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王朝从不把朝鲜纳入中国版图?

用户29389513


中原王朝从不把朝鲜纳入中国版图,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中原王朝不仅把朝鲜纳入过中国版图,并且还纳入过多次。只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才让朝鲜以中原王朝的藩属国的身份存在。

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原王朝放弃直接统治朝鲜半岛,我觉得有四点原因。


第一、地理因素

朝鲜半岛虽然看似离中原很近,但从地理上来说,其实距离很远。中原王朝要想直接控制朝鲜,最起码要先控制辽东半岛。但是古代的辽东半岛,属于农耕文化区和渔猎文化区的拉锯战地区。很多中原王朝,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占据过辽东半岛。如此一来,像北魏、北齐等中原王朝自然也就不可能直接统治朝鲜了。

后来的北宋王朝更衰,连幽云十六州都没有控制过。宋朝人去一趟幽州还要出国,那就更别提什么统治朝鲜半岛了。


而一些曾经控制过辽东半岛的中原王朝,比如大汉、大唐、大明等,他们在实力鼎盛的时候都很强大,压着东北渔猎民族,对朝鲜半岛也有极大的震慑力。但一旦当中原王朝的实力出现衰落,在与东北渔猎民族的战争中失利,辽东半岛必然会丢。当辽东半岛被掐断后,朝鲜半岛自然也会不保。

所以说,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朝鲜,取决于中原王朝能不能控制辽东。有些中原王朝在历史上弱的一匹,控制朝鲜半岛对于这些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个梦。


第二、从中原进攻朝鲜,易守难攻。

朝鲜半岛是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带。尤其是在半岛的北部地区,八成土地都是山区,平原地形极少。相比之下,现在的韩国,也就是半岛的南部相对来说,平原多一些。但中原民族进入朝鲜半岛必须要从北部进,也就是必须要从北部的山区的地形攻入,这无疑就加大了中原王朝进攻的难度。

更让人头疼的是,朝鲜半岛过于狭长,南北长达一千公里,这要是放在中国,可以从北京走到上海了。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比如西汉、大唐、大元、大清,曾经都在短期内前突进了朝鲜半岛北部,但是往往都是在突破至汉江一线后,就要往回缩。而回缩的原因其实就是半岛地形因素导致的。

补给线太长,半岛地形奇差,再加之朝鲜半岛的纵深很大。打起来真的很困难。

但是如果把进攻方向倒过来,选择从海上攻击朝鲜,比如从日本侵略朝鲜半岛,那就比较容易了。当日军从釜山登陆后,可以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直接杀到半岛北部。



第三、经济上不划算

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并且是一个内向的封闭型国家,没有什么海权意识。中国人衡量一个地方值不值得打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这个地方适不适合种地。

朝鲜半岛的地形前面提到了。多山地貌,产的粮食能勉强能养活半岛的土著。有时候遇到灾荒年,中原王朝还得救济他。这种给中原王朝增加负担的地区,打下来也只是浪费粮食。费力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统治成本太高。

因此在元、明、清三代,朝鲜才会在被中原王朝列为不征之地。



第四、朝鲜一直都对中原王朝很顺从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经济上不划算,不值得占领的地区有很多。比如大明建立时,西域和云贵原本也都属于不征之地。并不是只有朝鲜才独享的待遇。但经济上不划算,被列为不征之地,同时还对中原王朝足够谦逊的地区,那就只有朝鲜一家了。

比如说,朱元璋早期也不想征云南。但是镇守云南的蒙古梁王给脸不要,死不投降,惹得朱元璋大怒,于是傅友德、蓝玉、沐英兴兵征讨云南。并在征服云南后直接纳入版图。这就是作死导致的结果。

相比于不知死活的蒙古梁王,朝鲜开国君主李成桂那简直就是个明白人啊。当年高丽王让他征讨大明,他表面上答应的很好,但暗地里却回朝夺权,还认了大明为宗主国。这种主动跪在地上拜大哥,心甘情愿当小弟的藩属国,大明好意思出兵打人家啊?



