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一生都在“反對”,只為爭取“自由”

寫在前面

章太炎(1869.1.12-1936.6.14),原名學乘,字枚叔,後易名炳麟。後因反清,慕顧絳(顧炎武)之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研究範圍涉及史學、哲學、政治、醫學、經學等領域,著述頗豐。

在那個波雲詭譎的年代,章太炎作為大師中的大師,其一生都在反對,以身試法,為國開言論,力爭自由之第一人。

章太炎:一生都在“反對”,只為爭取“自由”


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饒

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章太炎出生於杭州餘杭倉前鎮,章氏家族在當時也算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家境富有,醫學家傳,還有藏書樓。曾祖章均,生活在清朝由盛轉衰之際,雖經營農業,卻也資產百萬,是當時餘杭大戶之家,為德鄉里,捐資助學,捐田千畝,設立義莊。祖父章鑑,為章均六子,早年入縣學,後為國子監生。章家諸兄分居而不分家,門戶連接,每日往來。章鑑淡泊名利,唯愛藏書,後又喜愛醫術,為貧民治病,多不受饋獻。後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太平軍攻入餘杭,章鑑舉家出奔,逃避兵燹,兵荒馬亂之際,幸得懂醫,遂以行醫為業。章鑑生有四子,其父章濬為長子,隨父避禍之時一物不取,只取一本章氏族譜,後章濬獲得左宗棠賞識,終得返回餘杭舊居,雖已無昔日輝煌,以祖上名望,本人學識,章濬很快獲得杭州知府譚鍾麟賞識,成為其幕僚。之後由於章濬與時任餘杭知縣劉錫彤過往甚密,捲入“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章濬也因此受到牽連革職。

章太炎9歲時,其外祖父朱有虔從海鹽來到餘杭,親自教授章太炎讀書,學習文字、音韻,授業長達四年之久,為童年的章太炎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不僅僅是國學,也有一些民族主義薰陶,不滿於滿清外族統治,奠定貫穿其一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891年,章太炎師從俞樾、譚獻等人,關注經子之學,著有《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章太炎曾捐款自助維新強學會,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通信,後到上海任《實務報》主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與麥孟華等人發生“拳毆”事件,返回浙江,與改革派王仁俊、宋恕等人相往來。

1898年,應張之洞之邀,赴武漢辦報。戊戌政變後,章太炎也遭到通緝,為避禍逃往臺灣,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

1899年夏,東渡日本,與梁啟超等人修好,後返回上海參與《亞東時報》編務工作。期間在蘇州出版了《訄書》(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啟超題簽。

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章太炎應邀參加嚴復、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組織的“中國議會”以挽救時局,並策劃起義。在會上章太炎反對光緒帝復辟,主張驅逐滿、蒙代表,並作出割辮明志之舉。儘管如此,章依然與康、梁等人保有聯絡。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寄住在梁啟超《新民叢報》館,並與孫中山結交,極力牽合孫、康二派關係。在此期間,接觸西方哲學、社會學、文字學,當年夏天回國後,重新改定《訄書》(即《訄書重訂本》),並有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與梁啟超同為現代中國“新史學”奠基者。此期間,還赴上海參加上海愛國學社。

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清帝,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遂發生震驚中外的“蘇報案”,與清廷兩曹對質,被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判刑,入獄三年。期間與劉師培定交,後來二人交惡。

1906年,赴日本參加同盟會,繼任《民報》主筆,主持《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此期間,章太炎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以宗教發起熱情”,其《民報》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說革命,主張“革命之道德”。自1905年起,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宏獎光復,不廢講學”,錢玄同、許壽裳、朱希祖、黃侃、沈兼士、馬幼漁、陳寅恪、周家兄弟等人都曾前往聽其講學。

1908年,日本政府應清廷要求,查禁了《民報》等報刊,此時章太炎與孫中山、汪精衛、黃興等人也因《民報》不合,故而章太炎由提倡光復轉入專心論學,著有《文始》、《新方言》、《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著作,其中尤以《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鉅製,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

章太炎:一生都在“反對”,只為爭取“自由”

1909年,又編有《教育今語雜誌》,撰寫若干白話述學著作,以普及學術。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章太炎於11月15日返回上海,向黃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勸告,並在檳榔嶼《光華日報》連載發表政論《誅政黨》。

1912年2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樞密顧問,1912年冬任袁世凱政府東三省籌邊使。

1913年4月,從長春返回上海,6月與湯國梨結婚。針對孔教會提議設孔教為國教,發表《駁建立孔教議》,反對定孔教為國教。

1913年8月進京,至新華門大罵袁世凱,遭袁囚禁,關押在龍泉寺。雖被囚禁,亦講學不輟,期間再次修訂《訄書》,改題《檢論》。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章太炎恢復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對段祺瑞參戰主張表示反對,7月參與護法運動,任海陸軍大元帥府秘書長,為孫中山作《代擬大元帥就職宣言》。

1918年,離開廣州途徑四川、湖南、湖北,東下上海。

1920年,擁護聯省自治運動。

1922年在上海講學,曹聚仁根據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即使講學期間,章太炎始終沒有放棄對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等新舊軍閥勢力的期望,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4月7日,上海成立反赤救國大聯合會,章太炎被推為理事長。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章太炎採取不合作態度,自命“中華民國遺民”,遭國民黨上海黨部通緝。

1930年代後,活動限於上海、蘇州一帶,晚年主張讀經,並據《春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義,力主對日強硬。

1935年,在蔣介石資助下,於蘇州錦帆路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招收最後一批學生,並出版學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學術由漢學轉向宋學及王陽明之心學,而其經學成就亦更注重魏晉經學,上窺兩漢經學之不足,撰有《漢學論》,又曾撰《救學弊論》批評現代教育體制,主張迴歸民間辦學和書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享年67歲。


寫在結尾

章太炎:一生都在“反對”,只為爭取“自由”

章太炎最開始是反對清廷,後來反對袁世凱,反對南北軍閥,反對孫中山北伐,晚年又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縱觀其一生幾乎一直在反對。為何反對?只因當時社會太黑暗,太不公平,需要有人出來發聲的時候,章太炎站了出來。也正因如此,章太炎時常發出驚人之語,做出驚人之舉,人們於是給他起了“章瘋子”的綽號。

章太炎作為國學大師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做學問的同時,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書生意氣的味道太重。在當時,章太炎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革命熱情無疑是高漲的,並沒有多少人能夠像他那樣積極參與、奔走。

章太炎一生,有些“反對”的確不合時宜,但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大節無虧,不失為正人。章太炎去世時,國民政府予以國葬,張元濟為其寫輓聯:

無意求官,問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幾輩?以身試法,為我國言論,力爭自由之第一人。

或許是對其一生,最好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