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48个朝贡国,为何清朝只有7个?

~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一个朝代,最多的时候确实有一百多个,但是这个仅仅只是在大明的前期,后来随着大明的衰落,朝贡国也是一直在减少,特别是大明后期禁海政策以后,加上西方国家开始入侵东南亚,明朝的朝贡国就迅速的减少了。但是到后期还是有几十个的。

中国的朝贡体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是真正算确立下来还是在隋唐时期开始确立的,我们都知道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这个时候的隋朝真的是万国来朝,唐朝的强大很大程度就是继承了隋朝的朝贡国,让周边的国家不敢冒犯大唐。后来五代,两宋时期朝贡体系基本上崩溃,在元朝又开始确立,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朱棣等把中国的朝贡体系算是发展到了顶峰。

大明前期空前强大,当时周边所有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大明的朝贡国,附属国。朱元璋在的时候还把日本,琉球,朝鲜,安南,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而且还写入了《组训》。当了朱棣时期,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这个时候东南亚,印度洋沿海的很多国家都成为了大明的朝贡国,仅仅只是在这些地区大明的朝贡国就达到了50多个。而且当时陆地上,西域,西藏等地区都是大明的朝贡国,比如说今天的不丹,阿富汗等等地区,大明的西部地区的朝贡国也达到了50多个。

到了清朝的时候为什么这些朝贡国都没有了?并不是说大清比大明弱了,只是说管理的方式不一样了。大清一开始的朝贡国都是继承的大明的,但是比如说西藏,蒙古,新疆等等地区就直接与内地来往,已经是属于国家内务了。但是日本,朝鲜等等地区还是朝贡国,也就是清朝承认这些国家为独立的国家。

到了大清的后期西方列强开始全面的入侵到亚洲了,光绪年间,当时缅甸,越南,琉球,朝鲜等等几个还是中国的附属国,但是随着西方的介入,比如说越南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琉球被日本占了成为了日本的一个县,还有朝鲜。缅甸也是英国人开始插手之后,自此之后大清所有的朝贡国就都没有了。

大明之所以那么多朝贡国一方面是因为大明的强大,而且当时大明实际控制的面积确实没有大清的多,所以周边小国林立,还有当时大明前期下西洋宣扬国威。大清之所以没有那么多,一方面是因为更改了一些国家的朝贡体系,让他们直接受中央的管辖。另一方面大清后期的软弱失去了很多朝贡国。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一个原因是小国家少了,比如,明朝时期光是西戎就有40多个朝贡国。但是这40多个西戎朝贡国,在清朝建立的时候,早都被准葛尔汗国灭了,然后清朝又把准葛尔汗国灭了。

第2个就是朝贡体系,就是名声好听,一点实惠也没有。在明朝,那些小国和部落向明朝只是进贡一些不值钱的物品,但是明朝的回赠却价值几倍,乃至几十倍。数倍、数十倍暴利驱使着众多国家争先恐后前来进贡,运来无数在本国滞销的货物,明王朝只能高价吃下。

比如,琉球就通过朝贡体系,得到大量低价商品贩卖于他国。“若番船不通,则无丝可织,每百斤值银五六百两,取去者其价十倍”。这样的中转贸易可谓是“无本万利”。

后来就有外国商人冒充所谓的外国贡使,跑来上贡,欺骗大明的财物。这种,“厚往薄来”政策导致,大量伪劣海外产品堆积如山,没有办法,只能当工资发放。其中最烦人的就是琉球,规定2年来一次,结果一年能来好几次,天天拿着一点土特产来蒙骗财物。正所谓:“一岁常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毕竟一斤龙涎香,在苏门答腊只有1斤中国铜钱9贯,但是明会典记载,如果是朝贡龙涎香,朝廷就要赏赐1斤48贯。这种利润,大家当然喜欢争先恐后的来朝贡了。比如1斤锡,只有1斤500文,却给琉球赏赐1斤8贯。1斤胡椒产地不过19文,琉球送过来,要赏赐1斤30贯,达到了160倍。

