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之後漢人接連被異族入住中原?

亦滕常青


就是宋朝揚文抑武 不思進取所至,文官進朝廷武將貶歸甲。岳飛 韓世忠等武將有很大機會收復北宋失地,但失去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在宋時可不行,將士出征,日行多遠,在哪裡安營紮寨皇帝老子總是看著當時的地圖給將士們安排,地圖都是幾年十幾年前的,有時候到了安營紮寨的地方一看傻眼:河流改道,改到了安營地,咋辦?商量彙報,彙報人員到不了京城天都亮了,還休息個屁啊,私自安營又是欺君之罪。

再者就是滿清的奴性管理對漢族的性格磨滅最大。

本以世界中心自居的中國人自滿清後期西方的入侵直接導致崇洋媚外,更有甚者中國只所以落後就是漢語漢字的原因。


無痕698


在回答之前我先駁斥一下提問者的言論,誰告訴你宋朝武力值拉稀的?宋軍能夠和遼、金以及元三個都可以稱之為當時世界上武力值最高的胡人打成平手,就說明他們的武功並不弱。所謂弱宋,不過是後人自己的意淫而已。

再回頭來看,說實話,這個問題有點狹隘了。漢人一步步衰弱是不假,但是其根本原因是那股子兼容幷蓄的胸懷沒有了,所以才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早在元滅宋以前七百年的隋滅陳的過程之中,代表著所謂“華夏正統”就已經死亡了。龜縮在江南一隅的東晉以及南朝,越來越腐朽,越來越闇弱,最後只能被北方胡漢交融迸發出新的活力的隋朝給滅掉。

這幾乎是歷史的必然——一旦漢人政權龜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就一定會被北方給兼併掉。宋如此,南明亦如此。在這裡要特別提一句,清滅的是南明,而不是明。北京城是被李自成攻陷的,崇禎是在大順的威脅下自殺的。也就是說,清朝滅的還是南方那半拉江山而已。

其實這幾乎是歷史的必然——沒有誰能永固江山,不管是個人,還是家族,乃至民族。漢人坐久了江山,日趨腐化以後,肯定會被蒸蒸日上的胡人給盯上並且征服,這是自然之理。

只不過從明朝開始,由於朱元璋本人的小農出身,對中國實行了嚴格的小農經濟制度,將思想死死地束縛住了。沒有了開放的胸襟,國家自然就容故步自封。而當清朝入關以後,為彰顯自己的正統,又全方面繼承了明制,中國便在世界突飛猛進的進步之中,不進反退了。



青言論史


華夏文明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而不是源自宋代,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1.華夏文明發展到西、東漢末年至少有3000年,漢族的體魄血性逐步衰退體能下降難以在沙場中馳騁;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民族思想意識僵化,整個民族缺乏青春活力,特別是在歷次征討匈奴時主要發配國內的“不良少年”,進行人種的強制改良後代變得越來越順從缺乏反抗精神;3.漢代將投降的遊牧民族安置在漢地,這些部落逐漸興盛又難以被同化,最終在西晉“八王之亂”中有足夠資本自立為王,在“五胡亂華”中給漢族帶來滅頂之災,大幅削弱了本身就退化的漢族勢力;4.隋唐滅“高句麗”、突厥後又在漢地安置了大量遊牧民族,唐沒這些民族帶來了五代十國,中原漢族勢力再次被削弱;5.自宋代起北方草原民族歷經千年恢復了漢武帝對其徹底打擊失去的元氣突然異軍突起步入興盛時代,先後有遼、金、西夏和蒙古登上歷史舞臺,蒙古更是徹底摧毀了漢族家園南宋滅亡,漢族進一步衰退;6.元末,朱元璋領導的漢族起義徹底將蒙古勢力驅逐出中原,並將“黃金家族”剿滅,收復了原有江山,漢族再度興盛,明代歷經三百年太平後各種矛盾積聚,再加上整個世界步入小冰期時代,農業文明再次受到老天的打擊摧殘,而遠在天邊的“北宋俘虜後代”開始乘機興起,由於明朝的腐敗,皇權旁落,導致崇禎皇帝自殺,叛賊吳三桂領著清軍直入中原,給漢族帶來了三百年的恥辱,因此漢族衰退的原因在於儒家思想封閉了社會前進的動力、收留難民給漢族帶來的滅頂之災及長治久安使漢族失去了戰鬥意志!


