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亮點:非住宅類建築投資增長變化率終於轉"正"了

昨天(11.14號),十月份經濟數據新鮮出爐,結合10.23號出爐的三季度經濟數據,草民以為,經濟狀況的惡化仍舊在持續之中。

但是,積極的因素已經開始累積了,其中有一個最大的亮點,那便是:"非住宅類建築投資增長變化率"(類似於導數的作用吧)經過11個月的"負"值之後,本月終於轉"正"了。之所以說其是重大亮點,那是因為該指標的權重地位太大了。與此同時,也說明政府整天喊叫的"穩投資、穩經濟"開始由口號落實到了具體的行動上了,這個時間過程歷經了三個月。政府對經濟調控態度的轉變始於6月底的政治局會議。

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長期以來,投資拉動始終是占主導地位的。不要認為政府這幾年一直在喊要啟動內需,就以為內需已經啟動了,占主導地位了,非也。之所以這麼喊,正是因為它不是主導地位,所以才喊,我們千萬不可將目標當成了結果加以看待。

在中國,非住宅類建築投資的總量是住宅投資和機器設備技術類投資總和的2.32倍,這就是為什麼上半年住宅投資一枝獨秀、設備投資不好但也不太壞的情況下,宏觀經濟下滑態勢無法被遏止住的主要原因。

單從數據分析看,十月份,除了非住宅類建築投資增長變化率出現了正的1.8個百分點的變化之外,住宅投資增長變化率已經連續十個月都在正數,本月數值為+5.6個百分點,歷史地看雖不太高,但也不屬於低位值。

設備投資增長變化率在經了五個月的負值之後,本月也顯現出正的1.6個百分點的變化。然而如果回望過去數值,我們就會發現,本月的正的變化是由於同比月份的基數太為惡劣所致,並不值得高興,因為本月的增長率依舊是負數。本月增長率的變化率為正,只能說明設備投資增長的惡化勢頭正在被減弱,但還未被止住。顯然,這跟"去槓桿"、"貿易戰"和GDP總體下滑的勢頭是相一致的。

雖然,設備技術類投資仍舊不振,可能會影響總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升級步伐,但是規模龐大的非住宅類建築投資增長的正向變化,說明政府已經真正的開始動手了,不再是口號式的忽悠了。這一點值得投資人繼續密切關注,關注這一積極變化是持續的還是曇花一現的?

問題:居民消費能力下降了,但卻還在加速消費,難道不要命了嗎?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顯示,十月份,社會零售增長變化率為-1.4個百分點,已經連續15個月在0值以下了,這說明居民的消費意願或者說消費能力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去年12月份以來,其下降或惡化的速度在加快。

究其原因,從11月3號央行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以及前幾個月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前期政府高喊的去槓桿實際上是轉移了槓桿,而槓桿的承接方之一就是居民,承接的主要方式就是貸款買房和貸款消費了其它東西,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以來住宅市場始終是一枝獨秀的主要原因。

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也會證明上述觀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在"正"了六個季度之後,在今年的2季度和3季度卻出現了"負數",且是負的絕對值有擴大之態勢。與此相反的是,人均消費支出增長變化率卻在連續5個季度的萎縮之後,在今年的2季度和3季度竟然出現了連續的上漲。一邊是可支配性收入增速在下滑,另一邊卻是紅紅火火的消費支出的顯著增加。很顯然,這是不正常的,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現象。

央行的報告也顯示,2017年底,中國住戶部門的槓桿率為49%,已經高於新興市場39%的平均水平,也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認為的30%的警戒線。2018年以來,住宅市場投資增長率一直穩中有升,草民相信居民部門的槓桿率一定也是步步高昇的。

提前透支了未來,當下的我們還能拿什麼來穩消費、保增長呢?當然只能是政府部門來消費嘍。人們只剩下了一堆不值錢的軀殼和被債務所捆綁的靈魂,透過這一層層的垢糞,天都是灰濛濛的、臭烘烘的。目前能打破這一困局的,只有政府了。好在,政府在這個時候也終於出手了。