正统初期,英宗曾“敕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三百万斤,委官送至北京交纳”。一次支用达三百万斤,可见花了多少冤枉钱,最后没有办法就当工资发放。文武官俸钞倶折支胡椒、苏木。

因此传教士利玛窦认为,朝贡关系的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因此到了清朝,就主要改为通商贸易,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大贸易港口,其中广东专门对西洋贸易。其他港口分别与琉球,日本和南洋贸易。光是广州港在1758-1838年,就到港西洋商船5107艘。贸易规模远远超过明朝。


深度军事


纠错。

1、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只能说这些人还不懂历史,基本历史常识都能搞错。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比如有的说明朝朝贡国多,是因为明朝版图小,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原文:“这么一个严重缩水的帝国,是如何拥有这么多朝贡国的呢?答案就在地图中。今天的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此时的明朝只有大概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剩下的600多万领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朝贡国。”

这是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荒谬答案,既犯了史实错误,也有逻辑性问题。因为明朝朝贡国最多时是永乐皇帝在位时,此时的明朝版图也是最大时期,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不是350平方公里,这是明末崇祯自杀前夕的版图,崇祯时期的朝贡国也是明朝最少时期。所以,这个回答的小编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拿明朝最小版图说此时的明朝朝贡国最多?这个回答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拿一个朝代覆亡前夕时比较,按此逻辑,清末溥仪宣布退位时,就剩半个紫禁城0.36平方公里了,何谈附属国?更别谈朝贡国了,所以,这个逻辑也是不可取的。

2、明朝有148个朝贡国,为何清朝只有7个?

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上,清朝藩属国最多时至少有16个是没问题的:朝鲜、琉球国、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挝)、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兰芳共和国(今加里曼丹岛西部)以及吕宋、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廓尔喀(尼泊尔)。此外,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与干竺特。南亚地区的比较特别,哲孟雄(锡金)、不丹与拉达克这3个熙臧的附属国,不直接朝贡清朝,也不是清朝直接附属国,但毕竟熙臧是清朝的,加进去就是19个了。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割地条约一签再签,自身都难保了,这些附属国最后也就丢失殆尽了。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鲜独立,至此,中国的所有附属国全丢了。附属国一般是有朝贡义务的,所以没必要为了凸显明朝,而不顾史实的贬低清朝,讲历史,实事求是就好。当然,提问者也有可能是明面上是黑清,实质是黑明。

3、明朝朝贡国到底有没有148个?

这个还真不好回答,我看了大部分都没有去认真考证,只是随口草率的回答了。有些人根据嘉靖年间编撰的《外夷朝贡考》记载,说有100多个,这些书太专业偏僻,一般人很难去查找核实。我能查找到的是《明史》、《明实录》、《明会典》(花了我几万大洋买的,又能派上用场了~~o(>_

朝鲜国:洪武元年(1368)开始朝贡,李朝君主册封为朝鲜国王;至崇祯十年(1637)绝贡,向后金国朝贡。

爪哇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定期朝贡至弘治十二年(1499)之后,偶有朝贡。

浡泥国:永乐三年(1405)开始朝贡,君主册封为浡泥国王;之后时有朝贡。

安南国:洪武元年开始朝贡,陈朝君主册 封为安南国王,洪武二十年夺取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永平寨,绝贡; 建文二年胡朝取代陈朝,永乐二年朝贡;五年灭安南,置交阯布政使司;宣德二年 废交阯布政使司,仍为安南国(陈朝); 宣德三年黎朝取代陈朝,正统二年朝贡; 嘉靖六年以清化以北之地建莫朝,黎朝移据清化以南;十九年莫朝朝贡,君主册封为安南都 统使司都统使; 万历二十年莫朝灭,黎朝统一安南,虽内部分裂为郑王、阮王二个政权,但黎朝一直朝贡至明亡。