君山自在遊


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打破整個中華民族文武平衡的格局,到宋封建中央集權高度發展,地方封建軍閥被抑制,沒有實力對抗中央集權,相應的對少數民族控制也弱,一旦中央集權出現問題,根本不可能出現強有力的勤王之兵!更何況宋從來沒有統一中原!當一個強力的外族入侵,地方几乎毫無抵抗之力,軍隊主官不管是不是文人,大都受文官制約,而未歷鮮血的文官有血性的少!明朝中央集權更盛,雖對武力軍事重視的多,但武將地位同樣不高,而且明有一個非常惡劣的現象,極度輕視有功於國的人才,隨意殺戳,不管明初的大殺功臣,還是明中期的于謙,以為明末的熊廷弼,袁崇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隨便一個理由就自毀長城。同時也讓整個統治階層離心離德,讓在權力鬥爭中輸的家破人亡,贏的也毫不感激,因為有功都能殺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例外,一旦君恩不在,生命不保!故明的上層為權爭鬥,毫無底線,不然也不會有清的興起。總之元能入主是宋自毀武功,清能入主最直接的原因是明的上層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甚至大部分人賣主還不求榮!只為活者!


魔心聽風


宋後漢人被外族入侵,統治層面:宋重文輕武,做太平天子,怕再次武將奪權;文化層面:儒家尚武文化逐漸被統治階層弱化便於統治,君子六藝,駕車、射箭被去掉,因此宋明清基本出現文弱秀才、手無縛雞之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君子動口不動手等;宗教層面:佛教自唐以後在民間普及,佛教惡殺生,服今生修來生,逆來順受等思想導致,國民血性被馴化,即使外族入侵佛教徒也不可能大開殺戒,因此國家要強大必須追溯文化源頭,宋以後理學不可取,春秋戰國時誕生的儒家思想從出生就帶有血性的戰爭基因,只是後世被閹割了,在西方的叢林法則前中國不能抱有宋明理學思想


三月江南41019731


因為你的歷史觀是被西方化之後的,才會有這樣的結論。。。按照華夏的傳統觀念,歷史不是這樣的。

相對於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華夏文明雖然不是最悠久,卻也古老到只有模糊的記憶。華胥所在的風兗部落(古羌人)從傳說中的崑崙遷移到華陽(華山南),與燧人氏的部落融合,這是華夏的開始。身為華胥的子孫——華人,你會認為古羌人是異族,風兗部落遷移到燧人氏的地盤是異族入住中原嗎?

周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你是否知道神農氏的炎帝姓姜?姜同羌,就是說炎帝的母系源自古羌人。羌人屬於西戎,西夏和遼都祭祀炎帝。你是否知道姬姓的黃帝是軒轅氏?你不看字形,只念讀音:軒轅、葷粥、獫狁、鮮虞、、、沒錯!黃帝的父系屬於北狄,金和元祭祀黃帝和大禹也不是亂來的。炎黃子孫的你,會覺得是有熊部落是異族?黃帝戰蚩尤是異族入住中原嗎?