同样的情况还有大唐、大元、大清三代。当年的新罗对大唐十分恭顺,大唐在打完不听话的高句丽后,也就把新罗列为了藩国;

高丽对大元也是如此,称臣纳贡这只是最起码的,高丽还要给蒙古人定时定点的送点人参和送美女过去。并且所有的高丽王子都要到大都接受奴化教育。这样的傀儡王朝,打与不打都是一回事。

最后是清朝。大清是真的瞧不上朝鲜。当年皇太极亲征朝鲜,活捉了朝鲜国王,但是皇太极最后也只是逼其称臣纳贡,斩断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并没有直接吞并朝鲜。后来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向李鸿章建议吞并朝鲜半岛,自己纳入清朝版图,否则日本必然会吞并朝鲜。

但是最终满清高层以“嫌麻烦”为由,拒绝袁世凯吞并朝鲜的建议。



综上所述,中原王朝对朝鲜的态度,其实只取决于一点——服与不服。

顺从于中原的朝鲜半岛政权,如新罗、高丽和朝鲜,中原王朝都不征,维持中原王朝与半岛的宗藩地位。

不顺从中原王朝的半岛政权,如卫氏朝鲜和高句丽,中原王朝就要以武力打压,直至消灭这些政权为止。

但是消灭了这些敌对政权也没用。因为古代的朝鲜半岛太穷了,中原王朝占领朝鲜,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并且朝鲜的地形地貌也很不利于中原王朝长期占领。因此在元朝之后,中原王朝也就不再征讨朝鲜了。改直接占领为称臣纳贡。并一直维持到了甲午战争前夕。


Mer86


自唐代中后期,也就是朝鲜的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真正把朝鲜纳入自己的版图并进行统治的只有元代。除此以外,朝鲜半岛都是以附属国的形式附庸在中原王朝,故而便并没有必要将其纳入版图。

朝鲜半岛中最早成为中原王朝附属国的是“朝鲜三国”中的新罗。后来白江口一战,大唐协助新罗打败日本和百济联军,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同时新罗对大唐称臣。可惜8世纪后期,大唐和新罗纷纷陷入内乱,大唐直接分崩离析进入五代十国,而新罗则被高丽所灭,高丽逐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疆域已经扩到了鸭绿江。

之后,金国在东北崛起,高丽王朝臣服金国。后来元灭金灭宋,并与1258年占领高丽,将之变成元朝的“征东行省”,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将朝鲜纳入自己的版图。可惜,这个维持并不久。元朝灭亡,朝鲜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里,由李成贵建立朝鲜李朝,并向大明称臣。明灭清继,朝鲜继续向清朝臣服。

所以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中原王朝一直只需要朝鲜做附属国,却不愿意统治他,可能是因为那块地本身比较穷,引不起兴趣吧。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中原王朝来说,既然已经称臣了,就没什么必要统治。而且朝鲜历代王朝都比较乖,不像西北和北蒙的王族,老是想独立和造反,就没必要控制了。

当然了,很多朋友会说汉四郡的时候朝鲜不也是中原王朝的么?汉四郡时期当时的汉朝控制的仅有北朝鲜,南朝鲜部分还是有自己独立政权的。所以整个朝鲜半岛都是中原政权的仅在元朝了。


三观粉碎机


也不是纳入过,但实在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朝鲜最早的王国政权,其实跟朝鲜人还真没什么关系。朝鲜半岛的第一个王朝是箕子朝鲜,建立者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货真价实的中国人。第二个王朝卫满朝鲜建立与汉初,建立者卫满是原来刘邦手下燕王卢绾的手下,也是中国人。


后来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鲜,直接把今天的北朝鲜和大部分南韩地界加起来划分成了四个郡,即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到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迁至高句骊县。之后的东汉、曹魏与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与玄菟郡。

313年,高句丽攻占乐浪郡,自此朝鲜半岛彻底失去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

公元676年,新罗在大唐的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地区的王朝开始了给中国当万年附属国的历程。

其实在唐高宗消灭高句丽时,也是占据了原来的乐浪郡区域,其中包括了今天的平壤地区,但是因为采取了高压政策引起了当地的激烈反抗,再加上新罗的不断渗透,还有就是这地方穷的雅痞,没什么经济价值,高宗也就让给了新罗,只保留江东一处。