占城国:洪武二年(1369)开始朝贡,一直到明末被安南国阮王攻打。

暹罗国(今泰国):洪武三年(1370)开始朝贡,直至明末。

此外,还有:

(1)日本、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金猫里、合猫里(猫里务)、美洛居、婆罗(文莱)、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碟里、日罗夏治、百花、彭亨、那孤儿、黎伐、南渤利、阿鲁、旧港、满剌加(在缅甸)、占卑(在今印尼)、苏门答剌、马六甲、须文达那、三佛齐、柔佛、文郎马神、地闷、山南国、山北国、西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古里、柯枝、小葛兰、大葛兰、榜葛剌、沼纳朴儿、祖法儿、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鲁谟斯、溜山比剌、孙剌南巫里、底里。

(2)千里达、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齐、加异勒、甘巴里、 急兰丹、沙里湾泥、彭加那、打回回、白葛达、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黑葛达、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西洋、南安、渤泥、撒里、朵甘、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

(3)大琉球、小琉球、吐鲁番、失剌思、哈烈、索里、西洋索里、览邦、淡巴、须文那达、娑罗、沼纳扑儿、拂菻、哈密、麻林、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乌涉剌踢、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白葛达、剌撒、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兀伦、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摆音、克癿等国分别来朝。其中渤泥、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四国是国王亲朝,历史唯一。

总评:看到这个统计数据时,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意外,我也是如此,在我印象里,明朝附属国大概也就七八十个吧,但历史总是这么有趣,根据《明史》、《明会典》和《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朝确实就有这么多个附属国(名单见上),当然,这也是明朝前、后期总数据的统计,不是说明朝永乐时期就有184个附属国。

一些较明显同一时期国名不同叫法重叠的,如合猫里(猫里务)重复出现的,我都有一一剔除,估计可能还是会有小部分重叠情况,限于精力,就不一一考证了。众所周知,明朝史料浩如烟海,限于精力及史籍资料来源,肯定还会有漏掉统计的,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但不管怎么说,哪怕打个半折,明朝附属国前后总数不会低于120个这是肯定的。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根据史实来讨论。


附录:

(1)明朝贡期规定:

朝鲜:一年三贡(永乐年定) 琉球:二年一贡(永乐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乐朝共63次,“天朝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安南:三年一贡(洪武年定)共74次 占城: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2次 暹罗:三年一贡(永乐年定)共76次 日本:十年一贡(永乐年定) 爪哇:三年一贡(正统八年定)共37次 撒马尔罕:五年一贡(嘉靖二年定)共43次 鲁迷:五年一贡(嘉靖年定) 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贡(永乐年定) 贡无定期:真腊(共14次)、三佛齐(共6次)、渤泥(共10次)、苏门答腊(共18次)、满剌加(共23次)、吕宋(没完整统计数据,故不录)。

(2)明朝洪武年间的朝贡国:

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泥八剌、阇婆。洪武二年《皇明祖训》中,15国列为不征之国: 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国、爪哇、彭亨、百花国、三佛齐、渤泥。

(3)《明会典》中记载的万历时期朝贡国名单(也是明朝朝贡国数量第二个高峰期):

1.东南夷: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腊、西洋索里、览邦、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索里、淡巴、须文那达;

2.西南夷:苏禄、古麻剌、古里、碟里、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满剌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剌、沼纳扑儿、拂菻、柯枝、麻林、锡兰山、吕宋、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乌涉剌踢、阿丹、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白葛达、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

明朝陈诚出使西域

3.西戎: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日落、八答黑商、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耶思成、坤城、舍黑、兀伦、阿速、阿端、摆音、克癿。


可汗说事


题目中给出的这个数据是否准确?笔者并没有确切地统计过明清两朝的朝贡国分别为多少,但是史书还是看过。在明史或者明实录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的所谓朝贡国在永乐时期达到了巅峰,此后每年固定只有十几二十个。