漢武帝的時候,司馬遷在《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滅亡後,一些夏后氏逃到北方,以獫狁部落為主,彙集很多部落組成的王朝。周朝的獫狁,就是商朝的葷粥,更古老的時候叫做軒轅。。。三國歸晉後,第一個以‘漢’為國號,祭祀漢高祖劉邦,追諡蜀漢劉禪為皇帝,立志反晉復漢的,是匈奴左賢王劉豹的兒子——劉淵。

唐太宗的時候,房玄齡在《晉書》記載:鮮卑乃有熊之後裔,世居北夷,號東胡。有熊部落是軒轅黃帝的親族,就是說東胡、鮮卑是黃帝的子孫。。。唐朝之後,沒有鮮卑,因為鮮卑人都成為唐人。唐朝不但鯨吞了鮮卑,還大量的同化了突厥。據說唐朝皇宮的近侍多是突厥人,很多唐朝公主都被突厥人‘近水樓臺’了,甚至導致唐朝的世家門閥都不大願唐朝公主做自家媳婦。。。若只看名字,也許你不會知道安祿山、史思明都是‘唐化’的突厥人。

然後是宋朝。說到宋朝,你知道後唐、後晉、北漢、後漢都是沙陀人(西突厥的分支)建立的王朝嗎?甚至有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家族也是沙陀人。這種說法雖然有爭議,但不是毫無道理。要知道北宋是繼承後周,後周是繼承後漢,趙匡胤的家族從安史之亂就一直追隨沙陀人,深得沙陀人的信任。。。党項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正牌的炎黃子孫,而突厥雖有些匈奴血統,但源頭卻是在中亞。你怎麼看?你會覺得宋朝是異族嗎?你會認為元朝代替宋朝,如同周朝代替商朝,是炎黃子孫再一次推翻了‘異族’統治嗎?

再說明朝,你聽說過‘十回保一朱’嗎?你可以百度一下明朝有多少回教的將領?(民國的時候,中國只粗粗劃分滿蒙回藏漢五族。不過白崇禧將軍不同意這種劃分,白崇禧認為‘回’是宗教,不是民族。)你知道明(星月)和伊斯蘭的關係後,也許就能理解為什麼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達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了。。。你知道‘建奴’來自通古斯(東胡),繼承的是女真的‘金’,是黃帝這一系的血脈嗎?你會覺得明朝是回教的‘異族’統治,清朝代替明朝,是炎黃子孫再一次推翻‘異族’統治嗎?

聽我這麼說,你有‘顛覆’的感覺吧?你之所以會有‘顛覆’的感覺,是因為你接受了很多近代民族觀,卻沒有消化:什麼農耕民族、遊牧民族、滿蒙回藏漢、、、都是近代‘百年恥辱’期間形成和推廣的觀念。大多是甲午戰爭後,從留學日本的革命先輩們的筆下流傳出來的。。。且不說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思考是對還是錯,只想說:把近代的民族觀‘穿越’給古代的中國會形成很多紊亂,會造成中國歷史不可解讀,更嚴重一些會讓華夏文明從此斷絕!

我覺得,你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華夏能成為唯一的、從遠古(若從華胥算起也許有七千年)流傳到今天的文明?為什麼華夏可以長期統一和強大?‘百年恥辱’讓我們丟掉了什麼?


夏天的蟲4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還以“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雖然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但也帶來了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對抗擊遼,金等北方強敵產生了不良後果。這是一方面。

你想想,以前的文人,諸如李白,也是腰間佩劍,往後,宋明理學興起,存天理,滅人慾,加強思想控制,以及中央集權,往後的朝代中央集權越來越厲害,而後代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集權的本質沒變,重文輕武的本質沒變


逸楓煙雨


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看,而這幾方面恰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問題的根源要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到後來戰亂平息,人口銳減,內耗極其嚴重,而河朔地區的精兵強將,也在戰亂中消耗殆盡,潼關一戰,又痛失20萬隴右精兵,中原王朝從此對北方邊境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到了唐朝後期,藩鎮林立,更沒有人去理會邊疆問題。日積月累,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起來。

到了唐朝滅亡,標誌著關隴貴族的勢力也隨之滅亡,中原王朝的失勢範圍逐漸擴大到河朔和隴右這這些地區是中原唯一生產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戰馬的產地。喪失了戰馬這種戰略資源,後世王朝的軍隊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必須要用數量來彌補,這就使得後世的王朝不得不在沒有唐朝的經濟實力的情況下建立起比唐朝更強大的軍隊來維護北方的安定,但還不一定能保證絕對優勢。