至于为什么后来没有在吞并朝鲜,一方面是因为朝鲜多山地,大军平叛的话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为这里实在没什么经济利益可言。还有就是朝鲜的王朝自己主动愿意当儿子献殷勤,给中国当附属国,而且可以说是所有附属国中最乖巧的一个了。有这样的好事,不用统治还可以拿好处还能被人当爹供着,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朝鲜半岛的海上屏障作用,也是在近代才表现出来,明朝以前,中国根本受不到来自黄海海域的威胁,朝鲜半岛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军事价值。


火器工坊


中国其实一直都试图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之中,这一战略考量一直到清朝甲午战争之后,才彻底宣告破灭。

两汉唐朝都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北部,但最后高丽在安史之乱唐朝陷入衰落后,才逐渐北上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而两宋时期中原王朝金瓯尚且不完整,自然难以伸手朝鲜半岛。

到了明朝,初期时因为北元还未覆灭,蒙古南下的威胁仍在,尤其是辽东方面除了北面的蒙古部落以外,东面为女真诸部,南面为“事元”的高丽,可谓“三面受敌”,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决定对高丽采取招抚政策,尤其是在李成桂因为不愿意“犯天阙而篡位”后,明鲜的宗藩关系由此奠定了基调,因为相对于蒙古、女真而言,东北亚的大陆地缘上,朝鲜是唯一一个拥有文化可以成为明朝(中国)长期盟友的势力。

能二打二,自然不会选择一打三。

而两者的关系在日本入侵朝鲜的“壬辰战争”之后,更趋于稳定——万历皇帝之所以在几乎凭明朝一己之力驱逐日军后,得到并吞朝鲜的千载机缘,却坐怀不乱,并未鲸吞朝鲜,则主要出于三点考量。

首先是永乐年间,明朝也借助为安南平叛之名进兵安南,平定乱局之后,却改为彻底吞并,结果导致安南人不服统治,发动此起彼伏的反叛,最终明朝在浪掷白银百万两后,于宣德年间无奈弃地,竹篮打水一场空,莫过于此。

其次对当时的明廷而言,朝鲜三千里,相当于两个省的地盘,而当时朝鲜王国岁入不过五十余万两,而明朝广西就已经收解税银百万两(包含地方),但却需要设置两省。

最后朝鲜又地处辽东,还需要设置新的边镇,算下来防务成本加行政成本,还要镇抚因为吞并而造成的叛军,而朝鲜除了贫瘠的山地、矿藏、人参和貂皮鹿茸以外,也没有什么特产,综合算来,对于当时的明廷而言,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付出远远大于所得。

万历又是一个因为边衅四起,国库赤字,而四处找寻财税增长点的皇帝,在吞并朝鲜明显是一个亏本的买卖情况下,是肯定不会同意这种“好大喜功”之事,可以说晚明是因为财政枯竭,而最终放弃了吞并朝鲜王国。

在明朝之后,清朝则也有过吞并朝鲜的考量,在还是后金时,虽然在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清廷两度征服朝鲜,但在本身缺乏行政人才和经验的情况下,同时为了对明朝用兵,最终选择了让朝鲜臣服,替他们管理半岛来提供粮饷。

此后清廷从顺治到乾隆年间,为了应付南明、三藩、准格尔汗国、大小金川以及西南战事也无力对虽然一直心存芥蒂,但其实恭顺的朝鲜用兵。嘉庆之后,清朝国力衰退也很难再支撑起灭国之战。

到了晚清光绪年间,随着条约时代来临,在西洋各国的冲击之下,清鲜之间徒有虚名的宗藩关系跟国际法格格不入,再加上日本对朝鲜的窥觑更是让清廷感到芒刺在背。

这最终使清廷产生了关于“朝鲜地位”的争论,其中将朝鲜郡县化这一论调得到了大部分时人的支持,包括曾经“督护”朝鲜的袁世凯、著名近代实业家张謇都持这一进取立场,甚至此后包括慈禧、光绪也都支持过这一行动。