其它:淨出口不值一提,金融形勢在好轉

在老套的三駕馬車的分析中,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其實已經小到不值一提了,因為每個月3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對於龐大的中國經濟規模來說,已經完全是杯水車薪了。目前,只有中國經濟拉動別人的份兒,而沒有了別人來拉動中國經濟的能力了。

政府掌握著最為全面和細緻的經濟數據。去年三季度,GDP增長變化率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因此央行即時開始了降準的提前公告,以圖改變市場的預期。從2018年開始,降準就迫不得已地時不時的出現了,也跟隨美聯儲降了一次息。

國債收益率曲線上的長短期利差是綜合反映金融市場運行乃至實體經市場運行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以來,由於政府的不斷努力,長短期利差從去年12月底探底至0.08個百分點之後便一波三折地開始上升,尤其是4月份之後,上升速度有所加快和穩步,截止目前大約在0.8個百分點左右徘徊,已經快靠近十年來的歷史均值了。上升是好事兒,說明經濟金融運行正在向健康狀態步進。

股市:2019年值得期待,市場可能再砌高樓

A股離不開央行的放水,而放水質量的好壞可以表現在長短期利差的變化上。今年以來,長短期利差逐步上揚,但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均不買賬。其中,GDP下滑至歷史低位,"國證A指"今年1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也達到了34.4%。

政府喊話一波接一波,一茬接一茬,終於在10月19日,政策底出現了。但是,這個"政策底"最終會不會就是"市場底"呢?還有待於時間的進一步檢驗。歷史地看,政策底一般都不會是市場底,未來還可能再有一波強有力的一跌,來檢驗這個政策底的硬度與成色。

長短期利差的向上並不代表證券市場會同步向上,因為長短期利差是一個市場先行先導指標。歷史地看,它可能會領先於大盤12個月提前到底。如果這個觀察結論有價值的話,那麼,今年12月底就有可能是2015年大盤調整以來的一個重大時間窗口,屆時會不會是一個市場底的到來呢?

另外,股市的上漲並非完全取決於金融形勢,因為金融形勢受制於實體經濟的好壞,實體經濟的好壞又取決於居民是否敢於消費,而居民是否敢於消費又取決於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的穩步增長。然而,10月份和3季度的經濟數據都顯示,目前,中國居民的消費出了問題,表現在:消費下滑,負債增長。

圖標上,居民可支配性收入最近的一次最低點在2016年3月,最近一次最高點在2017年3月。根據以往經驗數據,若以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長週期來猜測大盤的底部的話,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要在2019年4季度了。

但不管怎麼說,2019年,對於證券投資人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一年。第一個值得期待的時間窗口可能會在2019年一季度,最晚將在2019年第四季度。

長短期利差代表著金融政策是否有效、健康地傳導到了實體經濟,這一點,目前的情況似乎正在好轉。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長則是股市上揚最可靠的基礎,這一點,我們目前還未看到有好轉跡象。這兩個指標會相互作用,當二者方向一致時,向上則是大牛市,向下則是大熊市,一上一下則是平衡市(說好聽點就叫結構性牛市或結構性熊市也行)。

目前,由於政府求漲心切,積極有為,所以中短期內大盤可能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持續反彈。從圖標上看,結合波浪理論,目前的反彈很有可能就是2015年下跌以來大C浪的第4浪,之後可能還會有一個下探的第5浪,至於是否會再創新低?有可能,但概率可能只有30%了。因為從波浪、均線、圖標等角度衡量,國證A指前期最低3300點基本上算是一個到底的位置了。

從負債狀況、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上看,目前政府最有作戰能力。所以,今後中短期內可能應該首先關注政府投資拉動板塊,如基建、公用事業等。從發展戰略看,真正的技術類股票、尤其是消費電子類股票也值得關注,如5G等。站在居民角度看,房地產、醫藥、電子和文化傳媒類股票也值得一看。

附:幾張圖表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十月份經濟數據解讀:投資增長現“拐點”,經濟運行獲“加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