实际上,明朝固定的朝贡国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多集中于南亚,东南亚,其中撒马尔罕是中亚国家。后来,明朝的朝贡国记录中又出现了鞑靼和乌斯藏(即西藏)。至于永乐时期那短暂的井喷,是因为郑和下西洋之后,带来了不少国家的使节,明朝 将这些国家全部算为朝贡国。

然而,很多国家连朝贡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只是单纯地派使节到明朝走了一趟,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朝贡国”,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明朝的276年中,就去过明朝一次。

至于清朝,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属国大约有这些朝鲜,琉球,越南,缅甸,暹罗,南掌 苏禄,廓尔喀,浩罕布鲁特,哈萨克,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巴达克山 博罗尔,阿富汗,坎巨提。注意,在此用词为“属国”,即与清朝有藩属关系的并且必须定期朝贡的国家,如日本这样朝贡但不属于属国的,不算在内。其中多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如果算朝贡国,则更多。

由于清朝的疆域较大,将在明朝时期不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地区纳入了管辖范围内,如蒙古和西藏以及东北地区,所以这些地方不再算作“属国”,至于日本,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没有认为自己高出日本一头,而日本也并不向任何朝代称臣。因此,明清两代的属国数量并不存在大的差异,反而清朝增加了阿富汗等西亚国家作为自己的属国。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明朝压根不存在一百余个朝贡国(长期),明清两朝的属国数量差的并不多。


庭州行者


明朝有148个朝贡国,为何清朝只有7个?其实这个题目里所陈述的内容也不能说不是史实,但也确实是非常片面,甚至非常具有误导性的史实。造成这种数字上看起来巨大差异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有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来到亚洲,中华朝贡体系走向瓦解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其实还是统计口径和各国本身政体变化的原因。


明朝的朝贡“国”

首先明朝进贡国多确实可以说是事实,当然这个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成祖朱棣时代突然对在海外宣示皇权特别感兴趣,在他在位期间,曾经主动向海外派出过21批宣谕使者。而大家都知道的郑和下西洋其实可以说是这种海外宣谕活动的高潮了,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宣示天威,但这个目的在里面也占有重要比重。

郑和下西洋大致路线图,之后凡是有回使的政权基本就都算朝贡国了

而当时这些海外宣谕使团,主要的活动区域就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海岛地区,这些地区当时的文明发展水平都不算特别高,很多地区其实还处于不同部落各自为政的状态。而朱棣也许是为了建立自己“天下共主”的形象,对海外回访进贡的使团给出了格外优待。最典型的一点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规定,海外入贡的国家除贡品之外,所有其它携带的物品也都要向明廷纳税,其实这种作法本身就是为了平衡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给国库造成的亏空。但朱棣执政后却说:

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辱大体万万矣!

这话其实说的很明白了,就是朱棣认为国家向商人课税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而不是为了充盈国库,现在外国人仰慕我大明的威名来朝贡,咱们哪能再侵占他们的利益,向他们课税又能得利多少呢?辱没了我大明的威名才是大事!所以朱棣执政之后,其实是中国周边东南亚和南亚小国乃至部落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黄金时期,因为在朱棣对他们施行的“仁政”下,通过朝贡可以获得最大利益。

明朝前期外国进贡的长颈鹿

另外对于朝贡和朝贡国家的理解,其实明朝时的水分也是很大的。比如咱们中国历史上始终认为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当地王国是对明朝称臣,明朝多次派使臣前往宣谕,对方也派使臣来朝贡。但现在在当地的马六甲博物馆,却有郑和护送出使马六甲的明朝使臣集体跪拜马六甲国王的大型雕塑群,而且当地人的记载也是认为是明朝使臣来向他们的国王朝贡。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是,当时印尼瓜哇地区的两个贵族争夺国王,其中一个国王还杀了中国使节170多人,但朱棣却对他格外宽大,只是让勒令他支付了一定的赔偿金,而且之后将这两个贵族都认可为国王,这样本来一国朝贡就变成了两国朝贡了,不但朝贡国没少,还多了一个。另外公元151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地区的满剌加国之后,为了和明朝做生意,也曾派一些使节来到中国,一度还被接纳,这样葡萄牙也成了明朝的朝贡国。