不过随后的甲午战争将晚清攒下的底子都捣的稀巴烂,糊墙一辈子的李鸿章一夜回到洋务前,也就再也谈不上什么吞并朝鲜半岛了。

- END -

看见我们,发现世界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真实星球


真实星球


没有什么从不把朝鲜纳入中国版图,汉就曾在朝鲜设了四个郡,那时候就是大汉的正规行政区域了。



只是后来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并且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朝鲜逐步的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而特殊的一点就是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属于渔猎地区,这和中原的农耕文明是不同的,辽东半岛的民族性又各不相同。辽东半岛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冲突的地区,而朝鲜半岛就正好处于辽东半岛身后,完美的躲避了多次中原文化的侵入。



朝鲜半岛在三国后期,晋朝时代就完全脱离中原朝廷的管辖。并经过该地区的长时间战争,逐步的形成了一个统一朝鲜半岛的王朝,但是几乎每个王朝对中原朝廷都是很顺服的,称中原朝廷为宗主国,自以附属国自居,而历代中原朝廷也对朝鲜这个附属国小弟很是照顾,特别是明朝,朱元璋就规定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大明后期万历年间,朝鲜在遇到日本入侵时,大明还直接出兵援助朝鲜,经过几年的战争,打服了日本,并顺利的帮助朝鲜复国。

朝鲜在明清时期对待中原朝廷那是非常的尊重和顺服的,无论国内大事小情几乎都会请示中原朝廷,大到皇帝登基,小到皇帝娶媳妇生孩子等等。朝鲜王朝对中原朝廷的记录也是比较完整和详实的,甚至有些史料比我们国内的史料还更真实和可靠,比如朝鲜王朝的史料记载就清晰的记录了孝庄太后曾下嫁给多尔衮,而这个史料在国内是没有的。



朝鲜王朝在清末期曾经有几乎被大清直接吞并,直接纳入大清版图,那是因为袁世凯镇守朝鲜期间,他极力提倡纳朝鲜入大清版图(他认为朝鲜早晚要被日本吞并,不如直接纳入大清),这个战略思路是相当的清晰和明智的,只是大清高层嫌麻烦不愿意接纳朝鲜半岛才作罢。


沉墨9527


历史上朝鲜与中原王朝虽然关系密切,但不得不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始终都没有出现朝鲜可以毫无顾忌完全放松的加入中原王朝,或者说被中原王朝纳入中国版图的条件,也就是说把朝鲜纳入中国版图,说起来汪洋恣肆,其实就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什么条件都不考虑,就要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把朝鲜纳入中国,凭什么啊?难道说人家天生就该是儿子辈的,说纳入就纳入了,历史上朝鲜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商朝贵族萁子建立的箕子朝鲜。

就算是这样,箕子当时在商朝那就是政治犯,被迫害的那也算,与中原王朝的的关系避之唯恐不及,还要他把在朝鲜建立的国家交出来,下一步就是把脑袋交出去呗,只要脑袋没病,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唐朝的时候朝鲜地区的高句丽、新罗的确与唐王朝关系密切,但那是两个平等的主权国家的正常交往,即使人家觉得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等等方面全部占优,那也不是说人家就要被纳入到你的版图。

一句话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真要是先进就等于可以把别的小国小王朝纳入版图,美国是不是应该把与他关系亲近的所有国家都纳入版图吗?这不就是强盗逻辑嘛,山大王都比官府的二把手活的滋润痛快。

再说到清朝宗藩体制下的朝鲜,那时候朝鲜的确唯清朝马首是瞻,但这并不等于说朝鲜愿意成为清王朝的一部分,即使袁世凯当太上皇当了好多年,但是外来的和尚,早晚还得回到自己的庙里,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过中原王朝把朝鲜纳入版图的条件。


历史三日谈


我觉得朝鲜一直未入中国版图,主要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中原王朝实力不够。在早期,中国版图并没有像今天那么大,人口也没那么多,控制力有限。

从整个中国古代来看,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所以,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注意力都在北方游牧民族上面。

而且,中原王朝不是没动过朝鲜的心思,但强大起来后也是想向外扩张的。隋唐都攻打过朝鲜,也取得过一定成效,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只有元朝,才短暂地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

第二,文化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情况不主张主动使用武力。

面对朝鲜这样的国家,只要求对方服从自己就好。

像对匈奴、突厥、蒙古等战争,没有一个是中原王朝主动挑事的。

第三,历史传统的影响。到了后期的明、清时代,考虑到历史及其他因素,征伐朝鲜实在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朝鲜既愿意主动归顺,中原王朝有了面子,也就不必强行将其纳入版图了。

