。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的《藝術與腦科學》課程是國內首個涉及腦科學的藝術課程

圖為學生用 EEG 完成的藝術創作,利用腦機接口設備觸發音樂

魏穎是其中的策劃人之一,目前在中央美術學院教生物藝術。近兩年,“生物藝術”這個詞條在中國大熱。“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研究者魏穎對於外界忽然燒起的一把火併不覺得驚訝,只是覺得時間到了,用她的話來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好過不來)。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奧倫·凱茨《無害皮夾克》

科學瘋狂起來,就是藝術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在2018年9月舉辦的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上,來自MIT媒體實驗室的劉昕策劃了“AGlitchintheStars:太空探索計劃”的首次藝術展,其中包含了6個部分:Telemetron(一種只在零重力狀態下演奏的樂器)、Orbit Weaver(太空編織者)、Spatial Flux(在零重力下貼合人體的氣動硅膠表面)、TESSERAE(下一代零重力棲息地中的自我組裝設施)、Smells for Space(捕捉地球記憶的零重力環境中的香水)、Grappler(在小行星上著陸設施中的發射與錨定器)。對公眾來說,宇宙從來都是科學家們的領地,當藝術家們開始介入,不免令人疑惑,科學與藝術之間,是否真的到了無縫對接的地步?藝術是否只是成為科學的花邊裝飾?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劉昕在零重力環境下表演

藝術讓商業品牌與世界兼容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LOUIS VUITTON、GUCCI、Hermès、PRADA相關的藝術展覽競相開幕。品牌與藝術的聯姻越演越熱,其中的邏輯也非常清晰。當顧客的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對於商品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也大大增加,商業品牌就需要不斷提升與增加這些屬性。對於藝術家來講,當現代藝術越來越趨於表達概念,而非由藝術家手工而產生的創作時,藝術家對於作品的生產,早已進入工廠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徑。

品牌與藝術兩種語言愈加相似又各自獨立,為他們雙方的跨界提供基礎。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藝術家此在”展覽現場

作家的書法展,比作家和書法更紅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書法藝術“出圈”了。在文學界頗有熱度的兩位作家—馮唐和莫言,分別辦起了有模有樣的“書法展”。作家通常被稱為“寫字的人”,然而,當他們真正寫起字來時,文學界為他們的“跨界”擊掌叫好,書法界卻對他們投來了無盡的鄙夷。

當代藝術在公共空間中重構與生長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無疑是公共藝術蓬勃發展的一年,在這種火熱現象的背後,與城鄉建設以及公共空間發展的需要密不可分。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種催化劑、一個槓桿,其目的是為了支持和推動公共空間運營能力和發展。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張兆宏《天圓地方》,一個美術館

藝術家和公共空間運營者越來越發現相互間發展夥伴關係所帶來的益處,也正在有意識地將藝術及創作過程中轉變事物的力量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之中。

但另一方面,在這種浪潮翻湧的背後,藝術作為一種激勵和提升公共空間內部情感和活力狀態的機制,考驗的絕非僅僅是藝術創作的內部邏輯,而是作品是否有效地發揮了與空間發展和變革有關的一系列“工具職能”。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小販們在手美術館計劃的開幕式上

人物

譚平與滕菲:創作無界精神相通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無論在哪個圈子裡,伉儷攜手總比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得有力量。一個幸福的組合,往往能呈現出1+1>2的效果。在藝術圈,這樣的伉儷也不在少數。但如果在藝術之內再加上“跨界”這個定語,符合條件的組合便屈指可數了。其中,譚平與滕菲,總是令人最先想到的一對。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滕菲的設計作品《寸·光陰》

譚平與滕菲,是藝術圈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同樣以無界的藝術與設計知名。在與他們的對話中,譚平經常會說到“她”如何如何,而“他”同樣也是滕菲口中出現率極高的詞彙。他們彼此欣賞,更難得的是理念一致、靈魂相通。在他們看來,藝術和設計之間的界限就像他們二人的關係一樣,彼此交界、融匯。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滕菲的當代首飾作品《梅香》

鄔建安:極古老的東西,就是極未來的東西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3月,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不息”中國館北京站上,藝術家鄔建安在這個“威尼斯”展覽裡交出了他認為“中國”最有力的部分—與中國傳統手藝人合作,長期以當代藝術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化生”的作品:手工鏤刻牛皮製作的《九重天》、用銅板切割的雕塑系列《白日夢樹林》、與皮影大師汪天穩合作的《七座山》系列、與蘇繡大師姚惠芬合作的《崖山》系列以及最新的水墨剪紙作品《五百筆》。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鄔建安在京郊的工作室