明朝外国使臣来朝想像场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明朝的朝贡国就非常多了,有148个一点都不奇怪(有些数字说是65个国家和部族)。因为有些国家可能自己并不认为是在对明朝进行朝贡,只是认为是在做生意,另外一些“国家”其实可能只是一国临时的割据政权,甚至只是一些很小的部落政权,而他们在明朝的记录里都算“国”。但桃花石杂谈这样说可不是要否认明朝初期在东亚、东南亚乃至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因为毕竟当时欧洲殖民地才刚刚来到亚洲,征服的区域还有限,明朝前期在这些地区拥有巨大影响力,朝贡国的数量的区域都比清朝大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但严格地说,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瓦解,其实也是始自明朝末年,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国等事件,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之后,东亚的朝贡体系也就逐渐走向崩溃了。

清朝的朝贡国

而其实关于清朝的朝贡国,确实相对于明朝少了不少,但也不是像题目里说的只有7个。因为在清朝时期,向清朝有过朝贡行为的地区,至少有过朝鲜、越南、缅甸、琉球、廓尔喀、南掌、苏禄、暹罗、浩罕、拉达克、哲孟雄、不丹、坎巨提以及中亚、阿富汗和尼泊尔的其它一些政权,另外还有华人在南洋建立的兰芳共和国。

乾隆时期的万国来朝图


所以总数加起来至少也有二十几个,而且这些政权相对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像位于中亚地区的浩罕等政权还是清朝时期新纳入的。就算朝鲜和琉球等和清朝关系极其密切政权的不算朝贡国,整体上也会有十几个。另外清朝对于朝贡贸易的热情也明显不如明朝,比如清朝是专门制定政策,限定周边政权的朝贡次数,当时清朝要求暹罗(泰国)只能3年一贡,南掌和苏禄都只能5年一贡,而缅甸甚至只能10年一贡。而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也被算成了朝贡国,他们可以8年一贡。

所以清朝的朝贡国少其实跟其统治者对这种朝贡贸易兴趣不大也有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统计口径也不一样,比如在清朝乾隆时代,英国人也曾派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商谈通商事宜,如果按照明朝的标准,英国肯定也算是清朝的朝贡国了,但清朝却没这么算,或者只是笼统地把他们都归成了“西洋人”而已。当然和明朝的葡萄牙等国一样,其实这种国家算不算进去也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描绘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参拜乾隆景象的画作

当然到清朝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朝对外战争的一败再败以及周边朝贡国相继被列强占领,到清朝灭亡时朝贡国也就基本不存在了。具体而言,几个主要朝贡国里,琉球和朝鲜分别于公元1879年和1895年被日本侵占,越南公元1885年被法国侵占,缅甸公元1886年被英国侵占,中亚各国先后在公元1750年代到1870年代之间被沙俄侵占,最后一个对清朝进行朝贡的廓尔喀在1908年之后被英国阻止再向清朝朝贡。3年之后,清朝灭亡,次年早已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但名义上仍然维持对清朝贡关系的兰芳共和国被荷兰正式吞并,东亚朝贡体系最终走向了终结。


所以总体来说,明清两代,至少是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处在不断衰落的过程之中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欧洲列强的崛起和对亚洲地区的殖民。所以其实明清两朝之间的差别并不算特别大,所谓朝贡国家数量的差别其实跟统计口径以及“国家”的定义有很大关系,和明清两朝之间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强弱程度反而没有太大关系了。


桃花石杂谈


朝贡说白了只是一个面子而已,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喜欢这个面子,历朝历代不知道吃了多少这样的亏了,没有多大实质意义,每次的回礼都是朝贡的数倍,什么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全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从古至今就没真正对中原友好的邦交友邻,有的只是利益,

