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但人的关注点年年不同。有墙在建起,也有壁垒在不断打破。虽然一早各个行业就在尝试着跨界的举动,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引发关注及思考。固有的边界正在消失,一些尝试正在进行,“无界”的世界会是一番什么情景?

一年12个月,12年一个轮回。“12”这个数字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本期《艺术商业》用12个故事来勾勒2018年艺术圈的“无界”纷纭,管中窥豹,但寥胜于无。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艺术商业》2019年1月刊

重 磅

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现象

人工智能艺术:一场用算法固定创意的马拉松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10月20日,央视热播的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上,由名为道子的人工智能所创作的国画,与两位人类专业画师同台竞技,让观众找出哪一幅画为人工智能所作。最终,3位嘉宾和现场100名观众在两轮比赛中,还是没办法将道子找出,道子顺利通过“图灵测试”。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 年 10 月,AI 创作的油画《埃德

蒙·贝拉米肖像》(Edmond Belamy)

以 43.25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供图 :佳士得

5天后,在佳士得,一幅名为《埃德蒙·贝拉米肖像》(Edmond Belamy)的油画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与同场拍卖的一幅毕加索画作的价格相当。在3个月前,佳士得决定拍卖该画作时,估值最高不过1万美元。更惹人注意的是画作上的落款是一串难以解读的符号(即代码)。

又是一幅人工智能创作的画作……艺术家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之一,但这个观念的根基已经开始松动了。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3D 打印小龙虾表面的饕餮风格图案由道子生成

teamLab带来的跨界之思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继teamLab在北京佩斯中国首展、深圳第二场展览之后,2018年5月,“teamLab未来游乐园”引入武汉,落座汉江路商圈,对公众开放,一如既往地再次引发观展排队热潮。时至今日,teamLab在各地的展览,几乎都会制造一波公众热情参与的网红现象。teamLab现象被公认为跨界经典案例,即便身处争议,但不可否认它的作品及商业上的成功。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The Way of the Sea, Floating Nest

teamLab

Exhibition view of 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生物艺术在中国破冰,betterlate than never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9月5日,“后生命”第二届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双年展是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

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与脑科学》课程是国内首个涉及脑科学的艺术课程

图为学生用 EEG 完成的艺术创作,利用脑机接口设备触发音乐

魏颖是其中的策划人之一,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教生物艺术。近两年,“生物艺术”这个词条在中国大热。“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研究者魏颖对于外界忽然烧起的一把火并不觉得惊讶,只是觉得时间到了,用她的话来说,“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好过不来)。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奥伦·凯茨《无害皮夹克》

科学疯狂起来,就是艺术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在2018年9月举办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来自MIT媒体实验室的刘昕策划了“AGlitchintheStars:太空探索计划”的首次艺术展,其中包含了6个部分:Telemetron(一种只在零重力状态下演奏的乐器)、Orbit Weaver(太空编织者)、Spatial Flux(在零重力下贴合人体的气动硅胶表面)、TESSERAE(下一代零重力栖息地中的自我组装设施)、Smells for Space(捕捉地球记忆的零重力环境中的香水)、Grappler(在小行星上着陆设施中的发射与锚定器)。对公众来说,宇宙从来都是科学家们的领地,当艺术家们开始介入,不免令人疑惑,科学与艺术之间,是否真的到了无缝对接的地步?艺术是否只是成为科学的花边装饰?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刘昕在零重力环境下表演

艺术让商业品牌与世界兼容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LOUIS VUITTON、GUCCI、Hermès、PRADA相关的艺术展览竞相开幕。品牌与艺术的联姻越演越热,其中的逻辑也非常清晰。当顾客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对于商品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也大大增加,商业品牌就需要不断提升与增加这些属性。对于艺术家来讲,当现代艺术越来越趋于表达概念,而非由艺术家手工而产生的创作时,艺术家对于作品的生产,早已进入工厂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品牌与艺术两种语言愈加相似又各自独立,为他们双方的跨界提供基础。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艺术家此在”展览现场

作家的书法展,比作家和书法更红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书法艺术“出圈”了。在文学界颇有热度的两位作家—冯唐和莫言,分别办起了有模有样的“书法展”。作家通常被称为“写字的人”,然而,当他们真正写起字来时,文学界为他们的“跨界”击掌叫好,书法界却对他们投来了无尽的鄙夷。

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重构与生长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无疑是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种火热现象的背后,与城乡建设以及公共空间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催化剂、一个杠杆,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推动公共空间运营能力和发展。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张兆宏《天圆地方》,一个美术馆

