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市場漸穩,哪些平臺可加入網貸投資白名單?

11月1日,網貸之家發佈《P2P網貸行業2018年10月月報》。月報顯示,10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022.67億元,環比下降7.65%,但值得注意的是,成交量的下降速度有所放緩,表明行業情緒有所好轉。截至2018年10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合計待還本金總量為8322.89億元,環比下降2.51%。

政策暖風頻吹、成交量觸底回升、資金淨流出趨緩,毫無疑問行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跡象,其中一線平臺尤其明顯,多項指標顯示,一線平臺幾乎恢復至6月初的水平,行業持續回暖。

P2P“暴雷潮”時期,出現一種論調:行業集中度將越來越高,最終只會剩下幾十家一線平臺。

然而,雷潮並未像很多人預測的那樣,誘發行業崩盤,反而是在下滑趨勢及時剎閘,問題平臺數量在經歷了一個高峰之後很快回歸常態,這其中當然有監管及時出臺政策的作用,但主要還是因為P2P在中國有市場:中小微企業的小額貸款除了網貸渠道,幾乎無路可走,個人的投資需求,在權衡收益、便捷、風險等因素後,也只有網貸性價比較高。

誠然,經歷“暴雷”過後,一些用戶徹底退出網貸,從此遠離“投資與理財”,還有一些出借人如驚弓之鳥,在P2P行業內移動,向“一線平臺”集中,以圖穩妥心安,這也實屬正常。

細數下來,業內1500平臺,符合上述標準,稱得上“一線平臺”的,不過十家左右,難道剩下的一千多家平臺都可以洗洗睡了?實則不然!

在牌照制度下,我國各類公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接近2萬家,銀行4000餘家、保險公司近150家,券商100餘家,規模最小的信託行業也有六七十家。網貸作為國家備案認可,並且監管制度框架幾乎搭建完善的金融細分行業,不可能只有幾家參與者,而且上面也說過,P2P在國內確實有一定市場,有存在的價值。

那麼,除了幾家“一線平臺”,還有哪些平臺值得我們關注呢?行業曾流行過一種叫法:小而美,經過了“暴雷潮”的洗禮之後,我們發現有的平臺小則小矣,美則不然,可見這種叫法已經不合時宜。在現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在1000多家“尾部平臺”中沙裡淘金,礫中取珠,確實需要仔細分辨。下面是我們總結了幾條標準:

合規:

合規現在是考察平臺的重中之中,是決定平臺能否存在下去的核心關鍵。無論是監管發佈的“3+1”制度框架,還是政府發文,都反覆強調網貸的金融信息中介的性質,平臺只能從事信息蒐集、信息公佈、資信評估、信息交互、點對點的借貸撮合等服務,不得放貸,不得自融、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代銷其他金融產品;

小額分散:

標的符合小額分散原則,所有平臺個人借款不超過100萬,企業借款不超過500萬。沒有通過集合標、智能投標、活期產品、理財計劃等形式進行期限拆分錯配,沒有開展淨值標和類資產證券化形式的債權轉讓,沒有開展校園貸、現金貸、首付貸業務;

銀行存管:

上線銀行存管系統,存管銀行在中國互金協會“白名單”之內;消息披露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符合銀監會和互金協會的信披指引要求;沒有線下宣傳推介,沒有暴力催收,落實客戶實名註冊與投資人風險教育。

背景:

最近國資系平臺頻繁傳出問題,有人可能會問,背景還有用嗎?當然有用!現在來看,不同類型的背景中,最不摻水的應該是上市背景,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受到嚴格監管與大眾媒體的監督,影響範圍較大,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公司的股價,所以會相對謹慎,愛惜自身羽毛。上市背景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臺直接上市,一類是上市集團控股,如新華聯集團與你我金融。國資系中以政策銀行、產業基金背景為優,國企次之。風投系背景主要看投資機構的知名度與實力,知名投資機構的背書作用還是較強的。

槓桿:

這裡的槓桿主要用於表徵平臺的風險承受能力,指平臺待收與實收資本、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實收資本的比例以及平臺總部的地域因素,具體可見網貸之家評級指數的槓桿積分。

成立時間:

監管要求原則上不允許專項整治開展後成立的P2P平臺備案,就是說沒有納入各省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名單的平臺可以洗洗睡了。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成立3年以上的平臺,經驗更豐富,相對更靠譜,當然,時間越久越好。

技術實力:

上面幾點都是互聯網金融中的金融部分,至於互聯網部分,也是評判網貸平臺的重要標誌,兩者兼具者,才能行穩致遠。技術實力考察內容包括大數據風控、網站和APP的數據傳輸速度、賬戶安全、IT團隊實力,是否具備ICP經營許可證、等保三級等證書等證書,如果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軟件著作權則更顯實力。

綜上所述,除了幾家“一線平臺”,那些規模不大、名氣不響的“長尾平臺”中,如錢盆網、恆信易貸、眾金在線、生菜金融等,合規做得比較好,在此基礎上有一定背景,槓桿不高,成立時間超過3年,且技術實力很強,這種平臺還是值得出借人關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