唐朝亡於藩鎮,後世的王朝不得不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宋朝開始取消藩鎮。沒有了藩鎮的拱衛,規模這麼大的軍隊要考朝廷自己來養。軍隊規模擴大的同時,就需要文官來制衡軍隊裡的武官,從而文官的數量也隨之增大,冗兵又造成了冗員的情況,後世王朝的公務開支也多了起來。軍費和公務開支的增加無形中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一些衍生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農民起義和腐敗問題,這又產生了對財政收入巨大的消耗。所以這就是後世漢人王朝看似外表華麗卻內部積貧積弱的原因。

取消藩鎮還是不能讓統治階級完完全全的放心,後世王朝還一再的削弱武將的地位和權限,即使在戰時,武將也要瞻前顧後,這就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底下。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在不斷強大,而中原王朝則戰鬥力越來越低。

安史之亂的禍害不光來自於安祿山,還有楊國忠這一類的,這樣的教訓也被後世王朝所總結,於是文官的權利也越來越低,武將的地位越來越低,而皇權越來越大,這就形成了強幹弱枝的畸形的發展。遇到明君靠他一人不一定能強國,遇到昏君鐵定禍國。

為了維護皇權的地位,思想上的控制越來越嚴重,封建皇權將全國上下的思想牢牢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允許越軌,國人也不敢越軌,這就導致了後世沒有了創新精神,這個民族失去了新陳代謝功能,開始衰老,而北方遊牧民族則在吸收亞歐大陸優秀的文化,剛剛開始成長。

後世王朝在軍隊戰鬥力弱,武將地位低,文官權利小,全國思想僵化,再趕上連著幾個昏君,不等亡國等什麼呢?所以說,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唐以前漢是一個民族,而唐以後,則是另一個民族。我們失去了春秋道義,漢唐雄風,魏晉風骨,剩下的只有故步自封,跪拜為奴……一直到近代,才稍有改觀。所以這個古老的民族走到今天,來之不易,我們要把我們民族的優秀思想傳播下去,封建糟粕堅決摒棄!


說故論史


其實你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宋朝軍力弱嗎?可以很直接的跟你說,唐朝的軍隊不一定能打過宋朝,漢人被外族欺負是從晉朝開始的,隋唐時候緩過來了,但是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使北方遊牧民族學習到很多中原人的科技(主要是冶鐵,而且唐朝重視經濟,過多的跟遊牧民族進行貿易。。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失去了科技,資源優勢的中原人跟遊牧民族打仗還有什麼優勢???宋朝不是不強,而是強敵太多,反過來說,宋朝無論是科技,經濟,軍事,都是古代中國的巔峰,只不過一個宋朝要對抗,金,元,遼,吐蕃,這幾個哪個弱?但是宋朝同時對抗這麼多,而且堅持三百多年,你說宋朝弱??


彆著急744


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在思考,從宋開始因為高祖是從武將擁立上位,他一直將武將作為威脅,所以有杯酒釋兵權和重文防武的國策。這導致了漢人尚武精神的衰敗。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由此蒙古人輕易入主中原,經歷屠殺後再一步衰落,雖然明朝有所回覆但已經沒有了漢唐時征戰四方的豪氣,轉為天子守國門的剛烈固守。之後清兵入關屠城加上文字獄,禁武令。在清朝三百多年的奴化下,清未漢人已經從身體至精神上完全麻木以至曰本入侵時形容漢人:神情呆木,如同殂蟲。這已經不能算是正常人了,就好像木偶一樣,沒有靈魂沒有一絲血性。我時常想漢人為什麼有這種異於全世界的現象,除了歷史原因好像還有更深的原因。直至我看到了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幾乎是在一瞬間我明白了一切。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單方面追求真善美而是要在好和壞之間達到平衡。你善不表示別人善,漢人善不表示化外民族善。無論何時都要保留一定的獸性血姓才可以保護自己。漢人不能做傻白甜被人害了還寬恕外人。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