你强大的时候,人家就来称臣纳贡;你弱小的时候,人家就反叛、背后捅刀子、对你攻城掠地烧杀抢掠。

还是趁自己强大的时候,以武力占领征服,然后以文化参透,使之成为自己的领地,才是硬道理。

就现在而言,全世界又有几个邦交国家对中国是真正友好呢,邦交国家之间从来都是利益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就拿大家都吹嘘的那个什么巴铁来说吧,如果没有印度,巴铁中的这个‘铁’,恐怕还没开始铁起来,就已经生锈了,


丢失在世界的角落


这个问题让人很无语啊。

题主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明朝比清朝要强大,因为朝贡国比清朝整整多了143个,整整多出20多倍啊。

听起来是挺唬人的,且不说明朝的朝贡国到底有没有148个,咱们就谈谈明朝为何有这么多朝贡国。

1、怀柔以远的不良后果

对比明朝和清朝的疆域,我们会发现明朝疆域比起清朝小了很多。而在仁宣之治后,明朝的疆域更是缩水的不像样。

下面是明朝中期实际控制的领土: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汉地的两京一十三省之外,东北北部、长城以北、河套、青藏高原中西部以及整个新疆地区,都游离在明朝的疆域之外。

那么,这么一个严重缩水的帝国,是如何拥有这么多朝贡国的呢?答案就在地图中。

今天的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此时的明朝只有大概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剩下的600多万领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朝贡国。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虽然在青藏高原设置了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但是青藏高原仍然不是明朝的疆域,这里和半岛、安南一样,都向明朝朝贡,算作明朝的朝贡国。

而北元灭亡后,后起的鞑靼、瓦剌以及兀良哈都对明朝称臣,这又是三个朝贡国。新疆东部的吐鲁番汗国,也是明朝的朝贡国。

而在东北地区,三部分的女真又可以算作三个朝贡国。

而以上的朝贡国,清朝是没有的。不是清朝孱弱,而是清朝已经将这些地区纳入实际统治的疆域中了。甚至包括明朝没有涉足到的新疆西部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都被清朝纳入版图中。

这里没有扬清贬明的意思,“静Yes”只是想强调,朝贡国的多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不能体现一个王朝是否强大,因为不同的时期,面对的周边形势是完全不同的。


2、郑和下西洋的短暂福利

明朝初期,朝贡国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鲜、三佛齐、暹罗、真腊、日本、索里、琉球、撒里、朵甘、彭亨、百花、须文那达、撒马尔罕、墨剌、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剌、阇婆等。

明朝朝贡国增加最为迅猛的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此时的朝贡国有南安、暹罗、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腊、渤泥、占城、真腊、朝鲜、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鲁番、撒马尔罕、别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

朱棣时期,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有感于大明的强盛,最重要的可以通过朝贡赚取更多外汇,因此各国纷纷跟随船队来到中国,他们都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福利。

而随着明朝下西洋活动的终止以及明朝国力的衰落,这些远在天边的朝贡国也很多失去了踪迹。

清朝之所以没有这样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闭关锁国,清朝在1820年之前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可以说不具备明朝那样的机会发展远洋贸易,而且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崛起,清政府采取了比较粗暴的防御形式,即拒之门外,实行闭关锁国,因此清朝的藩属国基本都在清朝周边。

事实上,明朝的朝贡国远没有达到148个,因为很多政权比如中国文化圈内的乌思藏地区以及女真都不能算入朝贡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此时的日本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小小的日本列岛甚至可能有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政权,这些如果都算的话,那明朝朝贡国超过148个是没有问题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谈到明代朝贡国数量的问题,我们不能轻易被数字迷惑住。如果探究起这些所谓的“朝贡国”与明朝关系的实质,就会发现这148个中多数都水的惊人。

在这148个所谓的朝贡国中,很多都只是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招徕的海外国家,与明朝只存在一两次的交涉往来。随着下西洋的结束,这些国家也就断了与明朝的联系。很显然,面对这种极不稳定的关系,就不能把对方算作是朝贡国。

