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如何形成地殼的:研究人員發現可能和遠古的小行星撞擊有關

近日,科學家揭示了大陸如何產生的謎團。他們表示在38億多年前一個被稱為冥古宙的時期,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表岩石都是玄武岩,而小行星的撞擊產生了大量的熱量,進而形成巨大的的熔岩池。而這就是形成大陸的重要原因。

一位來自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地質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你想要了解地球的表面是什麼樣子,你可以看看月球表面覆蓋著大量的大型隕石坑。”

地球是如何形成地殼的:研究人員發現可能和遠古的小行星撞擊有關

然而,研究人員仍然對這些古老的、巨大的熔融板塊是如何成為“原大陸”的感到困惑。一種學說認為,在冷卻過程中,它們可能已經結晶成類似的岩石,而小行星則沒有發揮作用。另一種學說則認為,這些板塊可能經歷大規模的化學變化,產生分層的岩漿侵入,例如南非的布什維爾德複合體。在這種情況下,小行星的撞擊可能對早期地殼地殼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球是如何形成地殼的:研究人員發現可能和遠古的小行星撞擊有關

通過研究加拿大薩德伯裡火成岩複合體對熔融層的撞擊,研究人員發現,遠古的小行星撞擊能夠從早期的地球玄武岩地殼中產生各種岩石類型。而這次的撞擊產生了5公里厚的過熱熔體並使得地殼表面更富含硅。碳化硅是地球上最大的、暴露最好的、可接近的小行星撞擊熔體的一種物質,它是18.5億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目前它顯示出一種引人注目的岩漿地層並形有不同層次的火成岩。

可以肯定的是,早期地球和其他更古老更原始的類地行星發生撞擊後的熔化層也經歷過近地表、大體積的分化,從而產生成分分層的天體。研究人員對此還補充道;“地殼在成分上的分層會逐漸使其從底部向地球表面演化。”

與之相類似的是一個名叫克諾蘭的超級大陸,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陸,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

地球是如何形成地殼的:研究人員發現可能和遠古的小行星撞擊有關

在克諾蘭形成之前,這顆年輕的星球是一個充滿甲烷的水世界。這意味著喜氧細菌只能通過海底的微小通風口聚集,當新的陸地出現時,部分海底被推到水面。只在水中繁殖的簡單細菌被更復雜的藻類、植物和真菌所取代。於是,主要的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氣被泵入空氣中。當大氣變化將大量的遊離氧帶入空氣中時,這可能導致了巨大的氧化事件。導致了克諾蘭大約在3億年前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