一家之言,敬请指教。


鄣南煮史


版图纳入过,但管治从没纳入中央管辖,属特区自治范筹,如支那半岛越泰缅老一样。

因为这两半岛居住人群辈份与正统性都高于中国大陆上任何人群,从而没资格直接管理。

朝鲜人是周王室长子分封地,越佬缅泰是商王长子封地,当大陆开始长子长孙继王位时,都没两半岛长子长孙正统正宗了。若按正统正宗承王位,两半岛人当管大陆了。

这就是大王子守边疆,改为大王子承王位的不同。秦始皇仍坚持延用大王子守边疆的,所以扶苏没能承王位。

因而中塬区扩延点以外,都是番属邦国,现代词为联邦合众国内各属邦国,有省与州性质,但自有独立独自的法律及政权体系,联邦总政府无权干预。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民族自治区,但不是外族仍是汉族人的分支。这同台湾溜球海南诸岛不同,这些地区由中央臣公被派去居住管理的,从而其独立后可收回的。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如果说的是整个朝鲜半岛,那么确实没有任何王朝曾将其纳入版图。

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宽到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区,情况倒并非如此了。

历史上的朝鲜半岛北部,曾经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的统治者右渠王后,在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乐浪、临屯、真番和玄菟郡,即汉四郡。在汉四郡存在期间,朝鲜半岛的南部地区,由马韩、辰韩和弁韩所统治。

唐高宗时期也曾以平壤为中心设立安东都护府,统治着自松花江、嫩江到汉江的土地,最南端与新罗接壤。

当然,无论是汉四郡还是安东都护府,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后都被弃置。

若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没有朝代能比得上元朝。不过,元朝并没有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只是设立征东行省,对朝鲜半岛进行羁縻。

控制稍次于元朝的是清朝。清朝通过丁卯、丙子两次战争,彻底让李氏朝鲜臣服。19世纪中后期,面对列强的挑战,清朝还利用《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来增强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和控制,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停止。

总而言之,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要一概而论。


HuiNanHistory


为什么中原从不把朝鲜纳入中国版图?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个性价比的问题,就是值不值得。具体来说就是把朝鲜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能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而不把它纳入进来又有什么利弊?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一下,其实答案是很容易发现的。


中原王朝为什么要扩大版图?

首先在说中原王朝为什么没有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之前,桃花石杂谈觉得还是应该先搞清楚中原王朝在历史上扩大版图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中华古文明基本上从一诞生开始就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安定,厌恶战争的倾向的。因为农耕文明得以维持的根本要素就是保证社会稳定,让生产周期特别长的农业劳作能够稳定进行。

所以它和游牧文明以及海洋文明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在那些文明的基本形态里,安定比农业文明更难获得,因此反而使他们对安定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所以这些文明也找到了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替代要素,比如通过战争或者贸易抢夺或者交换财富,所以这两类文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外扩张的冲动,因为对外扩张的越大,就会有更多的领土(市场)去进行掠夺或者交换。

所以中原地区最初的统一王朝秦朝就是中原地区适合进行农耕地区的一个联合,因为对于这些农耕地区来说,拥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是最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也就是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最有利的方式,所以秦朝的统一虽然也是通过武力实现的,但它最根本的内在原因却还是基于农业文明所渴望的稳定。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不惜用国本持续用兵,而统一六国之后却没有任何再向周边扩张的欲望,反而修了一道万里长的城墙,自己给自己设定了版图的边界。


说到这肯定有些朋友会说,那为什么后来中原王朝又扩张出了长城的边界呢?这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经过秦汉将近一百年的统一之后,中原人发现,只靠长城没法维持中原的和平,也就是没法完全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要想减少这种侵扰,只能主动出击,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原王朝也多次发兵进入漠北草原。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王朝又发现,因为中原在马匹骑兵方面的劣势,所以仅凭中原农耕地区,很难与长期拥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抗衡,要想弥补这方面的劣势,只能将游牧和农耕杂处的西域地区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才能改善自己武力的劣势,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所以汉武帝时代之后,经营西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


汉匈战争也是汉朝在经过了70年防御求和无法改变匈奴袭扰之后的无奈之举

所以这西域和漠北也就成了中原王朝较早纳入版图的地区。而在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崛起,不但在安史之乱后攻占了河西走廊,将西域两个都护府与中原隔绝,最终一度并吞了西域大部。而且在公元763年10月,吐蕃甚至发兵20万,攻占了唐朝首都长安,并在长安立了伪皇帝。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其实也使中原王朝认识到,青藏高原对中原王朝和生存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西南的威胁不消除,西域和漠北也很难稳固。所以到元明清三朝,中原王朝的版图也扩展到了青藏高原。

隋唐为什么要对高句丽用兵?

