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智慧:《法治中国》中的的典故

法治智慧:《法治中国》中的的典故

韩非子

1、奉法者强。

原典: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释义:

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2、法者,治之端也。

原典: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释义:

法度是治国的前提,而君子是法度的本原。一旦得到了君子,法律虽然简单,也能解决普遍的社会问题;没有君子,法律再完备,也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典: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流之长者,其源也远。

  原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魏徵《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

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巩固树根;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源头;思虑国家如何能够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和仁义。

5、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原典:

且夫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

——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第十六》

释义:

法令得到执行,国家就能够安定;法令一旦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6、天下之事,一断于法

原典: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释义:

法家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环境,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7、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原典: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决不能因为地位、影响、财富等因素的差异而改变。有了法律就要有平等执法的决心和从一而终的平等执行。

法治智慧:《法治中国》中的的典故

商鞅

8.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原典: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商君书•算地》

释义: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观察风俗,确立法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适当的国策。不观察当时的风俗,不考察国家的根本,那么国家法令就是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务繁忙而功绩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失啊。

9.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原典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周易•系辞下》

释义:

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

10.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原典: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宋•王安石《周公》

释义

在天下设立好法制,天下就会太平;在一国制定好法制,一国就会太平。

11. 徙木立信

原典: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释义: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12.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原典:

且夫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

——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第十六》

释义:

法令得到执行,国家就能够安定;法令一旦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1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原典:

臣等窃闻尧之命舜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皋陶之论治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释义:

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

法治智慧:《法治中国》中的的典故

14.雄关漫道

原典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名作《忆秦娥•娄山关》

释义:

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从关山头上翻越后,远望苍山如海,感怀残阳如血。隐约含蓄指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原典: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释义:

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16.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原典: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17.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原典: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释义:

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

18.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清•高以永撰河南内乡县衙楹联

19. 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

释义: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20.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原典:

令行于民期年,秦 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 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太子”。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

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2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原典:

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

释义: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

22. 公生明、廉生威

原典: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年富《官箴》

释义:

官吏不怕我严厉,而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瞒。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2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释义: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呢?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法治智慧:《法治中国》中的的典故

内乡县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