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女真人建国后迅速摆脱早期“无城郭,星散而居”的部族状态,大规模吸收辽宋的先进文明,上京会宁府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国家制度也逐渐进入成熟。在这重要转折时期,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削去会宁府的上京之号。海陵王迁都燕京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军事和文化因素,但是经济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金朝迁都燕京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对金朝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使金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为金朝世宗和章宗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一)、金朝初年“内地”的经济压力

金朝前期的国都上京会宁府,地处我国东北一隅,远离中国封建文明中心地带,加之其严寒的自然条件,其经济开发程度远不如中原腹地,经济状况十分落后,仍处于原始部族经济阶段,经济基础可以说十分薄弱,随着金朝势力的不断壮大和国都地位的加强,其经济压力也不断加大,金朝人在这种经济的压力下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在一番努力失败之后,金朝选择了迁都这一快速有效的办法。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1、“内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严寒的气候

2、大量饮酒带来的粮食浪费

3、大量人口北迁造成的消费增长

4、国都地位的确定对经济压力的加大

上京会宁府政治地位的上升,导致经济需求尤其是奢侈消费急剧增加,使金源内地的经济压力空前增大,对于金初女真人统治的稳固非常不利。

(二)、金朝缓解上京地区经济压力的努力

作为金初政治中心的上京会宁府地区,使女真统治者就面临着两难境地,既要迁入大量人口以发展经济与文化,又要处理人口迁入带来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女真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在以军事斗争为主要任务的反辽初期,金太祖阿骨打建国称帝的仪式中居然有大量的重农部分,金初统治者的重农意识,这种无疑是源于女真人根据地的粮食危机。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自太宗年间开始至海陵王年间,曾三次集中大规模向中原迁移了猛安谋克。《大金国志》载:“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对于女真统治者如此频繁的将猛安谋克户大规模南迁,《大金国志》中对此解释是“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这样岂不是女真人主动将金源内地的具体情况泄露给其他人?金朝政府对于南迁的猛安谋克户给与了经济方面的特殊照顾:国家给予“牛头地”,“土薄者易以良田,无力者官津发之,”,甚至“无牛者官给之”。可以发现对南迁猛安谋克户的优待多是经济方面,因此可以推断:之所以南迁猛安谋克,除了过去普遍认为是为了控制新占领中原地区这一主要原因之外,缓解金源内地的人口压力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金朝统治者为了缓解上京地区巨大的社会压力还专门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金兀术运粮河,关于这条运河虽然不见于史书记载,然而根据有关的考古发现,它确实存在无疑。它东起于阿城县与双城县的交界处,东距金上京故城约50里,向西延伸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乡西下坎附近,与松花江相汇合,全长约100余里。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海陵王登基后,金朝统治者为了缓解社会危机,不得不将发展经济视为首要任务。史称:“风气日开,兼务远略,君臣讲求财用之制,切切然以是为先务。”但是,金朝南北失衡的整体经济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金源内地的物资仍需要从中原汉地转运而来,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且对于政务处理也十分不便。


金朝迁都燕京的经济动因和北部边境危机出现的真相


总之,为了缓解金初上京地区的由于人口迁入出现的经济压力,女真统治者采取了屯田、放免奴隶、发放农具耕牛和迁猛安谋克户于中原等一系列措施,但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上京已经难于满足统治的需要,故南迁政治中心势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