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智慧:《法治中國》中的的典故

法治智慧:《法治中國》中的的典故

韓非子

1、奉法者強。

原典: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有度》

釋義:

國家不會永遠富強,也不會長久貧弱。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2、法者,治之端也。

原典: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後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戰國•荀況《荀子•君道》

釋義:

法度是治國的前提,而君子是法度的本原。一旦得到了君子,法律雖然簡單,也能解決普遍的社會問題;沒有君子,法律再完備,也會導致社會的混亂。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原典: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釋義: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4、流之長者,其源也遠。

  原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唐•魏徵《魏鄭公文集•諫太宗十思疏》)

釋義:

想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樹根;想要河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源頭;思慮國家如何能夠安定,一定要積累道德和仁義。

5、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原典:

且夫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無常行,亦無常弛,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

——東漢•王符《潛夫論•述赦第十六》

釋義:

法令得到執行,國家就能夠安定;法令一旦廢弛,國家就會出現動亂。

6、天下之事,一斷於法

原典: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釋義:

法家不分別關係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環境,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7、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原典:

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釋義: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是法制社會的基本要求,決不能因為地位、影響、財富等因素的差異而改變。有了法律就要有平等執法的決心和從一而終的平等執行。

法治智慧:《法治中國》中的的典故

商鞅

8.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原典:故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此臣之所謂過也。

——《商君書•算地》

釋義: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觀察風俗,確立法規,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弄清國家的根本在耕戰,就能制定適當的國策。不觀察當時的風俗,不考察國家的根本,那麼國家法令就是制定了民眾也會混亂。政務繁忙而功績少,這就是我所說的過失啊。

9.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

原典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周易•繫辭下》

釋義:

君子在國家安定的時候要不忘危險,國家存在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國家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強調當政者要有憂患意識,對可能威脅國家前途命運的困難和危險時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業業,如此才能安身保國。

10.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原典:

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悅之,則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為政,則宜立學校之法於天下矣;不知立學校而徒能勞身以待天下之士,則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勢亦有所不得也。

——宋•王安石《周公》

釋義

在天下設立好法制,天下就會太平;在一國制定好法制,一國就會太平。

11. 徙木立信

原典: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釋義: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杆。(衛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杆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佈(變法的)法令。

12.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原典:

且夫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無常行,亦無常弛,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

——東漢•王符《潛夫論•述赦第十六》

釋義:

法令得到執行,國家就能夠安定;法令一旦廢弛,國家就會出現動亂。

13.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

原典:

臣等竊聞堯之命舜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皋陶之論治曰,“率作興事,屢省乃成。”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釋義:

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

法治智慧:《法治中國》中的的典故

14.雄關漫道

原典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名作《憶秦娥•婁山關》

釋義:

不要說雄關像鋼鐵一樣難以逾越,而今我們要從頭開始征服它!從關山頭上翻越後,遠望蒼山如海,感懷殘陽如血。隱約含蓄指當時戰略任務受挫,要對長征計劃從頭再做部署,且有取得勝利的堅定不移的信心。

15.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原典: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尚書•五子之歌》

釋義:

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16.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

原典:

聖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清•萬斯大《周官辨非》

釋義:聖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於民有利的事情,一絲一發也要推行;於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須革除。

17.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原典: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漢•王符《潛夫論•釋難》

釋義:

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隻腳的力。

18.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清•高以永撰河南內鄉縣衙楹聯

19. 其身正,不令而行

原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第十三

釋義: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為正當,用不著下命令,人民自然會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為不正當,雖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會服從的。"

20.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原典:

令行於民期年,秦 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 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將法太子”。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釋義:

法令得不到執行,關鍵是上層有人犯法,是上層有頭有臉、有權有勢、有恃有寵的人帶頭不執法、違法甚至犯法。

21.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原典:

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馮衍傳上》

釋義: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

22. 公生明、廉生威

原典: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年富《官箴》

釋義:

官吏不怕我嚴厲,而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辦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瞞。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樹立威信。

22.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

釋義: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呢?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法治智慧:《法治中國》中的的典故

內鄉縣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