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商鞅的《商君书》在《弱民》这一篇的开篇写道:"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官方给出的翻译是:百姓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大;百姓违反法律,国家就弱小。所以治理国家在于使百姓遵从法律。

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商君书

这本来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可现在却有人非要跳出来说商鞅这是故意和百姓作对,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百姓孱弱。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就是,国家只有不断的出台各种政策来限制百姓强大起来。对于百姓,国家只有不断的奴役他们,千万不要让百姓有力量强大起来。而且还说商鞅的思想本质上就是驭民。还搬出来"驭民五术"加以论证,非要像秦惠文王那样再次"车裂"商鞅。

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商鞅被车裂

如果仅仅是从"弱"字来肤浅理解《商君书》,那只能说有些人真的是只认识字的小学生,连最起码的历史研究精神都没有。

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是那个时代治理国家最适合的学说。俗话说,乱世用重典。在战国混战期间,想要立足于一众虎狼之国中间,就需要一套令行禁止的法律。这是商鞅在秦国成功的基础,而秦国也是靠着及其完备的众多法律才在短短时间内崛起的关键。从战国时期来说,商鞅的治国思想非常契合一个大国的崛起。他的思想和当时秦国所将要实行的吞并天下的国策不谋而合。而这种不谋而合恰恰是为几千年来皇权统治指明了方向。

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秦国的崛起

至于说"驭民五术"并不是商鞅提出的,而是后来有些酸腐秀才曲解《商君书》总结出来的。意图是打击商鞅、玷污商鞅的伟大变法。但是,我们在深入研究《商君书》之后可以发现,商鞅提出的各种思想难道不是几千年来皇权统治所一直所遵从的思想吗?而且皇权为了稳固其统治,在法家学说里还夹杂了儒家学说。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这句话除了官方翻译之外,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弱"并不仅仅指的是让百姓孱弱。官方给出的含义是:遵纪守法。而在战国时期还有一层含义是,让百姓没有造反的力量,也就是收天下百姓的兵器归于国家。后来秦始皇收缴全国兵器的做法也印证了这一点。

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商鞅剧照

但是这些还不是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从国家统治者来看,既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还要不断给百姓一个积极奋斗的空间。魏征曾对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从"载"和"覆"两个极端情况来说明的。但是在"载"和"覆"之间还应该有一个平衡点。所以,几千年以来的统治者的任务就是在治理国家的平衡点上下徘徊。让水能轻松载舟也不行,让水没过船也不行。船只有在起起伏伏间,才能保持活力,不然大家都没事干也不行。治理国家的政策错了就要及时纠正,承平日久了就要主动找点事来让大家忙乎。

商鞅《商君书》的“弱民”是残酷剥削百姓,还是真实的治国之道?

兴衰全系于朝堂

用最简单的古代赋税举例。百姓疾苦的时候,好的君主就减轻百姓赋税,尽量减少战争,让百姓修养身息;国家建设或者对外战争需要钱的时候,就增加百姓的赋税来充实国家的力量。但就算增加赋税的时候,也要认真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商鞅提出的"民强国弱"恰恰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而"国强民弱"恰恰是国家需要财力的时候,从而取之于民而用之于国。古代好的君主会很好的把握"国"与"民"之间的平衡点,让国家发展壮大的同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与"民"之间,既是温和的对立关系,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关系。这才是商鞅《商君书.弱民》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