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相比一年之初的春節,

冬至這個重要節點則標誌著一年的結束,

但無論開始或結束,客家人都慎重待之。

多樣的米食、清冽的米酒、滋補的藥膳,

以及一場闔家歡樂的宴席,

他們以此犒賞辛勞了一年的自己,表達對新年的期盼。

今天,我們將帶大家走進連城芷溪村的客家人,

一同來開封這壇冬至的米酒,

探尋客家村落的百年記憶。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芷 | 溪 | 米 | 酒

又到一年釀酒時

對連城芷溪村的客家人來說,所謂傳統,或許就是每年冬天從村莊裡飄出的酒香,而酒香裡的因子則包含了他們對季節更迭以及傳統耕食生活的記憶。至於釀酒本身,即是一種等待:既等待著糯米在酒餅的作用下慢慢發酵為酒,也等待著那些回鄉團聚的人,一起開封這壇源自祖先的遺產。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閩西多山城。倘若攤開連城的地形圖逐一端詳,大約也能想象出,被金石寨、黃家山、林嶺、頭同、落生頂這幾座山峰環繞起來的芷溪村應該是一座位於盆地的村落。在被群山環繞的芷溪村,當地人種植最多的農作物非水稻莫屬,除了日常食用,其餘的幾乎都被用來釀酒。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秋收糯稻,立冬前後架起大鍋,準備蒸糯米飯、釀米酒;待冬至時添加最後一次山泉水後,再一罈罈地靜置放好,靜待其發酵;到了闔家團圓的春節,一家人便能品嚐到米酒的清甜醇厚了。對芷溪的客家人而言,米酒既是他們對“秋收冬藏”的另一種解釋,也是他們一貫為之的傳統:

年年皆有新醅,一壺米酒暖過冬。

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

鄉村的初冬總是寂靜的。因為一年的豐收剛過,正是農閒的時候,不過在芷溪人阿吉的記憶中,冬日的芷溪村都是酒的味道。“假如你在立冬前後到我們村子轉一圈,就會看到家家戶戶都在蒸糯米、釀米酒,”他說:“我們小時候,很喜歡圍在長輩身邊看他們蒸糯米飯,那時候我奶奶會用大碗盛一些蒸熟的糯米飯,讓我們這些孫輩捏成小球,蘸一點白糖吃。”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芷溪米酒的釀造已有百年之久,如今這裡的水、糯米、酒麴以及製作的工藝和百年前相比,也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個已歷經五百多年曆史的客家村落雖然如今也通了高速,但整體的環境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人口相較於其他村落也較為興旺。因為山區溼冷,芷溪的客家人靠喝米酒祛溼寒,因此釀酒就成了客家婦女必備的一項技能。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阿吉介紹說,他們那裡的客家人評價一位客家婦女是否賢惠能幹,主要就是看釀米酒,做酸菜以及醃蘿蔔這三項手藝。在客家,釀酒通常都是女人家的事,如今芷溪村的主婦們依然會在立冬前後,開始忙著刷洗酒缸,準備新一年的米酒,她們主要準備的都是家用的米酒,因此每次大概準備五十斤左右,也不需要做太過繁重的體力活,難怪客家人將米酒稱為“酒娘”。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除了尋常家庭,在芷溪當地的大姓之一,黃姓家族的萬誠公祠裡,每年一入冬,祠堂裡就會飄出陣陣酒香。家族裡的黃保豐師傅從1985年就開始在這裡釀酒,起先是為了母親而釀,後來手藝日益成熟,黃師傅也會釀一些米酒來賣。當在廈門工作多年的阿吉打算經營故鄉的米酒生意,回到芷溪考察時,他決定和黃師傅合作,由黃師傅來釀造芷溪米酒。

他告訴我們,黃師傅依然使用從前的工具釀酒,而且遵照從前留下來的方子:將秋季新收的糯稻剝除外殼,倒入洗淨的酒缸內淘洗;用木質飯甑裝滿糯米,架鍋燒水蒸熟;隨後再用山泉水衝冷,並將搗碎的酒餅撒入糯米飯裡攪拌。“酒餅就是釀酒酵母,用二三十種中草藥和米糠搗碎,揉和搓圓後發酵而成。一般中秋前後,秋高氣爽的時候最適合做酒餅,到了冬天釀酒時就能用上了,酒釀得好不好,就要看做酒餅的師傅手藝是否老道了。”阿吉向我們解釋道。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攪拌均勻的酒餅和糯米被移入另一個乾淨的酒缸內密封發酵,直到冬至前後,黃師傅將酒缸開封,並倒入最後一次山泉水。因為客家人認為冬至的水味最醇,用它釀酒可保久藏不壞,口感也更醇厚,因此在冬至進行這個步驟反倒頗有儀式感。