所以中原王朝对外扩张其实都是被动进行的,即在面对生存威胁,没有别的办法之后,才会去通过扩展领土的方式尽量消除这种威胁。其实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隋唐两朝才会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持续用兵,因为高句丽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朝鲜半岛上的王朝,它领土的主体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它其实与后来的辽金清等发源于东北地区的政权更加类似。

而且高句丽的主体民族也不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而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叫扶余的古民族。此外在它的存在期间,它深度参与中原政治,在南北朝时期通过向南朝称臣牵制北朝,并曾与北朝多个政权发生过激烈战争。而到隋唐时期,高句丽又与突厥联盟,继续骚扰牵制中原王朝。所以如果任其发展,恐怕金朝和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在唐朝就会出现,这当然是中原王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隋唐两朝才会不惜国本地对高句丽持续用兵。

高句丽其实和其它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政权更接近

为什么高句丽之后不再用兵朝鲜半岛?

但对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也都知道,隋唐对高句丽的持续用兵也并不顺利。隋朝大家都知道了,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不惜大费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运河,使中原大军能够在中原地区的北境幽云地区集结,以求得胜机。但三征高句丽还是耗尽了国库,隋朝最后的灭亡都和征高句丽的战争有关。而唐朝也一样,雄才大略,威震西域,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竟然都没能成功征服高句丽,最后还是在唐高宗时期又历时八年左右,两次发兵高句丽才将其征服。

而这种不顺利的过程,除了在一方面说明高句丽确实具有很强实力,堪称-1.0版的辽金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国本位于黄河流域的隋唐,在征高句丽的时候会面临非常大的后勤困扰。在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主要人口都还是位于黄河流域,因此要征高句丽,大军也要先在中原地区集结,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再发往高句丽,而光在路上粮草乃至疾病等对军队的自然消耗就会占去很大比例,在当时为这种规模的大军提供粮草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无论是隋军还是唐军,到达高句丽地区的时候,其实都不可能发挥最强战力,这也是隋唐两代征高句丽都不太顺利的主要原因。

唐朝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战争

不过唐高宗时期,还是凭借其超强国力,完全灭亡了高句丽。但唐朝维持对朝鲜半岛的统治还是面临和之前一样的问题,就是在当地要长期维持大量驻军,后勤消耗太大,得不偿失。但在唐朝灭亡了高句丽之后,朝鲜半岛周边的政权其实已经接受了无力再和中原王朝抗衡,其影响力不可能迈出朝鲜半岛的现实,所以虽然后来唐朝也并非心甘情愿地退出了朝鲜半岛,但面对一个甘心称臣,没有任何野心的朝鲜半岛,唐朝和后来的中原政权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后来朝鲜半岛和中原政权之间基本就定型成了这样的关系,即朝鲜半岛向所有中原王朝称臣,在各种礼制以及军事、政治方面不越雷池一步,而中原王朝也不再去招惹他们。

甲午战争之前,朝鲜的王宫景福宫都是始终按照中国郡王府的规制建设的

所以在后来,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是最有利的关系,朝鲜半岛不可能对中原形成威胁,而将其完全征服的获益比不上让其自立,但基本听命于中原王朝的状态。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在明知无力与中原王朝抗衡的情况下,以称臣换取自立也不失为一种自存的策略,所以双方的这种关系就一直得到了维持,一直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打破这种平衡为止。


而在此之后,其实中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旅顺屠城,918事变乃至抗战期间中国的沉重牺牲在某种程度上也都跟失去了朝鲜半岛有一定关系。所以回过头去看,其实中国古代上朝鲜半岛维持听命而自立的状态,其实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一种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