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腦轉移:放療地位不可替代(上)

腦轉移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大約在30-50%。腦轉移所引起的神經系統症狀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

腦轉移有什麼症狀?

單個或較小的腦轉移灶可無明顯症狀。腦轉移灶增大、增多以及周圍水腫,可壓迫正常腦組織或引起顱內壓增高,可能會出現頭痛、嘔吐、偏癱、失語、視力障礙、甚至出現癲癇、精神異常等症狀。


肺癌腦轉移:放療地位不可替代(上)

腦轉移的治療主要包括:放療(包括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全腦放療)、手術及藥物治療。肺癌腦轉移不同於腦原發性腫瘤(如,腦膠質瘤),是一種需要非常個體化治療的疾病。治療方式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顱內轉移灶的數目、顱外病灶狀況、症狀、基因突變狀態以及患者的一般狀況。

本文主要關注的是放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中的應用。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VS 全腦放療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簡稱SRS,通常指伽瑪刀或X刀等,精確定位下將高能放射線聚焦於較小的靶病灶一次大劑量照射,治療次數1-5次;靶病灶內達到非常高的放療劑量而周圍腦組織的損傷較小,從而達到外科手術切除的效果,但避免了開顱手術的風險、創傷小;相比全腦放療,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傷小。

肺癌腦轉移:放療地位不可替代(上)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SRS)

全腦放療:顧名思義,照射範圍包括全腦。通常總劑量20-40Gy,分5-20次照射。常用標準劑量是30Gy分10次照射或37.5Gy分15次照射。一般適用於多發性腦轉移。

腦部放療如何與藥物聯合發揮作用?

大多數化療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腫瘤組織發揮抗腫瘤作用,部分靶向藥物(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克唑替尼等)在腦脊液中的濃度較低因而對顱內病灶控制效果欠佳。腦部放療可以破壞血腦屏障,使得這些藥物在腦脊液中的濃度提高,從而與放療聯合發揮抗腫瘤的作用。

血腦屏障:血漿和腦細胞之間有一道選擇性阻止某些物質由血進入腦的“屏障”,可保護腦組織不受循環血液中有害物質的損害,從而保持腦組織內環境的基本穩定。

肺癌腦轉移:放療地位不可替代(上)

放療在肺癌腦轉移中的地位

在靶向藥物尚未普及的化療時代,放療一直是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標準治療。除了腦轉移灶個數較少或體積較小的少數患者可以接受SRS以外,全腦放療在緩解神經系統症狀、提高晚期腦轉移患者的生活質量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將該部分患者的生存期由原本1-2個月延長至近半年。

靶向藥物的出現與飛速發展,顯著延長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腦轉移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在靶向藥物時代,SRS和全腦放療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姑息治療和緩解症狀的作用,而是在藥物全身治療有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顱內病灶的控制,甚至轉化為生存時間延長的總體療效提高。處在探索階段的放療新技術——保護海馬的全腦放療,有望在不影響顱內病灶控制療效的同時,降低放療後神經認知功能損傷的風險,為擔心全腦放療副反應的患者們解除心病。除了預計生存時間較短、一般情況極差的患者不建議做全腦放療以外,

放療仍舊是靶向藥物時代肺癌腦轉移患者全程治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只是在這樣治療選擇多樣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加細化、個性化地根據每個患者的預後和顱內/顱外進展風險的權重比,來合理安排不同的治療手段,以使患者的獲益最大化。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綜合治療選擇比較複雜,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敬請關注本文的下篇。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抗癌手段和方法給罹患腫瘤的患者不斷帶來新的康復希望。【腫瘤防治助手】推出北京地區醫院轉診服務、自費藥導購服務和營養康復指導,微信添加小助手,尋找自費藥物的正規渠道、查詢優惠信息、獲得最貼心的營養康復指導。

肺癌腦轉移:放療地位不可替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