艺术家和公共空间运营者越来越发现相互间发展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益处,也正在有意识地将艺术及创作过程中转变事物的力量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之中。

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浪潮翻涌的背后,艺术作为一种激励和提升公共空间内部情感和活力状态的机制,考验的绝非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内部逻辑,而是作品是否有效地发挥了与空间发展和变革有关的一系列“工具职能”。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小贩们在手美术馆计划的开幕式上

人物

谭平与滕菲:创作无界精神相通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无论在哪个圈子里,伉俪携手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来得有力量。一个幸福的组合,往往能呈现出1+1>2的效果。在艺术圈,这样的伉俪也不在少数。但如果在艺术之内再加上“跨界”这个定语,符合条件的组合便屈指可数了。其中,谭平与滕菲,总是令人最先想到的一对。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滕菲的设计作品《寸·光阴》

谭平与滕菲,是艺术圈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同样以无界的艺术与设计知名。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谭平经常会说到“她”如何如何,而“他”同样也是滕菲口中出现率极高的词汇。他们彼此欣赏,更难得的是理念一致、灵魂相通。在他们看来,艺术和设计之间的界限就像他们二人的关系一样,彼此交界、融汇。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滕菲的当代首饰作品《梅香》

邬建安:极古老的东西,就是极未来的东西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3月,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不息”中国馆北京站上,艺术家邬建安在这个“威尼斯”展览里交出了他认为“中国”最有力的部分—与中国传统手艺人合作,长期以当代艺术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生”的作品:手工镂刻牛皮制作的《九重天》、用铜板切割的雕塑系列《白日梦树林》、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的《七座山》系列、与苏绣大师姚惠芬合作的《崖山》系列以及最新的水墨剪纸作品《五百笔》。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邬建安在京郊的工作室

这场展览因其强烈的中国民间艺术叙事风格,在当时引发了艺术合理性的争议。如今风浪平静,反而能让我们观察这样一位艺术家,是如何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扩展人们的艺术想象与精神世界的。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邬建安为自己在嘉德艺术中心的展览筹备作品

埃利亚松:用合作对抗世界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3月25日,红砖美术馆推出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个展“道隐无名”,成为当下京城最为火爆的展览。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观的艺术家,非常擅长运用多种媒介“制造”出自己的作品。但他的创作远不只停留在艺术领域。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埃利亚松工作室和食物

艺术、美食、科学、社会活动……你很难用一种标签去界定埃利亚松以及其工作室所做的工作。或许,它们从来就是没有界限的,就像埃利亚松自己说的那样—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去应对世界的问题,我们才是强大的。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声音银河》,不锈钢、镜、卤素灯,506.5 cm,2012

2018 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项目

跨界是一个惊险的跳跃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9月,京城东郊观唐艺术区以“桃花源”为主题,在园区内举办开幕仪式。叶锦添为开幕式进行舞美设计。以“桃花源”为主题的首届观唐艺术季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跨界的多元艺术盛宴,既有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又有艺术与建筑、艺术与人文的跨界,叶锦添执导下的“桃花源”既有从音乐、舞蹈、舞美以及与观唐美术馆建筑的跨界对应,又有声光电的新媒体沉浸式体验。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叶锦添全观演出《桃花源》

开幕演出是一个方面,作为载体的观唐艺术区本身,也并非单一的美术馆,或是会馆,你无法给它贴上固定的行业标签,它未来的走向,并不是单一产业模式。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叶锦添全观演出《桃花源》

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的无界戏剧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主持人马东曾经在《奇葩说》节目中揭开过一个辩论界的普遍事实,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华人区域,辩论往往是患有情感障碍的孩子得以缓解症状的有效方式,如果在情感、精神上的与众不同算是病,那么这个世界往往给他们准备一份解药。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 年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术共享·戏剧融合”活动现场

在我国,2016年正式将自闭症归为精神残疾。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先天脑部结构不同造成的社会交流障碍。如马东所说的辩论,戏剧也正被尝试用作对自闭症的治疗中。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 年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术共享·戏剧融合”活动现场

视 界

忧郁与温柔:天才艺术家的18岁到25岁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一个多世纪前,巴黎的画廊主发现了天才画家毕加索。如今,巴黎的博物馆再次向他致敬:由奥赛博物馆与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毕加索作品展:蓝色与粉红色时期”(展出时间至2019年1月6日),用崭新视角呈现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早期(1900~1906年)创作的画作与雕塑,还有他接触过的同时代艺术家和前辈艺术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呈现其对毕加索创作的影响与启发。这是自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7年开始展出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呈现毕加索早年时期作品,参观者摩肩接踵。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毕加索《坐立的小丑》,1901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Succession Picasso 2018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毕加索《牵马的男孩》, 1906

