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永生”?

雖然未來基因科技會治癒各種疾病,延長人類壽命,但人終要一死。不過幾千年來,人類追求永生的夢想從未停歇。

今天,一些人已經開始研究如何通過意識科技與腦機接口技術將人的意識上傳至雲端並永久保存在機器中,以實現人的永生。2016年,35歲的俄國億萬土豪Dmitry Itskov成立2045 Initiative——一個專門研究意識上傳的科學機構,並宣傳2045年他的意識將上傳至電腦,他將實現永生。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永生”?

Itskov與他的意識上傳“容器”

2017年,馬斯克正式宣佈研發腦機接口技術(BCI),同時他宣稱人機結合才是人類的未來。就在同年,美國科學家們成功地把蠕蟲的意識上傳到了一個樂高機器人上。雖然意識上傳技術已經啟動,但離真正實現仍比較遙遠。

不過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更現實的折中方案。在朋友Mazurenko車禍喪生之後,俄羅斯人工智能公司Luka的聯合創始人Eugenia Kuyda收集了Mazurenko發給他朋友的所有信息,創造了一個由神經網絡支持的聊天機器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聊天機器人可以看作是Mazurenko的數字化身。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永生”?

Eugenia Kuyda與她的好友Mazurenko

科技雜誌《Wired》記者和業餘程序員James Vlahos用了一個更復雜的辦法。他對身患絕症的父親作了大量訪談,希望在父親去世時能夠基於這些信息創建一個數字克隆。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永生”?

James Vlahos與他的父親

而對於我們這些沒有專業技能創建AI數字化身的普通人來說,創業公司Eternime會利用人們一生中幾乎所有的網上信息(聊天記錄、社交媒體信息、電子郵件等),通過使用複雜的AI算法來加工這些信息,進而生成一個虛擬的數字化身(即聊天機器人),這樣即使在人們死後,他的親人仍可以和他的化身互動談心。這個項目啟動了幾年,到目前為止僅有少數人體驗了內部測試版,但參加報名等待測試的人已達4萬人,看來這項服務有一定的市場。

這個項目不禁讓我想起來了科幻英劇《黑鏡》中的一集:一個女人請一家公司為她死去的丈夫做了一個數字複製品,並最終生成了一個仿真機器人。剛開始女主挺高興,似乎感覺丈夫真的回來了。但仿真畢竟是仿真,模擬的內容僅基於丈夫在社交網絡上的活動,而對於一些真正"親密”的行為,丈夫並沒公佈在網上,也就是說真正熟悉的、最能交流感情的行為,這種科技可能無法實現。

基於社交媒體創建數字化身的方式並不完美,它並不能百分百複製人的意識,不過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模擬聊天機器人仍是紀念死去親人好友的有效方式。而來自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2016年就提出了一個看起來"更有想法"的計劃,名為"Augmented Eternity "("增強永生")。研究人員利用AI來分析一個人留下的所有數字信息,提取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為他人服務。

從技術上看,"增強永生"已能夠實現。要創造一個虛擬化身,AI需要收集大量個人數據,而現在人們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和聊天應用中傳遞、分享有關自己的信息。五十年後,你所留下的數據甚至可能達到萬億GB。"你能用這些數據做什麼?能否拿來這些數據,構建出足夠的預測模型,從而確定一個數字繼承人——一個能在死後代表你的東西?",該項目負責人Hossein Rahnama表示。

最近該項目已經與一位企業CEO展開合作。該CEO希望創造一個數字化身,等他離開公司後(不是死後),未來的CEO和其他公司人員可隨時向這個數字化身諮詢相關業務問題。

也就是說,人們不必非要死後才能創建數字化身,活著的時候同樣可以利用數字分身將你的知識經驗傳播給有需要的人。當然這些數字化身並不僅侷限於聊天機器人。好萊塢已經開始花幾百萬美元為一些巨星進行3D掃描,這樣在巨星死後還會看到他的表演。如果把這個項目和3D掃描結合,你就可以像星戰裡的歐比旺一樣為他人傳道授業解惑了。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永生”?

這個想法同紀念親人相比看起來更有吸引力。想象一下,我們可不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為世界上還活著的偉大思想家和企業家創建數字化身,建立一個偉大的數字智囊團造福人類。

想法固然美好,不過現實仍很骨感。首先,我們個人真的擁有"自己的數據"嗎?你在微信、微博上的數據的所有權顯然歸你個人所有,想要獲得所有個人數據,這些平臺很可能不會合作。所以"增強永生"這種項目或許會進一步激發人們對個人數據控制權的探討,或許會更有很多人想通過特定方式(比如區塊鏈)來奪回對個人數據的控制。

另外,人們留下的數字信息一定能代表自己嗎?在朋友圈分享的經過修飾的信息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一個人;同樣經過雕琢的工作郵件也未必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一面。基於這些數據生成的數字化身很可能只是一個"膚淺"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