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是明朝初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生前位至信国公,死后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墓位于蚌埠市东郊龙子湖畔。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墓园西门

进了大门,前行数十米是一条南北向的神道,看见南面有一块高大的石碑,觉得应该从那块石碑看起。走近石碑,见石碑为青石材质,碑体压在一只巨大的赑屃背上。抬起头来看碑文,却不见一字,难道是乾陵(武则天陵)那样的“无字碑”?后来在陈列馆看了介绍,才知道碑上本来有字,且是建文帝老师方孝孺撰写的碑文。神道碑高6.35米,碑上数千字的碑文全部被凿掉了。何年何月何人所凿,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被燕王朱棣灭了十族。据《明史》记载,“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因此,由方孝孺撰写的碑文自然也在凿去之列。另一则传说是,汤和墓周边区域属凤阳府,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凤阳后,大肆毁坏明朝皇室及大臣的陵墓,汤和墓神道碑上的字可能毁于此时。但是,为什么不是砸碎墓碑,而是凿掉文字呢?如此分析,永乐年间毁坏的可能性大一些。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神道碑

神道碑北面是笔直的神道,两侧依次立有望柱、石马、石羊、石虎,还有文臣、武将等石像。明朝初年,朱元璋就为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制订了葬礼制度,汤和的丧葬规格是最高级别。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墓神道

神道尽头是享堂,享堂前,有相向而立的两排配殿,现殿内设置为“汤和史迹陈列”。因我们进去得早,陈列馆尚未开门,只得再请门卫前来开门。陈列馆门前挂有一副对联:开东瓯,征西蜀,靖北漠,开国封疆立丰功;筑要塞,练新军,固边防,驱虏保民树伟绩。是对汤和一生南征北战,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赞扬。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史迹陈列室

走进陈列室,墙上挂有介绍汤和生平事迹的图文,还有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照片,以及汤和墓原有建筑上的砖瓦等实物。有介绍说,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自幼与朱元璋是村邻,两人一起为地主放牛、割草。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着十几个青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立功后授千户。遂想起在皇觉寺当差的朱元璋,于是写信让朱元璋来投军。元至正十四年,汤和率部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这时,朱元璋已经是郭子兴女婿。次年,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并渡长江,克太平(今安徽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参加集庆(今南京)之战,后随徐达进攻镇江,升统军元帅,驻军毗陵(今常州)。元至正二十四(1364年)年,升平章政事,率部支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吴军统帅张士诚,俘卒8000,解围而还。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随徐达攻陷平江府(今苏州),捕获张士诚。十月,任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降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廖永忠率船队自明州(今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连败福建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克延平(今福建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随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俘斩元将张良臣。洪武三年,以右副将军随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洪武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军,迫使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洪武十一年(1379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洪武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洪武十八年(1386年),任征蛮总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地扰乱。洪武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除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抗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还居中都(今凤阳)新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卒于府第。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木俑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古代汤和陵墓建筑物

陈列馆中有篇文章介绍汤和进封信国公的一段曲折故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建功臣庙,入庙21人,以徐达为首,以下有常遇春、邓愈等,汤和名列第五。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封了六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除去已病故的常遇春外,与汤和功勋相当的都封了国公,而汤和只封了个中山侯。当时的理由是,汤和征闽时放了陈友定余部,使那些人聚秀兰山为寇,致使明朝军队损失了两员指挥。然而,真正的原因要追溯到1357年至1365年间,那段时间,汤和以枢密院同佥镇守常州。据《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尝请事太祖,不得,醉而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汤和进封信国公时,朱元璋在封诰中旧事重提:“朕起草野,赖众将扶持,得平群雄,定祸乱,君主华夷,当定功行赏之时,尔汤和虽居旧将之列,惟守毗陵(今常州)于忠少欠,虽未彰显,其情在心,然终未实。为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复念前功,尔功东平越地,南下八闽,西擒察罕脑儿酋长,下巴蜀,颇有其功。今朕特释尔过,报昔勤劳,授以信国公之爵(《明太祖集》)。这件事使汤和心惊肉跳,促使其自解兵权,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这才免了后来的灾祸,独得善终。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画像

看过“汤和史迹陈列”,走到外面,见靠墙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和墓”;另一块碑上刻的是《汤和墓维修碑记》,其中写到“2006年,当年随汤和赴浙江抗倭将士,温州宁村87姓后裔代表来蚌埠祭奠,出资十万元塑汤和铜像一座,安于墓园东门。”人们原来只知道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实在戚继光抗倭前160多年,汤和就在浙江沿海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民众修筑卫所,购置器械,教练新兵了。此举一度曾遭到非议和怨言,但汤和认为:“成远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历史证实了汤和的判断,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这条防线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史·汤和传》载,嘉靖间,东南苦倭寇,(汤)和所筑沿海城戍,皆致坚,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在取得台州大捷后,一路追踪倭寇至永嘉,经过温州宁村时,祭奠了汤和庙,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

信国庙堂何处寻,宁村城内柏森森。

数年雨化回天日,一剑霜寒震乾坤。

入死出生披肝胆,餐风饮雪感民心。

长缨概奉经纶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戚继光赞汤和诗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全国文物保护碑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墓维修碑记

为了纪念汤和抗倭的功绩,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至今保留有明代建立的“汤和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庙会,有隆重的祭祀仪式。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温州宁村87姓捐资铸的汤和铜像

修复后的汤和墓并不高大,青石凿成的块石围成一圈,墓顶上长满小树,颇显生机。墓前立有一碑,上刻“汤和墓”三个楷书大字。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墓

享堂设计得非常特别,神龛内挂着一幅汤和画像,前有祭桌、香炉,旁边放着两只酒坛。据说,汤和一生嗜酒,尤其是告老还乡后,倾心于声色犬马,不闻政事,却使得朝廷非常放心。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享堂外景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享堂

享堂内有一架楼梯,直通地下墓室。墓室内陈列有汤和墓发掘现场的照片和出土文物,以及汤和墓志铭。青砖制成的墓室穹顶上有几个大洞,据说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陪葬品多数被盗走了。不过,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理,还是出土了元青花瓷瓶等非常珍贵的文物。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进入墓室的楼梯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主墓室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穹顶上的盗洞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瓷瓶

朱元璋同乡汤和共创大明基业,葬身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