©MoMA, New York

弗朗西斯·埃利斯:勾勒日常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从2018年11月9日到2019年2月24日期间,在外滩美术馆开启的“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是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有1300件作品展出,包括艺术家的手稿、影像、素描、油画和绘画等。展览取名“消耗”,源于乔治·巴塔耶的精妙概念,即对人类活动而言,过度的“非生产性耗费”与“生产性消费”一样重要。这一观念恰好是理解埃利斯艺术实践的一个角度,即勇于直面社会现状,对视觉感官存疑,重新思考体力劳动和时间消耗的意义。而弗朗西斯·埃利斯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寓言者,为这些琐碎的日常、我们消逝的时间重新正名。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展览现场图 , 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 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弗朗西斯·埃利斯《龙卷风》(视频截图)2000-2010 年,单频录像投影,

彩色, 5.1 环绕声道,39 分钟

与朱利安·德沃和拉斐尔·奥尔特加合作

经 典

仙游发问:中式家具的下一站是什么?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通常人们对于中式家具的印象止于清代,清代之后什么样的家具才能代表中国设计?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春在展厅的当代中式家具

仙游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家具之都、闽作家具的发源地,而什么是闽作?中式家具的精髓是什么?中国古典家具在今天有没有进一步发展?未来在哪里?

即便在仙游走一圈,对此也很难找到答案,直到德古当代中式设计家具美术馆的成立。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德古咏竹系列

作为馆长,创始人陈国凡用父亲的名字为这座美术馆命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沉的传承。他同时还是“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德古家居 DEGOO创办人兼创意总监,陈国凡希望利用仙游本土的优势,在略显困难的市场寒冬中往前走一步。

人 物

赵屹松:冬季到三亚来看展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一轮又一轮的降温接踵而至,大半个中国的人都在寒风凛冽中瑟瑟发抖。很多人的心愿,也都从“过年出去玩”变成了“去三亚过冬”。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董文敏《反射天空》单频道录像,10'

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前提”展览现场

2018,海南三亚

冬天的三亚,有蓝天白云,有浪花滔滔,有最天然、温暖的自然风光。然而,在这个被誉为冬季度假胜地的地方,是否缺少了些许人文内涵呢?那么多的游客,除了看山、看海,还能看些什么呢?赵屹松说:还可以来看看艺术展。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郭城《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建筑废料,霓虹灯,风向标(复刻),尺寸可变,2017

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前提”展览现场,2018,海南三亚

作为“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创始人,赵屹松将艺术、文化带到了三亚,为冬天的三亚添上一笔人文的气息。

视 角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11月26日,科学家贺建奎发布声明称一对名为璐璐和娜娜的基因编辑的婴儿诞生,通过去除了CCR5基因,终身对HIV免疫。消息一时引发舆论哗然,有人批评、质疑他无视科学伦理,也有人大胆想象未来人类生活。其实在古代人类文明摇篮时期,先人们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想象出人与兽杂交结合的奇异生物,因为技术原因他们只能通过传说、绘画或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算是基因编辑的想象基础,保留着原始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独特性的渴望与敬畏。

当代艺术正在从纯艺术向社会学演变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2018年的“透纳奖”又让人们惊呼一片,谁也想不到夏洛特·普罗哲(Charlotte Prodger)这个酷儿女孩居然以一部手机拍得的视频作品取得头筹。连一向保守的英国媒体都评价道:“这届‘透纳奖’真是充满了政治气氛。”再查看几位优秀候选人的作品,似乎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意味。

“艺术乡建”可以复兴乡村吗?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如今,美术馆馆长、画廊主等追求的人流量成为衡量艺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而当代艺术边界的愈发模糊以及展览主题的大同小异使得人们对于白盒子展览的兴趣日渐减弱。身处其中的艺术从业者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艺术乡建”。

艺术乡建背后似乎隐藏着对于乡村主体的某些固有成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艺术走进乡村?这是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还是城市化进程的乡愁情思?

为什么艺术家和机器人能把天聊死?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围绕年度主题“未来演化”,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于2018年12月8日特邀邱志杰(艺术家、策展人)、陈琰(微软小冰资深产品经理)及微软小冰(人工智能)作为特别嘉宾,讲述关于未来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邱志杰准备了近90个关于艺术、哲学、宗教的问题,与18岁少女诗人人设的小冰进行交流,小冰显然不太喜欢邱志杰提出的问题。

趋 势

杂志推荐|2019年1月刊“2018年度艺术画像无界”

杂志已经在有赞商城上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