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商鞅,又稱作公孫鞅,衛鞅。他在中國歷史上是特別出名的一位改革家。正是商鞅的改革,才實現了秦國的崛起,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而秦國最終實現一統,也正是在商鞅改革的基礎上完成的。商鞅在幫助秦國崛起的過程中,也留下了他的治國智慧供後人借鑑,幫助後人能更好的治理一個國家。

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治國思想具有法家的性質。在當時,秦國很重視商鞅的治國思想,後人根據商鞅的治國思想和言行,經過整理成冊,編著成了《商君書》流傳於後世,給後人提供了治國經驗。

商鞅的治國方略中,特別強調了耕戰,強調了弱民、愚民等思想。這些思想對於當代來說,不少思想是需要摒棄的,如只重視農業,輕視其它產業,過分強調法律在治國之中的作用等。但也有不少治國經驗值得後人學習借鑑的。這時,或許有人會問商鞅提出的治國思想不過就是在國內實現以農業為主,在國外以征戰為主,還有弱民愚民等非民主的思想,這些思想對於當今社會都不實用,怎麼會有值得借鑑的呢?在此,就將針對商鞅提出的弱民思想進行探討。

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商鞅提出的弱民,在當時是特別實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當時,國家戰爭不斷,大國吞併小國,各大國之間又相互競爭,隨時都在打仗。各國國內的政治也不穩,經常出現以下亂上,弒君奪位的情況。最好的例子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姜。晉國就是因為三卿趙魏韓權勢過重而分裂滅亡的。而齊國姜氏也是由於田氏太有影響力而被取代的。正是在這種以下亂上四處可見的情況之下,商鞅提出了弱民思想。目的就是削弱下層的力量,使下層不能有力量影響國家上層的統治。不能形成以下亂上的局面。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這個思想的提出,削弱了臣下的權利,削弱了底層民眾舉事造反的能力,在當時是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正是由於商鞅這個思想的提出,致使秦國一直為君強臣弱的局面。就算在秦昭襄王執政前期階段,秦昭襄王也是有一定實權的。

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到了後世,商鞅的這一思想也是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如王猛治前秦,王猛是特別強調打擊豪強地主勢力,削弱貴戚實力的。而正是在王猛強烈打擊豪強貴戚勢力的情況下,才有了前秦的治世。就拿西漢來說,也是如此。劉邦為了鞏固自己帝國的統治,也是不斷打擊異姓諸侯王,防止諸侯王做大而影響自己對帝國的統治。賈誼、晁錯提出的削藩策也是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加強西漢王朝的統治力。由此可見,商鞅提出的弱民思想是相當正確的,也是相當有用的。

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弱民思想雖說是削弱老百姓的力量,但也可以說是治國的一重要思想,若想國家長治久安,除了施行仁政外,還需要削弱下層豪強的實力。使社會上的豪強勢力不具備推翻上層統治的實力,使國家的政權不會出現危局,出現國家權力被架空的現象。對於弱民思想,需要以辯證的觀點看待,不能一葉障目,而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

商鞅提出的這一思想雖被詬病,但仍需繼續貫徹下去,乃至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