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友好國對中國抗日伸出援手之謎

抗戰爆發後,蓄謀已久的侵華日軍,按照既定的侵華方案,撲向了華北和上海。

但讓他們意外的是,無論在哪裡,中國軍隊都誓死抵抗,讓日軍處處受挫,日本只能不斷地臨時增兵,犯下了逐步添油、逐次增兵的兵家大忌。

日軍所不能想到的是,就在盧溝橋事變前兩天,7月5日,一份神秘的《總顧問辦公廳公函》,匆匆送到國民政府軍政部。文件裡警告說:日本即將在華北開戰,開戰後,北方的主戰場將在河北,東方的主戰場將在上海。

是誰,如此精確地預測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又是誰,在幕後向中國提供了一臂之力呢?

這要從1928年說起。

日本友好國對中國抗日伸出援手之謎

這一年,在蔣介石的邀請下,第一任德國軍事顧問團正式來華。

蔣介石之所以選擇了德國,因為他非常欣賞德國陸軍的軍事能力。雖然德國打輸了一戰,但迅速重建了國防軍,再次成為一支令世界畏懼的軍事力量。而原德國總參謀長、國防軍司令漢斯·馮·塞克特,正是一戰後重建德軍的“國防軍之父”,1933年,在蔣介石的邀請下,塞克特來華改革國軍。

但到1934年底,塞克特提交了辭呈,他說,我已經老了,但要對付日本,有一位最適合的人選。

正是這位人選,提出了那份預言日軍進攻計劃的建議書,他就是德國軍事總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

日本友好國對中國抗日伸出援手之謎

三十年前,法肯豪森曾經到過中國,在那個時候,他是侵華的八國聯軍中的一員。對於清朝混亂的軍隊秩序,法肯豪森深感厭惡,但十年後,另一個東亞國家的軍隊,讓他大感驚奇。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陸軍強國沙俄的軍隊。深受震撼的法肯豪森,前往柏林大學學習日語,企圖研究出這個小國戰勝大國的秘密。1910年,法肯豪森到了日本,投身名古屋的日本陸軍第33聯隊,並在次年成為德國駐日使館武官,近距離地觀察日軍,這個有著嚴厲紀律的國家、和它的軍隊,都讓法肯豪森充滿了好感。

那麼是什麼,讓法肯豪森在二十年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抵禦日本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巴黎和會上英美日公然分贓,德國飽受欺凌。但讓身為戰敗國的德國沒想到的是,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主動廢除了同德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然而,中國自己卻被當做一個戰敗國對待,不僅無權發言,還被日本奪去了山東。

德國人,對中國這個飽受侵略的國家,開始感同身受。

日本友好國對中國抗日伸出援手之謎

九一八事變後,德國政府宣佈中立,德國的社會輿論,卻瀰漫著支持中國的呼聲,德國外交部的馮·雪恩寫到:“德國輿論傾向於支持中國,外交部正努力對新聞界施加影響,以使其回到中立立場。”

而法肯豪森這樣的軍人,即便不會被心裡感情所左右,理性也讓他們知道,德國軍隊需要中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坦克一出現,就立即成為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被稱為“陸戰之王”,在一戰中吃了虧的德國人意識到,裝甲力量的發展,將決定未來戰爭,這也成為了他們日後發動二戰進行“閃電戰”的基礎。

然而,要製造坦克,就要有一種稀缺資源——鎢,而要對付坦克,製造優質的穿甲彈,更是少不了鎢,德國需要的幾乎所有的鎢,都要從海外進口,而這個進口的來源,就是中國。

要製造軍人用的雨衣,要製造輪胎讓車輛跑起來,少不了橡膠,然而,世界上主要的橡膠產地,幾乎都在英法控制之下。德國只能大量使用一種替代品——桐油,而這,也幾乎都來自中國。

為了讓中國支持德國,法肯豪森來到了中國,而一系列讓日本人想不到的事情,開始發生了。

盧溝橋事變後的7月9日,日本內閣在主和派的努力下通過決議,表示“如果中國加以反省、事變可以完滿解決”,7月23日,準備接受中國屈服的日本,甚至狂妄地寫好了給中國的侵略條件。

承認滿洲國,締結中日軍事同盟

然而,國民政府沒有理會日本,選擇了抗戰到底。

早在1935年,法肯豪森向國民政府提交報告,認為中日必有一戰,中國切不可姑息遷就嚴重威脅自己的日本,對欺軟怕硬的日本,一定要堅決抵抗。

石原莞爾,日軍中最具盛名的軍事戰略理論家,二戰失敗後,他在日本人心中仍具有神一般的地位,他們甚至認為,“有石原莞爾在,太平洋戰爭就不會輸”,

在1937年的上海,全套德式裝備的中央軍,讓第一批登陸日軍遭到慘重傷亡,不得不在九月增派部隊。石原莞爾也因上海初戰不順,被迫離開了日本政治中心。而上海國軍的防禦準備,正是德國人法肯豪森親自執導的。

1938年,國軍在臺兒莊取得大捷,而決定性的誘敵深入戰略,也是法肯豪森制定的。

這一年,在德國顧問的爭取下,中國仍然是德國最大的軍火出口市場,抗戰戰場上38%的進口武器,都來自於德國,給了中國抗戰有力的支援。

日本提出了強烈抗議,甚至發出威脅,要退出和德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

希特勒知道,對於法西斯德國來說,只有日本才是自己的同路人,最終,他向親華的經濟部長沙赫特、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大發雷霆,說:“你們不懂政治!”

揪心於抗戰的法肯豪森,拒絕了政府的回國要求。1938年 6月,德國政府發來通牒:“如果有拒絕離開中國者,以叛國論處;除將取消國籍外,並沒收其在德國的財產”。法肯豪森才終於回國。在回國時,法肯豪森向媒體說,“日本人瞧不起中國人,把中國人當作野蠻人,但我卻在中國看到了優秀的軍隊,和能夠成為優秀軍隊的百姓,就算我們德國顧問團離開了,中國的持久戰也能堅持下去!”

德國顧問團離開了,武漢很快失陷了,日本人以為中國人這一次真得無路可退,這場戰爭他們勝利了。

中國人將向何處去?未來,什麼地方還能夠支撐中國人繼續抗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