最典型案例莫过于明万历年间编纂的《明会典》。在统计东南亚的朝贡国时,《明会典》竟然把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等31个永乐年间遣使的国家,算作是明朝的朝贡国。

除此以外,明朝还把自己也搞不清由来的政权,甚至于地方性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算成是国家层面的朝贡关系。以上做法都等于在无形中给数量注了水。

简而言之,真正与明朝有稳定的朝贡关系者,只有:朝鲜、琉球、安南、占城(被安南吞并)、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真腊、渤泥和撒马尔罕等十几个国家。

与明朝相比,清朝固然没有那么多数量的朝贡国,但是这主要由于两个王朝的特点不同。

例如,明朝当时在西域有数十个朝贡国,但是清朝直接统一了天山南北,使西域彻底成为中国的版图。这种成就岂是只求朝贡虚名的明朝所能相提并论的?

还有,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对海外朝贡国提供很多赏赐和贸易便利,才招来大量的所谓朝贡国家。这种做法于国家财政、民众生计无益,只满足了皇帝的虚荣。相比而言,清朝更为务实,对这种“厚往薄来”的策略并不热衷,所以海外朝贡国的数量才会缩水。


HuiNanHistory


先来说说朝贡体系,这是长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等级网状政治体系,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

朝贡体系自公元前3世纪发端,到19世纪末期终结,中间是经过不断发展的,其中明清的朝贡体系大体类似,可以进行朝贡国数量上的比较。

但这种比较并不能直接体现国力的高低,毕竟随着国力的变化,朝贡国的数量也是会跟着变化的。

明朝的朝贡国有没有148个不好说,但清朝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都不止7个。

明清的朝贡体系基本都依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则,朱元璋在明确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如无明显挑衅,不得征伐),又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赏赐一定要比贡品多),由此确立了东方世界通行的朝贡关系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中原帝国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明朝灭亡后,清承明制,除了将朝贡国手中的敕命换过,并无其他改变。虽然制度相似,但两个王朝建立性质的不同,导致皇帝们对朝贡这事的态度不同。

明太祖时期

众所周知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来的,但元朝当时只是残了,还没死,高丽还嚎着要联合北元进攻明朝,可见元朝还有一定号召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消除蒙古统治在海外的影响,告诉那些国家改天换地了,树立新王朝的华夏正统地位和朱元璋自己的天子形象,显得非常重要。

朱元璋的做法很普通,你不是远吗?还不知道元朝已经被我赶跑了,那我就派人告诉你。在洪武二年(1369)正月和二月,朱元璋先后派遣两批使者诏谕日本、占城、爪哇以及西洋诸国,将元明鼎革、新皇登基的消息告知海外国家。

当然,朱元璋也知道喊不如给的道理,这些使臣,都带有《大统历》及各种丝织品,专门用来赏赐诸国国王,让他们遣使向明朝称臣纳贡。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统治时期,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的国家有占城、爪哇、西洋、安南、渤泥、高丽(后为朝鲜)、三佛齐、暹罗(今泰国)、日本、真腊、琐里、琉球、撒里、阇婆、朵甘、彭亨、百花、须文达那、撒马尔罕、墨刺、哈梅里、别失八里、缅甸、泥八刺等二十几个国家。

其中被记入《皇明祖训》的15个不征之国分别为: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国、爪哇、彭亨、百花国、三佛齐、渤泥。

明成祖时期

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数十年治理(朱允炆的四年可以忽略),明朝国力日渐上升,以至于有永乐盛世之说,而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去管,反正这数次远洋航行,明朝船队甚至抵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在大明王朝的国威吸引下,嗅到了金山银山味道的各国纷纷跟随船队来到明朝。

此时明朝仍然处于海禁时期,也就是说这些国家不能大大方方地明朝做生意,那怎么办?大老远来了总不能不赚钱呐,于是他们借着朝贡的机会开展特色的朝贡贸易,比如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

