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年齡上差距

項羽到死的時候才30歲,陳勝吳廣起義,項羽22歲,威震天下的鉅鹿之戰,項羽年僅24歲,就已經"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了,劉邦比項羽大24歲,起兵時46歲,也就是說,這倆人完全是父子輩分,項羽要煮劉邦他爹,簡直是要煮自己的爺爺。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一個年輕人,一個血氣方剛,衝勁十足的年輕人,初出茅廬不久,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這種人會容易犯什麼錯誤,不言而喻。更何況這個年輕人出身沒落貴族,一方面重視名譽,另一方面難免會有些自命不凡,更加劇了他性格中本來就有的缺陷。

年齡問題是解釋這倆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一個年近半百才出來闖蕩,一個24歲就威震天下,哪個好虛榮,哪個不在乎面子。哪個更沉穩,哪個更急躁。哪個更堅韌,哪個更脆弱。自然一目瞭然。項羽毀在自己年輕成名的自我膨脹上。如果他能多些時間歷練,能更加成熟,以他碾壓級別的軍事能力,或許歷史又是一個局面。

從用人上看性格差距

劉邦為人豁達,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漢朝建立後,劉邦就跟大臣討論過自己為什麼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得人心

韓信在項羽手下的時候不過是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弗用"。後來經蕭何舉薦後,立即升壇拜將,為大將軍。陳平在項羽手下的時候為都尉,因懼誅,加上"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逃歸劉邦。劉邦"是日拜平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

而項羽呢,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被逼走不說,唯一有點才能的范增,雖尊稱"亞夫",但不能傾心任用。經陳平反間計後,更是對他生疑。

區位的經濟和地理優勢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許之。"

巴、蜀、漢中、關中這都是秦國的故地,秦當年以此奠定了一掃六國、奪得天下的基礎。現在項羽居然將巴、蜀、漢中分給了劉邦!然後將關中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之所以有鴻門宴就是因為劉邦發兵函谷關,妄圖"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為什麼要距諸侯兵?因為有人告訴他,"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漢書地理志》是這樣形容故秦地的,"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所以,項羽是把天下最富的地方分給了劉邦!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而且這不僅僅是最富的地方,婁敬勸劉邦定都長安的時候是這樣分析的:"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易守難攻,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所以當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了雍、塞、翟三王的地盤後,他就立於不敗之地了。後來楚漢之爭打了四年的拉鋸戰,但是這拉鋸戰從來就沒打到過劉邦的地盤上。劉邦幾次被項羽打了個團滅,立馬能再拉一波人滿血滿魔的復活,而項羽被劉邦在垓下包了一次餃子,就玩完了。為什麼呢?

劉邦此時在經濟上有優勢。故秦地,"富居什六",有錢就有糧,有糧就有兵,戰爭歸根結底就是在拼經濟。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項羽是很牛,彭城之戰以3萬打垮了劉邦56萬,劉邦帶了幾十個人跑了。老爹老婆都被抓了,兒子女兒都想丟掉逃命。"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這是第一次。劉邦被圍困在滎陽,楚軍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這是第二次。"羽亨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這是第三次。

三次!這就像遊戲單挑BOSS的時候。你打它一下掉10滴血,它打你一下掉100滴血。但是你有血瓶,它沒有啊!所以耗也能耗死它。楚漢之爭的中後期,劉邦的後方基地漢、雍、塞、翟固若金湯,源源不斷的給劉邦大軍輸血。

格局與思想境界差距

李安有一段談《藏龍臥虎》的話,說得極妙:我覺得任何一樣東西,做到比較高的層次,都是很儒雅的,做導演的不一定要窮吼窮叫才有控制力。大俠是講究氣質的,不是張牙舞爪地跟人家鬥;一句話:高手過招拼境界 。劉項相爭,其實是高手過招,拼的就是境界;而項羽的境界明顯比劉邦低一個檔次,那麼,劉項相爭拼的究竟是什麼境界?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從建‘國’思想上看:項羽要求實現分封制,而劉邦要求集權制,項羽的建國思想明顯落後於時代要求,落實到執行的時候,更是力不從心。

指導思想的錯誤導致了項羽全盤皆輸。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 將一副好牌給玩砸了;為什麼?如定都與地利。《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項羽在咸陽的破壞性行為,包括殺秦降卒20萬,說明他徹底放棄咸陽做都城的打算,最終選擇了彭城作為都城。

天亡我也?還是必然?深度剖析楚漢之爭劉邦勝項羽的根本原因

彭城,四戰之地,可以四面出擊;項羽定都彭城,好處是當諸侯有異心的時候,可以迅速出擊,如果定都關中,田榮造反的時候,很可能會打成持久戰。壞處是:如果諸侯聯手造反,項羽必然四處滅火,而彭城沒有地理優勢,不好防守,就要分兵派重兵把守;而項羽實行的是精兵政策,部隊人數很少;所以,彭城容易被偷襲(劉邦不就偷襲成功了嗎)

項羽戰略思想的錯誤;從定都與分封兩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並沒有取天下的意圖,他的政治抱負僅限於復興楚國和成為盟主,而不是想成為像秦始皇一樣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