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三家龍爭虎鬥(中)——劉邦:“無為而治”的真正高手!

咱們在上一講中說到,"馬上得天下"但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大一統的帝國必須找到新的邏輯來治理天下了。於是帝國官方思想開始變化,這是漢朝能夠持續數百年的重要原因。

(1) 劉邦的選擇

西漢初年的政治,放棄了秦朝的法家邏輯,在歷史中留下的是一種道家無為而治的形象。道家自稱其創始人是黃帝和老子,所以這種統治方法又被稱為"黃老之治"。

儒、道、法三家龍爭虎鬥(中)——劉邦:“無為而治”的真正高手!

為什麼漢高祖會選擇道家呢?肯定不是因為他是楚國人出身,所以選擇源自楚地的道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反覆在講的力量均衡。

與秦始皇比較一下就清楚了。秦始皇一統天下,靠的是祖先的積累,經過百餘年的變法,秦國內部有能力挑戰君主的力量早已被粉碎,秦始皇可以依照法家的路數來統治及擴張。

漢高祖這邊怎麼樣呢?劉邦起家之前是個平民百姓,征服天下只能靠團結足夠多的人。劉邦能夠吸引一群重要將領和謀士追隨自己,不是因為自己有力量,而是因為有威信。

儒、道、法三家龍爭虎鬥(中)——劉邦:“無為而治”的真正高手!

劉邦和這些人近乎是合夥人的關係,並沒有壓倒性力量來鉗制他們,反倒會被這些兄弟給制衡住。這麼一來,皇帝想要專制也不可能,道家的無為而治是其沒有選擇的選擇。

(二)積極的太極拳法

不僅如此,劉邦稱帝后,還把帝國全境的2/3領土都分封給了這些合夥人巨頭們。看上去,這與周朝初年的分封似乎分別不大,對天下的無為而治達到極致了。

但是別忘了我們剛剛說的,有些關節點,過去了就回不來了。

劉邦的分封只不過是一時的不得已,他在表面上恢復了分封制。但由於技術進步和新經濟資源已經被開發出來了,這讓劉邦有能力在制度上繼承秦朝。

比如,商鞅曾有法令,如果一家當中有兩個成年男丁卻不分家,則這家的稅賦加倍;秦國也曾規定農村裡面都必須是雜姓的村子,不許同姓聚居。這些法令在漢代都被繼承下來。

這些法令的目的都是要將社會徹底打為散沙化,將大宗族拆散為小家庭。

這樣一來,一方面,戶口變多,人口不容易隱匿,國家可以掌握更大的稅收基礎。另一方面,由於沒有了大宗族,民間要想組織起來反抗的成本變高,利於皇帝的統治。

儒、道、法三家龍爭虎鬥(中)——劉邦:“無為而治”的真正高手!

這套打法與無為而治完全不貼邊,相反,絕對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政策。這從反面也證明了,無為而治只是面對強大合夥人時的無奈之舉。

(三)構建力量均衡體系

張良和另一位謀士婁敬給劉邦出的定都之策也反映出這一點。

劉邦最初看上了東周故都洛陽,張良勸他,洛陽雖然不錯,但其地理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秦所在的關中地區,地理環境優越,三面有自然險阻,只有東面面對諸侯,諸侯安定時一切好說,諸侯一旦有變,則進可攻、退可守。

一句話點醒了劉邦,記起了自己成功的奧秘之一,馬上決策定都長安。

張良這一系列的表述,其實就暗藏著最終要消除諸侯的意思。

劉邦在登基後花了八年的時間,分步驟地將能夠威脅皇帝的異姓諸侯都剪除掉,將他們的封地轉封給劉氏宗親,意圖以此來鞏固漢室江山。

歷史證明,同姓封王,並不比異姓封王更可靠。異姓王爺如果有異心,可能也就是想要割據,同姓王爺如果有異心,可是想篡位的。

以劉邦的政治智慧,他肯定能看到這一點,他用這些策略是想要精巧地構築一種力量均衡。劉邦不能把開國重臣們都殺掉,那些沒有封王的重臣多半都留下了,因為北面還站著匈奴呢,得有人能打仗。

再封一群同姓王爺,可以平衡這些重臣;反過來,重臣對同姓王爺也能形成制衡。皇帝則超越於各種力量之上,居間操控平衡。

劉邦一死,同姓王爺果然謀反作亂了,軍功重臣與同姓王爺的相互制衡作用馬上發揮出來,他們把王爺們的作亂平息掉了。

儒、道、法三家龍爭虎鬥(中)——劉邦:“無為而治”的真正高手!

此後幾代漢朝皇帝不懈努力,到漢武帝時,終於將同姓王爺的封地逐漸消解為郡縣大小,這時候漢朝初年的軍功重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皇室不再需要這兩種力量相互制衡了。

大漢帝國終於從貌似分封制的結構迴歸到其本質上的大一統結構。

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覺得不錯地,可以轉發,收藏喔!

喜歡熊大的,可以關注熊大的小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