冬至過後,就要用桑皮棉紙封好壇口,堆壇待發酵,直到酒香絲絲飄出,這一年的冬釀酒就算是大功告成了。等到過年時開封,一家人就可以一起喝。有時候遇到不同的客人,主人也會用不同的米酒招待,對此阿吉解釋說:“比如說你本身是芷溪的,平時都在喝酒,那我用一年的米酒招待你就足夠了;假如你從沒有喝過米酒,那我會拿三年或五年的米酒招待你,讓你感受一下不同年份的口感,一般來說,時間越久,酒越醇厚。”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芷溪米酒釀造工序主要有:淘米, 蒸飯, 淋 飯, 搗 曲,落缸,榨酒,煎酒,裝壺。而主要的釀造工序基本在立冬前後就會完成。


以酒代水,祖先的遺產

客家人對米酒的依賴遠勝於其它食物,用阿吉的話來說:“米酒就流淌在我們客家人的血液裡。”由於山區最多的就是米,因此關於米的轉化,客家人總是有很多想法,諸如將粳米磨成粉,做成米粄或捆粄,米酒則是當中另一種物盡其用。“我們這裡把酒當做水來用,有時候一大早起來就會喝一碗米酒,煮飯或炒菜也習慣放點酒,還有婦女坐月子也會吃用米酒炒的菜,大家都說客家人會喝酒,可能因為我們出生的第一口乳汁裡就有酒了。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醪糟蒸蛋

冬至時,閩西的客家人都熱衷於用各種貴重的食物進補,芷溪村除了一般的進補食單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涮酒”:以米酒和當地的草根,諸如牛奶根、香藤子、鴨掌草等一起煮成湯水,然後倒入牛肉、雞肉、豬肉或魚肉,即可用湯涮肉,也可直接喝湯。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雞肉涮米酒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鴨掌草鴨肉湯

高檔一點的涮酒叫“涮九品”,即選取牛的九個部位來吃,至於米酒的用量則依照個人酒量來調整。

“聽我們村的老人說,我們村從前有條芷溪,那時有人通過水運將本地的菸草、木材運到廣東、江蘇等地,賺了錢就回來蓋房子。水上的商貿發達,因此當時有很多的縴夫,他們常年在水上,必須吃涮酒、喝米酒才能除溼寒,否則很容易得風溼骨病。所以我們吃涮肉可能也和這點有關。”阿吉對我們說道。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米酒涮牛肉

提起米酒,阿吉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他說起釀酒前,芷溪當地也有祭酒神的風俗。不過他說:“我們不是拜具體的神像,而是天地神明,所以會到一個寬闊的場地,比如天井。有簡單祭拜,也有隆重的殺一隻雞祭拜的。或是在糯米飯蒸好之後,會先盛一碗放到祖先排位前,請祖先先吃。”如此既是敬告天地,也是敬謝祖先。因為在客家人看來,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祖先給予的,對祖先的崇敬遠遠大於其他神明,因此阿吉會說:“客家的一些文化和習俗之所以能一脈相承,其實也跟這樣的家族訓誡有關。”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如今阿吉經營著名為“酒狐”的客家米酒品牌,並回到芷溪拍攝了一部名為《耕耘山間釀酒作樂》的紀錄片,將芷溪傳統的米酒釀造呈現在大眾面前。他自己也會釀米酒,在他看來,釀酒其實並不複雜,“老祖宗已經給你留下了一套做酒的工具和方法,你只需要準備好材料,跟著長輩慢慢學著做,自然也就懂了。”從前信息不通暢,當地人關於酒的唯一選擇就是用身邊現有的米來釀的酒,如今外界帶來了啤酒、紅酒、洋酒,喝米酒的人似乎也變少了,村子也只剩幾位釀酒老師傅在釀酒。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匠村》紀錄片在芷溪首映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紅龍纏柱

但在阿吉看來,芷溪的米酒就像當地的古宗祠和民居一樣,經過了時間的發酵,愈加顯露出其醇厚深遠的韻味。尤其在他研發的一系列米酒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那款傳統的山糯米酒,可見人們似乎更偏愛那種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味道,這種味道暗示著:

在那個釀造米酒的地方,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一如往昔,他們的村落沒有發生劇烈的動盪,生活的根基依然有跡可循。假如某一天,那裡不再適合釀酒,也沒有人再願意釀酒,也就意味著一種傳統的氣味的漸漸稀薄,乃至消散。


福建記憶,以酒代水,一壺連城芷溪的陳釀暖過冬


餘慶堂復刻牌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