這場展覽因其強烈的中國民間藝術敘事風格,在當時引發了藝術合理性的爭議。如今風浪平靜,反而能讓我們觀察這樣一位藝術家,是如何建構傳統與當代的轉換與融合,擴展人們的藝術想象與精神世界的。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鄔建安為自己在嘉德藝術中心的展覽籌備作品

埃利亞松:用合作對抗世界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3月25日,紅磚美術館推出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個展“道隱無名”,成為當下京城最為火爆的展覽。這位創造了無數奇觀的藝術家,非常擅長運用多種媒介“製造”出自己的作品。但他的創作遠不只停留在藝術領域。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埃利亞松工作室和食物

藝術、美食、科學、社會活動……你很難用一種標籤去界定埃利亞松以及其工作室所做的工作。或許,它們從來就是沒有界限的,就像埃利亞松自己說的那樣—只有攜起手來共同去應對世界的問題,我們才是強大的。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聲音銀河》,不鏽鋼、鏡、鹵素燈,506.5 cm,2012

2018 年北京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

項目

跨界是一個驚險的跳躍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9月,京城東郊觀唐藝術區以“桃花源”為主題,在園區內舉辦開幕儀式。葉錦添為開幕式進行舞美設計。以“桃花源”為主題的首屆觀唐藝術季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跨界的多元藝術盛宴,既有藝術與科技的跨界,又有藝術與建築、藝術與人文的跨界,葉錦添執導下的“桃花源”既有從音樂、舞蹈、舞美以及與觀唐美術館建築的跨界對應,又有聲光電的新媒體沉浸式體驗。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葉錦添全觀演出《桃花源》

開幕演出是一個方面,作為載體的觀唐藝術區本身,也並非單一的美術館,或是會館,你無法給它貼上固定的行業標籤,它未來的走向,並不是單一產業模式。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葉錦添全觀演出《桃花源》

特殊人群與普通人群的無界戲劇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主持人馬東曾經在《奇葩說》節目中揭開過一個辯論界的普遍事實,在中國內地以外的華人區域,辯論往往是患有情感障礙的孩子得以緩解症狀的有效方式,如果在情感、精神上的與眾不同算是病,那麼這個世界往往給他們準備一份解藥。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 年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藝術共享·戲劇融合”活動現場

在我國,2016年正式將自閉症歸為精神殘疾。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先天腦部結構不同造成的社會交流障礙。如馬東所說的辯論,戲劇也正被嘗試用作對自閉症的治療中。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 年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藝術共享·戲劇融合”活動現場

視 界

憂鬱與溫柔:天才藝術家的18歲到25歲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一個多世紀前,巴黎的畫廊主發現了天才畫家畢加索。如今,巴黎的博物館再次向他致敬:由奧賽博物館與巴黎畢加索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畢加索作品展:藍色與粉紅色時期”(展出時間至2019年1月6日),用嶄新視角呈現了西班牙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早期(1900~1906年)創作的畫作與雕塑,還有他接觸過的同時代藝術家和前輩藝術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呈現其對畢加索創作的影響與啟發。這是自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7年開始展出以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呈現畢加索早年時期作品,參觀者摩肩接踵。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畢加索《坐立的小丑》,1901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Succession Picasso 2018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畢加索《牽馬的男孩》, 1906

©MoMA, New York

弗朗西斯·埃利斯:勾勒日常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從2018年11月9日到2019年2月24日期間,在外灘美術館開啟的“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是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此次展覽有1300件作品展出,包括藝術家的手稿、影像、素描、油畫和繪畫等。展覽取名“消耗”,源於喬治·巴塔耶的精妙概念,即對人類活動而言,過度的“非生產性耗費”與“生產性消費”一樣重要。這一觀念恰好是理解埃利斯藝術實踐的一個角度,即勇於直面社會現狀,對視覺感官存疑,重新思考體力勞動和時間消耗的意義。而弗朗西斯·埃利斯則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寓言者,為這些瑣碎的日常、我們消逝的時間重新正名。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展覽現場圖 , 上海外灘美術館,2018 年