这几乎是这些国家同明朝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在利益驱使下,许多国家闻风而来,明朝朝贡国数量迅猛增加,只不过没有明太祖时期那么实在了。

当然也有真正仰慕明朝文化的朝贡者,如渤泥、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四国是国王亲朝,如果做生意,也不用国王亲自出马。苏禄国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还病逝葬在了中国。

此时的朝贡国也有南安、暹罗、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腊、渤泥、占城、真腊、朝鲜、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鲁番、撒马尔罕、别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数十个。

明神宗时期

根据《明会典》记载,明朝的朝贡国数量在明神宗统治时期即万历年间,迎来了第二次高峰。

此时明朝的朝贡国有被列入东南夷的朝鲜、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索里、西洋索里、览邦、淡巴、须文那达。

被列入西南夷的苏禄、古麻剌、古里、满剌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剌、锡兰山、沼纳扑儿、拂菻、柯枝、麻林、吕宋、碟里、日罗夏治、合猫里、古里班卒、打回、忽鲁谟斯、甘把里、加异勒、祖法儿、溜山、阿哇、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乌涉剌踢、阿丹、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达、白葛达、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达、沙里湾泥。

被列入西戎的撒马尔罕、鲁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娄、额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儿沙的蛮、哈失哈儿(疏勒)、哈的兰、赛兰、扫兰、亦力把里(伊宁)、乜克力、把丹兰、把里黑、俺力麻、脱忽麻、察力失、干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儿、克失迷儿、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坛、火占、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儿干(莎车)、戎、白、兀伦、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摆音、克癿。

被列入北狄的鞑靼部的8个部分。

被列入东北夷的女真部的2个部分。

总数加起来非常庞大,远在148个以上,当然这些朝贡国有不少都很不稳定,比较常来的大概有几十个。

清朝的藩属国

清朝并没有类似朱元璋晓谕海外的举动,除顺治初年颁布过一个欢迎“遣使入贡”的诏书外,并无其他的举措。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阅罢沙俄“朝贡”表文,对身边的大学士说:‘外藩朝贡,虽属盛事,恐传至后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

康熙的这种思维很大地影响到了后世,所以虽然明清朝贡制度并无太大分别,但导致的结果却很不一样。其中一点,明朝虽有贡期限制,但执行并不严格,以朝鲜为例,规定是三年一贡,但朝鲜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三四次,明朝也不怪罪。而清朝则严格执行非贡期不准贸易的规定,来也赶回去。

与明朝相比,清朝只是借用前朝的朝贡制度,依据清朝由满族建立王朝的特点与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清朝的朝贡国,也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等。

当然,在晚清风雨飘摇中,这些藩属国在列强的干预下,一一失去。


平沙趣说历史


明朝有148个朝贡国,虽然说是朝贡国,我华夏是宗主国,你们得向我臣服得向我进贡,但是事实上大明对于那个朝贡国回馈的礼物明显要高于这群朝贡国朝贡的礼物的价值,这么一来大批的小国都会来中国朝贡,名义上认个宗主国,其实大明又不管你国家什么,就图了个面子,何乐而不为呢。在古代中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朝贡体系不过就是维持上国颜面的虚无东西,只要得不到好处那群小国自然就不来了,而清朝由于自身实力到了后期捉襟见肘,自己都顾不好,那群小国自然就脱离了。

大明朝贡国多的原因主要在于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让南洋那群国家见识到了我华夏的强悍国力,郑和船队在当时基本上就是无敌的存在,如此强大的海军,让南洋与印度洋各国意识到与明朝不能硬拼硬,满足明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还能拿丰厚的回报,一个个都像明朝俯首称臣,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而反观清朝,一开始就是实行闭关锁国,对于海外就没想好好的去经营,经营的国家都是周边的国家,那么自然没有明朝那么多的朝贡国。

关键原因就是国力的强弱导致的,你强的时候大批国家想要你的庇护,你弱的时候早就跑的比兔子还快,所以加强国力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