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宏對話生態發展

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原校長,是一位著名的植物生理學家,他積極支持黃山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並指導黃山成功申報。7月25日,黃山成為中國第34個、安徽省首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至此,黃山成為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於一身的自然保護地,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風景名勝區為主體成功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區域。11月1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屯溪開幕,記者現場專訪了許智宏院士。

結緣:“上過一次黃山,就不想再上其他山了”

11月1日中午,76歲的許智宏院士第四次登上黃山。許院士雖是滿頭銀髮,但精神矍鑠,步態平穩,在一些景色優美的地方,他不停地拿出手機拍照留念,有時久久不忍離去。在乘坐雲谷索道上山途中,許院士透過車廂玻璃看著山谷中五彩斑斕的秋色說道:“黃山的混交林很漂亮,秋天色彩繽紛。”在始信峰,看到生長在懸崖絕壁上挺拔的黃山松,他不禁感嘆:“黃山松太厲害了,真不可思議。”走一路,感嘆一路,許院士也回憶起了自己第一次上黃山時的感受。

“我第一次來黃山大概是在20年前,那時候來黃山開會,會開完就上山了,還住了一晚。”許院士說,當天雖然下著小雨,但黃山獨特的景觀還是讓他歎為觀止,特別是第二天早晨看到日出的一霎那,覺得前一天登山所有的辛苦都被沖淡了。“第一次看到黃山的時候,就覺得其他的山沒什麼可看的了,黃山美景變幻莫測,要不斷地來,一次看不夠。”許院士說。

再上黃山,許院士對山上的變化感到驚喜。“第一次來黃山的時候,上山、下山都是靠走的,下山的時候甚至拄了兩根柺杖,那時候路面沒有現在平整,走起來著實有些費力,晚上住的旅館設施也很簡陋。現在每次來都能感覺到黃山有了很大變化,比如路越來越好走了,保護和服務設施越來越好,登山的幸福感也遠遠超越了過去。”

申報:生物圈保護區旨在發掘黃山更多價值

今年7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首府巨港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第30屆國際協調理事會議上,中國黃山以34票全票通過,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為中國第34個、安徽省首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已經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兩塊金字招牌的黃山為何還能將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這一榮譽收入囊中?許院士說:“黃山能夠入選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因為黃山不僅具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科學研究價值。”

記者瞭解到,黃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擁有眾多古老動植物,是東亞和世界古代物種的分佈中心之一;二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2385種高等植物和417種脊椎動物,是重要的種質基因庫和動植物物種的熱點區域;三是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以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古建遺蹟、詩文題刻、黃山畫派著稱;四是新安江等水系的重要水源地,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五是眾多生物南北往來的重要陸地通道,是亞洲環太平洋西岸島嶼與歐亞大陸內部發生聯繫的重要“墊腳石”,更是中生代以來西太平洋邊緣地區生物圈的活力熱點區域。

在許院士看來,黃山的價值還遠遠不止這些。“我認為黃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更大的價值在於體現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並能將這樣的理念發揚光大。”許院士認為,黃山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生物多樣性讓人讚歎,黃山不僅沒有掠奪式的開發,其發展還帶動了周邊社區致富,依託黃山良好的自然生態,周邊社區積極發展茶葉、油茶、竹筍、蜂蜜等生態農業,實現了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和環境保護的統一。

期待:在生物圈保護區的道路上可持續發展

為響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議題,探索並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黃山風景區管委會聯合周邊毗鄰社區在提出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倡議下,2017年8月制定了《黃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計劃》,這份管理計劃也獲得了來自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專家指導,而這其中就包括許智宏。許院士說:“這份《黃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計劃》時間是從2017年至2026年,我們認為黃山不管是自然生態、還是人文環境,都是一個動態更新的過程,因此需要用十年時間來探索其保護、開發、發展的變化,挖掘其在生物圈保護區中的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要進一步加強黃山的生態本底調查。”

記者看到,這份管理計劃通過10項行動計劃和22項子行動,著力解決了3個層面的18項核心問題,提出了維持景觀和文化多樣性、促進社區全面協調發展、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交流平臺與示範基地等多項計劃。許院士說:“黃山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並不意味著停止開發和發展,而是要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如何合理、科學地開發,並且嚴格保護核心區域,讓黃山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在談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話題時,許院士說:“保護地通過開展生態旅遊等賺了錢要反哺社區,而社區也可以儘自己所能參與到保護的過程中,兩者要相互融合、配合,這樣才能實現長久的良性發展。”

(葛旭芳 記者 李曉潔 來源:黃山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