圖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惠允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弗朗西斯·埃利斯《龍捲風》(視頻截圖)2000-2010 年,單頻錄像投影,

彩色, 5.1 環繞聲道,39 分鐘

與朱利安·德沃和拉斐爾·奧爾特加合作

經 典

仙遊發問:中式傢俱的下一站是什麼?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通常人們對於中式傢俱的印象止於清代,清代之後什麼樣的傢俱才能代表中國設計?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春在展廳的當代中式傢俱

仙遊是著名的中國古典傢俱之都、閩作傢俱的發源地,而什麼是閩作?中式傢俱的精髓是什麼?中國古典傢俱在今天有沒有進一步發展?未來在哪裡?

即便在仙遊走一圈,對此也很難找到答案,直到德古當代中式設計傢俱美術館的成立。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德古詠竹系列

作為館長,創始人陳國凡用父親的名字為這座美術館命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沉的傳承。他同時還是“仙遊古典傢俱製作技藝”傳承人、德古家居 DEGOO創辦人兼創意總監,陳國凡希望利用仙遊本土的優勢,在略顯困難的市場寒冬中往前走一步。

人 物

趙屹松:冬季到三亞來看展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一輪又一輪的降溫接踵而至,大半個中國的人都在寒風凜冽中瑟瑟發抖。很多人的心願,也都從“過年出去玩”變成了“去三亞過冬”。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董文敏《反射天空》單頻道錄像,10'

華宇青年獎入圍展“前提”展覽現場

2018,海南三亞

冬天的三亞,有藍天白雲,有浪花滔滔,有最天然、溫暖的自然風光。然而,在這個被譽為冬季度假勝地的地方,是否缺少了些許人文內涵呢?那麼多的遊客,除了看山、看海,還能看些什麼呢?趙屹松說:還可以來看看藝術展。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郭城《一個被恰當重塑的過往》,建築廢料,霓虹燈,風向標(復刻),尺寸可變,2017

華宇青年獎入圍展“前提”展覽現場,2018,海南三亞

作為“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的創始人,趙屹松將藝術、文化帶到了三亞,為冬天的三亞添上一筆人文的氣息。

視 角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11月26日,科學家賀建奎發佈聲明稱一對名為璐璐和娜娜的基因編輯的嬰兒誕生,通過去除了CCR5基因,終身對HIV免疫。消息一時引發輿論譁然,有人批評、質疑他無視科學倫理,也有人大膽想象未來人類生活。其實在古代人類文明搖籃時期,先人們就想象出各種各樣的神,想象出人與獸雜交結合的奇異生物,因為技術原因他們只能通過傳說、繪畫或雕塑等形式表現出來,可以算是基因編輯的想象基礎,保留著原始人類對自然界其他生物獨特性的渴望與敬畏。

當代藝術正在從純藝術向社會學演變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2018年的“透納獎”又讓人們驚呼一片,誰也想不到夏洛特·普羅哲(Charlotte Prodger)這個酷兒女孩居然以一部手機拍得的視頻作品取得頭籌。連一向保守的英國媒體都評價道:“這屆‘透納獎’真是充滿了政治氣氛。”再查看幾位優秀候選人的作品,似乎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意味。

“藝術鄉建”可以復興鄉村嗎?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如今,美術館館長、畫廊主等追求的人流量成為衡量藝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而當代藝術邊界的愈發模糊以及展覽主題的大同小異使得人們對於白盒子展覽的興趣日漸減弱。身處其中的藝術從業者們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藝術鄉建”。

藝術鄉建背後似乎隱藏著對於鄉村主體的某些固有成見。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寫道:“鄉下人在城裡人眼裡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病貧聯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村的症候。”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藝術走進鄉村?這是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還是城市化進程的鄉愁情思?

為什麼藝術家和機器人能把天聊死?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圍繞年度主題“未來演化”,北京現代汽車文化中心於2018年12月8日特邀邱志傑(藝術家、策展人)、陳琰(微軟小冰資深產品經理)及微軟小冰(人工智能)作為特別嘉賓,講述關於未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邱志傑準備了近90個關於藝術、哲學、宗教的問題,與18歲少女詩人人設的小冰進行交流,小冰顯然不太喜歡邱志傑提出的問題。

趨 勢

雜誌推薦|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藝術畫像無界”

雜誌已經在有贊商城上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