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2016年春晚,

西安分會場鼓樂表演《盛世鼓舞》驚豔四方,

著名舞蹈家黃豆豆在一面大鼓上翩然起舞,

舞動出中華盛世的豪氣。

舞蹈中所用的直徑長達2.5米的大鼓,

正是劉松林與楊凌當地18位匠人們所制的。

這面巨型大鼓為新春中國年增色不少。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今年60歲的劉松林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川口村鑼鼓製作技藝傳承人,上川口村位於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地區鑼鼓第一村”,這裡的鄉民們世代沿襲著製作鑼鼓、銅器的技藝。而劉松林不僅是這項技藝的傳承人,更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據劉松林介紹,上川口自古以來就有製作鑼鼓、銅器的傳統,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之時。“那時候是作為一項家庭副業,白天不幹晚上幹。一年裡,基本上也就是從秋後麥子種下,忙到春節前後。”在劉松林的記憶裡,每年的十月到來年二月,村裡的傍晚總是叮叮噹噹響起製作鑼鼓和銅器的聲音。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從小看著父輩們製作鑼鼓,劉松林順理成章的學下了這門手藝。但與父輩不同的是,劉松林思維要活絡的多。1982年,劉松林正式從父親手中接過鑼鼓製作的活計,他當即就決定要改變家庭作坊的模式。不顧父親反對,他把廠子搬到了村口,租下了三間廢棄的飼養室作為廠房,又僱了八個工人,家庭工廠初現雛形。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中國人的喜慶日子,總是與“鑼鼓喧天”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國人表達喜慶最有特色的方式。農村人的文化生活裡更是少不了鑼鼓,尤其是每年過年前後,關中地區只要是耍社火的,幾乎都要來上川口買鼓。因此在隨後的幾年裡,劉松林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他還是一直思考如何能把廠子經營的更好。於是在1986年,他先後走訪了8家國營鑼鼓廠學習經驗,最終他決定購買空氣錘和摩擦壓力機改進銅器的部分生產流程。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這兩臺機器在1986年花費了劉松林三萬餘元,這三萬餘元裡除了自己手頭剛剛積攢的幾千元,其餘都是他四處借來的。這在當時確實是個“藝高人膽大”的舉動。但劉松林卻說,自己有這個信心,“生產效率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這個錢花得值!”很快,劉松林的廠子就遠遠的甩開了村裡的許多家庭作坊。時不時還有人要上門參觀下劉松林的機器。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鑼鼓製作分為選料下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齊腔口刮腔、上皮、拋光上漆等七個步驟。製作一個好的鑼鼓首先就是選材,鼓圈所用木料要選擇北方生長的槐木、椿木、柳木等,因為南方生長的木材溼度太大更“泡”一些,不易成型。再說這鼓皮,用的是水牛皮,結實耐用皮質好,黃牛皮太薄不易做鼓皮。這些年選料進貨下來,劉松林早成了行家裡手,他說“那皮鞋是不是真牛皮的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說到製作,劉松林認為最難的部分就是做鼓腔,技術好的大師傅做出的鼓腔渾圓一體,可以輕鬆貼上鼓皮,敲出來的音色也是厚實有力。大家憑得都是幾十年來做鼓積攢的經驗,功夫全在手上。因此在廠裡,劉松林給技術好的幾位大師傅開的工資也最高,他們平均每月都有超過一萬元以上的收入。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劉松林的鑼鼓廠先後於1982年、1988年、1996年、2014年四次搬遷擴建,每次搬遷規模就再擴大,品類也更豐富一些。如今的威風鑼鼓廠已成為全國範圍內屈指可數的行業龍頭,產品線覆蓋鑼鼓48種、銅器96種,全年營業額六千餘萬。他的產品裡有直徑超過兩三米的巨型大鼓,也有小到幾十公分的迷你小鼓,滿足不同場合的各種需求。劉松林的經銷店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會城市,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在拉薩還是三亞,都能買到楊凌出品的威風鼓。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劉松林的思維活絡還體現在他早早就瞅準了線上銷售的商機,2006年就開始建立了威風鑼鼓的網上商城。目前他的廠裡有一個3人組成的電商小團隊,每天就負責處理在線訂單。除此之外,他們還積極參與政府採購的招標,一般都是政府文化部門採購成套的樂器配送給各個村鎮。劉松林的成功直接帶動了上川口地區的鑼鼓產業,在他的廠區附近遍佈著大大小小十幾家鑼鼓企業。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有時候也還是會有許多客戶上門購買,他們當中許多都是真心實意熱愛社火文化,劉松林總是耐心地接待他們。不管生意成不成,只要趕上飯口,劉松林還會熱情地招待大家嘗一嘗楊凌蘸水面。“咱陝西人買鼓也有地域特點,愛買大鼓的基本是關中地區,陝南人偏愛小鼓,陝北人買的基本就都是腰鼓,再搭上幾面大鼓。”劉松林說。當然除此之外,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對鑼鼓的需求也很大,劉松林的不少客戶就來自這幾個省份。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2011年,劉松林成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川口村鑼鼓製作技藝傳承人。此時的他已經擁有威風、新聲、妙音等多個註冊品牌和國家專利。但劉松林不滿足於此,他規劃要在自己的廠區裡闢出一塊地,建立全國首家鑼鼓博物館。不僅如此,劉松林還打算在自己現有廠址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完整的鑼鼓文化產業園,輻射帶動周邊的企業,不斷髮揚光大楊凌上川口村的鑼鼓文化。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劉松林的企業幹得好,他也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他的企業創造的數百個工作崗位不僅解決了上川口村十幾個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同時,劉松林還積極參加全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他向漢中佛坪長角壩鎮的11個村捐贈了成套的鑼鼓,先後投資4萬元資助元樹村、楊陵區福利院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並按低於市場價10%的價格,為周邊縣區貧困村在購買鑼鼓產品時提供優惠。因此他的楊凌新聲銅鼓樂器公司也成為楊凌唯一獲得全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的先進民營企業。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劉松林特別喜歡廠區裡的這幅對聯:

“威風鑼鼓名揚四海

妙音鐃鈸音傳八方”

這其中就蘊含著他幾十年來創造的品牌。對於技藝的傳承,劉松林想得很開。“老人們以前說咱這門手藝傳兒不傳女,我不講究這個,我的三個孩子也沒有搞這個的,但是沒關係。從八幾年開始,村裡就有我的徒弟,他們當中許多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廠子。現在廠裡也有我的徒弟,他們喜歡這,學得好,咱這門手藝才能傳承下去,誰學都是一樣的。”

陝西非遺|賣鼓一年賣出六千萬,此楊凌能人要蓋一座鑼鼓博物館

關注陝西旅遊,相信陝西旅遊將會越來越好!

陝西文化和旅遊頭條號,帶你探訪三秦大地,品閱周秦漢唐。

為你提供最有文化的陝西旅遊攻略!敬請關注。

歡迎與我們交流。微信號:shaanxi_tourism。


分享到:


相關文章: